净空法师语录
1、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忍辱对治瞋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3、对於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4、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学佛之根本。
5、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6、初学讲经,讲台经验很重要,要多利用机会练习。
7、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8、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9、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10、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11、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12、处在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心地自平静。
13、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於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14、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15、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16、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歷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17、我们劝人念佛,也要学习十方诸佛菩萨讚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眾生生欢喜心。
18、传道之法:除了讲经以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没有别的废话。
19、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20、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21、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22、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於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讚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23、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24、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读经、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
25、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26、真正培养弘扬净宗的人才,还是要有大经大论的基础,否则「无量寿经」讲不出味道来。
27、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28、修行人的心地清净,眼睛明亮,充满智慧,自己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能够专精行道,安乐自在。
29、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场主权都是归属在家护法,出家人接受供养,有「使用权」,如果不能依教修学,就不共住。
30、即使是发心修行、度眾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31、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32、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33、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慧,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34、印光大师教我们,要把「死」字掛在额头上。想想死的时候,一样也带不去,心地自然就清净。
35、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36、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37、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讚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38、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39、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裡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40、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41、清净心最合乎自然。心裡打个妄想,障碍自性功德(www.name2012.com),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破坏自然生态」。
42、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眾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43、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44、过去我们曾经开印经、製作录音带的风气,现在希望大家再开「养五德,修六和」的优良风气,使臺湾成為福国,救度一切眾生。
45、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46、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才是觉悟,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帮助眾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47、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眾,就没有这个责任。
48、我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法门介绍给一切眾生,则是对大眾最好的供养。
49、「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就要认真的反省、懺悔,自己已经跟清净心违背得太远。
50、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51、来我们道场的四眾同修,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52、讲经是以正法布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是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最快速。
53、佛佛道同,相好庄严也相同,所以不论是拜千佛、万佛,都要口念佛、身礼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对阿弥陀佛。
54、修行要在人事环境裡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55、我们為大眾传授五戒,内容就是「无量寿经」的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经中所讲不仅是五戒,十善也圆满包涵在其中。
56、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57、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58、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59、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60、真正爱护、尊敬出家人,若他有过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这是帮助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真正的护持正法。
61、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62、讲经说法只是為贪图名闻利养,虽然可以获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经造下地狱的恶因,这是「不净说法」,我们不能不谨慎。
63、处在动乱时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动乱的时候,愈要能够忍耐。能够忍耐,身心才能安定,头脑清楚冷静,处理事情自然有条不紊。
64、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裡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65、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66、眾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眾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67、贪图佛法将来生三善道,还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而不是换贪的对象。金刚经上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68、我们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瞋、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69、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我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相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為我们安排一切。
70、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71、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72、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73、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他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74、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75、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标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虽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够利益一切眾生。
76、对於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77、佛门自古以来,以艺术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视。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依照自己的专长贡献发挥,专精修学,都能利益眾生。
78、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79、在道场打佛七、念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训练班一样,教人怎样念佛。真正的功夫,还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净念相继」。
80、我们修行尝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够深,所以佛经上说,大乘菩萨的善根只有「精进」一项,精进才会有成就,鬆懈散漫的态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81、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