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一:
“山楂树”一首非常好听的苏联歌曲,今天早上我是哼着这首歌上班的。早晨的天多美好,电影《山楂树之恋》,我昨晚认真的看了,片中的静秋,和我是老乡哟!我在想张艺谋导演挑选这个刚毕业的高中生,而没有选用明星,估计就是要纯净的目光,纯美的表情,没有做作的姿态,更能够真实的反映那个七十年代人物的真实情感。片中的老三,我感觉挑得挺好,阳光般的笑容,是一个真诚的男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人的笑容,非常干净,象清澈的泉水一样,看不出一丝表演的痕迹。
片中有两处静秋因误会而生气,一次是听到谣言说老三城里有对象,静秋认为老三欺骗了她,后来听到小妹说那是老三怕别人介绍相亲而故意放话的,而所谓的对象只是用老三妹妹的相片打了个幌子;另一次是听到她的同学所谓对男人的了解,静秋的同学自己在情感上受了挫折,经历了痛苦的人流,就认为天下的男人只要对女人得手后就会另寻新欢。静秋再一次误解了老三。而这一次老三是真的得了白血病而不得不离开了她。现在好象只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就能治好,只要配型成功。可见人需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坚定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听别人的,哪怕是最好同学的所谓经验。
片中有一处我感觉有点暴力,就是当老三看到静秋的脚因为拌水泥而灼伤了,老三要带着静秋去医院,静秋不同意,老三用水果刀往自己的胳膊上割了一刀,见血了。静秋吓坏了,答应和老三去医院,我在想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个镜头,也许剧本写的。剧本中要表现,可能是因为当静秋脚伤了,老三见静秋不乐意去医院,感觉身上象有伤口流血一样。如果换到现在,人真不知该如何想呀!
其余片中的描写,都是老三象哥哥一样爱护关心静秋,感觉他们之间是亲情加上朦胧的爱情吧,亲情更多一些,纯美而不世俗。只是美好的爱情正如现实当中是很难找到,以悲剧结尾,那么好男人老三,得了不冶之症,白血病,因为老三是地质开采队的,可能在找到核材料的矿石中,比如含铀的矿石中受到辐射。静秋的初恋也划上了句号。
我在想,真正的好男人,不会以占有女人身体为满足,而纯美的爱情的确是在于心灵之间,情感当中的自然流露吧,相互关心,相伴一生的守候。正如片中的结尾老三所说,我等不了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真情的表白,非常感染人。让人不禁流下眼泪,请问世上还会有这样纯爱吗,估计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想到都是争名夺利,这种纯爱正如稀有物种一样,灭绝了。
苏联的老歌还是非常好听的,人与人的感情朴实而真诚,没有当下的浮燥与虚假。有的时候人怀旧可能就是以前经历的岁月是奋斗的,是真诚的,而且是美好的。毕竟人的能用心感受的时间只有几十年,其余的时间我想那只会剩下怀旧了。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二:
《山楂树之恋》我一共看了两遍,第一遍是领着爸妈去看的;第二遍是陪着孙弟兄去看的。因为很感动,所以回家后就上网一口气读完了艾米的原著。
看第一遍时,边看边流泪,影片讲述的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故事大概发生在文革末期,1975年左右。虽然那时我还年幼,但很多生活细节丝毫也不觉得陌生,比如,那时候我们上高中时男生也流行穿绿色军裤,上大学谈恋爱时我也曾坐在大金鹿车的前面,对性那时也真的的确是懵懂无知,这些都唤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我特别喜欢电影中的老三,他敢爱、会爱、正直、体贴、毫无保留、不图回报、倾其身心地爱着静秋,老三这样的男人无论在现今还是当时的那个年代都是珍品,遇到老三,真的是上天对静秋的恩赐,难怪静秋会说出认识你,真好!很喜欢扮演老三的年轻演员窦骁,他的形象帅气、阳光、清新、俊朗,笑容温暖。尤其喜欢他看静秋的眼神,那么执着、痴迷。当老三和静秋隔河相望,用手做出互相拥抱的动作依依不舍地告别时,他的手久久不愿放下,他知道他已经得了绝症,这可能是和静秋最后的见面了,眼泪默默地留出,令人心碎。影片结尾:静秋去见老三最后一面,在老三病床前一遍遍的哭喊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你不是答应我,一听我的名字就会回来吗?你不是说我穿红衣服好看吗?我穿着它来了……”,老三双眼盯着天花板,天花板上贴着他和静秋的合影,就是这张合影陪着老三度过了最后的日子。听到静秋的哭喊,老三枯槁的脸上留下了最后一滴泪,终于闭上了双眼。最后字幕打出:“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看到这里,我已经痛哭失声、不能自持。这样的生死离别我也经历过,更能感同身受。走出影院之后,老三和静秋的形象总在脑海里萦绕,久久挥之不去。看第二遍时,看到那些曾经感动的画面,依然是痛哭失声,不能自持。片尾曲那首常石磊演唱的苏联老歌《山楂树之恋》的旋律总是在耳边回响,在心里流淌。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三:
细节决定成败,我不得不说这片子的细节处理得很好:
开始,老三送钢笔给静秋,静秋不收,老三急了,说:我这不是给你送礼物,我这是为革命节育墨水,然后静秋小心翼翼地接过钢笔,生怕碰到老三的手,多么保守的年代呀,如今谁会在意这些?PS:这钢笔是英雄牌,当时可是一种时髦的奢侈品。
老三和静秋过小河,静秋牵着树枝,老三慢慢的得寸进尺终于握到了静秋的小手,老三偷笑了,那是狡诈、那是得意,我也一阵会心的微笑^_^
老三的锁匙扣挂着一把小刀,既有那种时代感(天,我也有过)又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后来老三就用那把小刀割伤了自己,后来又有医院检查说有凝血机制差一说……
现代人约会还会受家人约束?不大可能,最起码不会像原来那样老实,我谈恋爱时就被我老婆放过鸽子,原因是她老爸管制约束,他认为女孩子晚上出去玩要有节制,静秋的自由被她母亲限制所受的委屈然而又是默默承受有几人能明白?
……
电影频道有过这片的发布会,我当时看了几分钟,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你愿意为你的恋人等候多久?答案可选择一年或一辈子,年青一代选择了一年,老一辈人选择了一辈子,这就是代沟,这是相互都无法理解的代沟。这是一部很具年代感的电影,80后、90后、现代都市人群或许不怎么感兴趣,所以张艺谋很有勇气!
要说缺点的话,我真的不想说,老三是不是太完美了?这结局是不是太忧伤了?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四:
《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很好地见证了上个世纪70年代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不禁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那时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真挚而又朴实无华。尤其是静秋与老三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静秋是一个有着清新特质而又坚强的女孩儿,一双炯炯有神的含情脉脉的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张沉静带着浅浅微笑的面容,在微笑中透露出坚毅来。两只小辫子更能显出少女的清纯与烂漫。老三是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年轻帅气的小伙儿,乌黑色的蓬松松的头发,咧开嘴的憨厚的微笑,更给人一种家的温馨感与亲切感。他与她,在清新而静谧的树林中散步,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嬉戏、玩耍。那潺潺地流水,再加上悦耳动听的虫鸣鸟叫,别具一番诗情画意。说句心里话,我真羡慕老三与静秋那清纯的爱情,清纯的颇像昔日南昌冬天里的飘落的雪花那样的洁白、自然、清新。他们的爱情又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温馨感觉……这会让多少大都市的纯洁的少男少女们羡慕不已啊……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五:
看了电影《山楂树》后,心里一阵一阵酸楚,以至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感觉在我这样年代的人是不会轻易出现的。实在因为剧中的情景和时代背景让我回想到我的少年时代,对我有一种很大的触动。
第一个触动我的是剧中的爱情故事。静秋是一个家庭成份有问题的姑娘,而“老三”却成长在红色家庭,俩个纯真的年轻人在那个山楂树下种下爱情的种子,他们试图冲破环境阻力勇敢地相爱,过着艰难但却很浪漫的爱情生活;而这种生活并没有体现在肉体上,而是在精神上。但终因“老三”病故而不能完美结合。在那个年代里像“老三”与静秋相爱而又不能在一起的故事的确很多,有多少年青人俩情相许却不能终成眷属,有的甚至双方连手都没摸过。那是时代的悲剧造成了个人的悲剧。在那种环境下,“老三”的举动应该算是很勇敢的。而他的真诚和纯洁更让人感动。剧情选材很独到。不得不佩服张艺谋的才华,思想性和艺术性,历史性和时代性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第二个触动我的是剧中的背景。因为在剧中那个年代,我的父亲曾在那时被定为走资派,而更主要的是我母亲被定为地主加国民党员,母亲一个人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村子,饱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经历了整整十年凄凉而苦难的生活。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那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年代。在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铁蹄之下,成份稍为不好的家庭其人身自由和个人尊严被践踏得一干二净。只要被定为“地、富、反、坏、右”五类份子就没有好日子过,动不动把大人拉到街上带上高帽子游街。其子女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是夹着尾巴作人,到处都受排挤。有谁敢与五类份子的子女谈情说爱?那真是吃了豹子胆。有许多成份不好的子女就被那个时代担搁了终身没有结婚。我那时虽然还算小,只是在学校受到一些歧视和同学的欺负。但精神上确实受到了一定的打击,留下了一些创伤。所以我一回想到那段岁月,心里就隐隐作痛。
与那时相比,生活在这个开放的比较重视民主和人权的年代的人们,真的是很幸福了。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我们还有相对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所以我们不能不感谢当代领导者的开明和伟大。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六:
痴迷地看完《山楂树之恋》的小说,深深感动了我,很久没看到这么朴实无华、引人入胜的小说了,所以超级期待电影的上映。9月17日,我们一家四口都去看电影了。
首先,电影拍得十分朴实,张艺谋放弃了许多电影技巧和绚丽的画面,用一种平铺直叙的生活化的手法,向观众娓娓道来。但是,要是看过这本小说的人,对电影会十分失望、特别不过瘾。毕竟电影篇幅有限,承载不了丰富的内容。删掉了长林对静秋的暗恋,也删掉了万驼子、成医生等很多的配角,最关键的是少了原著中最感人的“床戏”。两位主演还是不错的,静秋特小特纯,老三特帅特阳光。但我觉得让以前的章子怡来演更好。
电影山楂树之恋更像一部喜剧片,期间笑料不断。老三偷来静秋家时,弟弟妹妹笑嘻嘻地自觉出门回避,大家都笑了,有的说90后,哈哈;老三骑单车载静秋正开心时,意外地在她妈妈旁边停了下来,大家都乐得不行;老三变脸盆魔术,照相时的革命友情……到最后老三的父亲出来时,大王一乐,说石光荣。我晕,到后面静秋呼唤弥留之际的老三时,我一点都没感动,哎,可能早知道结果了,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故事,前面的笑料又颇多,所以没打动我。走出影院时,大王说,这就是传说中感人的电影?我怎么觉得没把我怎么感动。我说,你要去看小说,电影删了太多了。我算是总结出了,只要是小说翻拍的,电影再好看,也无法超过小说的好看程度。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很生硬,感觉就是几个片断和几段交代背景的字幕组成,缺乏连贯性,淡化了时代背景和那时人性的压抑,没看小说和了解那个时代的话,很难理解这种偷偷摸摸的压抑的感情。没有了静秋复杂的情感、思想斗争和纠结的心理描写,体会不到他们恋爱的曲折。
电影远没有小说写的打动人。比如,老三游泳完靠着静秋睡着了,只交代他是为了调休,轮班辛苦。小说里面是老三说想见她,都没休息好,上班时候想睡觉,睡觉时候想见他。静秋看了十分心疼,第一次主动抱了他,让他枕在自己腿上,他一下就睡着了。怎么电影拍出来完全没那个味道了。大王说:为什么要说出来,他不想她经常跑来看她干嘛,有些事情就不用说出来,看行动就知道了。哎,可是我觉得要表达出来才有感觉嘛。也许这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吧。
那一段在亭子里的约会,前面老三说家里要给介绍对象,静秋说你不会叛变吧,老三就说:“你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你不相信这世界上有永远的爱情。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你宁可死,也不会对她出尔反尔的”……这段让我特别失望,小说里是前面静秋一直难为他,两人聊了好长时间后,老三才说出这么感人的话,在这里没铺垫的情况下,说出来显得十分突兀,让人完全没感觉,电影也没表现出静秋听他说“爱”字后心灵的震颤。老三抱着静秋时,感觉像抱一个小妹妹,很平静,没感到他有多么激动,有多么爱她。
当然,最关键的床戏被平淡带过了,小说里有大胆而不色的对话和性描写,而电影里就看见出静秋害怕极了的表情,老三摸索的手被静秋阻止了,两人合衣而眠。当然电影肯定不可能拍成小说那样,一纯到底其实是导演最好的选择了,虽然肯定不现实。但是却会给人感觉有些单薄,关于生死,关于爱情,关于一辈子的承诺,有很多东西是没有交代清楚的,因为没有了两人的很多对话和心理描写,也难以体现那种无奈和不舍的伤感。在原著中,这是最大的一个落泪点,但在电影中,却没有让人鼻子一酸的感觉。而且最后老三的告别信也没演出来。
其实生活中不乏比老三更痴情的男人,我相信总是有人,真心喜欢一个人,也会和老三一样一心一意地等待静秋,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悲剧结局,让这场爱情特别感人。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七:
据说,在有偿服务业最发达的东莞,会有各种各样满足客人要求的服务措施。例如你喜欢被SM,那可以要求性工作者提供皮鞭捆绑滴蜡的服务;例如,你喜欢大胸,会有各种各样D罩杯、E罩杯甚至F罩杯的大奶妹供你选择;如果,你喜欢清纯女学生的话,她们也会很敬业的扮成穿着学校校服扎着马尾不化妆,羞答答的望你两眼的小姑娘,让你满足一下糟蹋女学生的快感。
有朋友对我说,不对,其实不光东莞,国内任何一个服务业发达成熟的会所里,都能提供这样的服务。然后我对他说,不光是会所,现在连电影院也提供这样的服务。不过一个是真枪实弹的干,一个是欲说还休的意淫。
《山楂树之恋》,就是这样一部打着卖弄清纯的旗号,实则连只路边野鸡也不如的货色。
不管是“史上最清纯的爱情电影”,还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张艺谋和张伟平的意思,显然是想告诉观众,我们这部《山楂树之恋》,是很唯美的,是很纯洁的,是很质朴的。看,我们说文革,我们说那个红色年代里纯朴的人们那真挚而动人的爱情。然后张伟平还大言不惭的在预告片里用白色泛光的字幕煽动大家,“在商品社会感受久违的质朴”之类种种。
首先,依照我身边的长辈对我的倾诉,他们似乎对文革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回忆。上山下乡,孱弱的知识分子哪经得起那么剧烈的劳动,我有亲人就永远的累死在大西南荒郊野外的某个山头;为了一点工分,为了让人民公社社长对自己的劳动满意,有的女大学生不得不忍受那些禽兽的猥亵。背井离乡,远离笔和纸,远离书本,远离文学,眼前只有看不到尽头的土地和无法想象的未来,这就是《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所发生的真正背景。
当然,也许有人说这些都是个例,也许有人说那个时候的人是单纯的为了理想而奋斗,为了理想而牺牲自己,你看看现在,人们早就没了这样的理想了,你难道不觉得羞愧吗?是的,我很羞愧,不过不是为自己,而是替张艺谋羞愧。因为,拍出《活着》这样犀利批判揭露现实,描述人民如何在苦难里艰难苟活的伟大作品的他,终于也彻底放下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道德和良心,开始拍出《山楂树之恋》这样舔着B脸对大众说“清纯”是什么的垃圾。
“清纯”?不亲嘴就是清纯?不上床就是清纯?大概也只有是操小妹妹们操到吐,且男权主义至上的老男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真正的清纯,跟肉体行为无关,而是和心灵有关。《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面的玛莲娜,在面对战争和小镇上人心猜忌的苦痛里坚守自己,乃至最后不得不屈服在男性的强权社会里,她受尽侮辱,但她值得尊敬,而且我觉得,她并不在“清纯”的对立面—-“肮脏”。她是个真实的人,她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她面对这肮脏龌龊的世间,才更显得她的圣洁和高贵。
但是,如果把玛莲娜,也像《山楂树之恋》那样,粉饰太平,装出“清纯”,把玛莲娜悲惨而现实的遭遇,描述成和小镇上的人和睦相处,和小男孩成为忘年至交,小男孩以她为榜样,发奋学习,高考中榜,最后镜头一刷,30年后事业有成的时候请玛莲娜一起照个相什么的,这就是恶心,这就是假了。
所以,我认为张艺谋对清纯的定义,是在侮辱这两个字。甚至乎,挂着这两个字眼之后,再加一个男女主角最后天各一方,一定要搞死一个的必杀技,《山楂树之恋》就能让人感动,就能是好的电影甚至经典了。我想说的是,张艺谋不过是在卖弄人性里最脆弱的一些东西,我们都害怕生离死别,所以张艺谋就把人弄死给你看,哪怕故事里前因不搭后果,拍得一塌糊涂。
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全面倒退、溃败的作品。《十面埋伏》虽然剧情屎烂,但至少可以说摄影不错,可以说画面优美,甚至动作戏也有几个亮点。但在《山楂树之恋》里,除了男女主角像白开水一样念对白,以及张艺谋黔驴技穷的拼命打字幕之外,我看不到任何作为一部电影可以指出的优点。你不要以为能让人流泪就是好了,你试试去任何一家殡仪馆,去看看死人,去看看葬礼上亲朋好友的呼天喊地捶胸顿足,你完全不认识死者,你一样会被那种场景所感染。这不过是你作为人,面对悲伤的一种最基本的反应而已。
就像一个制服控看到OL装护士装学生装会勃起一样。都是人生理的基本反应。
《山楂树之恋》,卖弄着这种人的生理反应,然后告诉你,这部电影多么多么的感人。实际上,我的确有点心痛。不过心痛的是票价。因为在这个商品社会的今天,要去电影院感受这样一部伟大的、质朴的、清纯的电影,按照张伟平的说法,还得带上父母一块去感受,那至少得花上百元。
有意思,原来这清纯,可不是免费的。那么现在,张伟平卖清纯给你,那你看,还是不看呢?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八:
昨晚和好友们去万达电影院看张艺谋导演的新作《山楂树之恋》。这部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电影,描述了一个很老套但有很真实的爱情故事,两个人情窦初开,纯纯的爱,到后来老三得白血病,病床上弥留和静香的哭诉,将故事推向最终的结尾……我记得一朋友曾说,为了引起恋人的关注,他不惜弄伤自己。以前我无法理解这种境界,可看到这电影老三为了静秋在胳膊上划出那一刀后,我释然,这也许就是爱情的一种表现。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出渐入佳境的效果是大师级的水准。其中有一个桥段,静秋伤的是脚,老三伤的是心。为了恋人的前途,他愿意守着一个承诺去等。在替包扎脚上的时候,静秋的伤感是有声的,眼泪的滑落让人不忍;老三的伤感却是沉默的,眼角的抽搐更让大家心碎。
差不多两小时的电影,画面中一直是很淡的颜色,淡到几乎成了黑白。张艺谋导演就用这样一种接近黑白的色调,把我们带入那个纯洁的年代,去感受了一场纯净的爱情。只是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静秋穿着鲜红的衣服来跟老三绝别,才让观众看到了一些鲜艳。从故事的逻辑上讲这是静秋为了还老三一个心愿,从导演的情感上讲,他是想让一个纯得不能再纯的爱情在此刻得到升华、得到所有观众发自内心的共鸣。电影最后在山楂树开出的白花上定格,我想,也许所有观众都在期待着这颗山楂树开红花吧?(包括我也是觉得会是红花)可是张艺谋导演偏偏要告诉你:山楂树开的就是白花,不管你希望的是什么颜色。因为张艺谋导演这次讲的故事是最朴素的、最没有色彩的。
这电影对我父母那年龄的人感触应该是最深的。80,90后根本看不懂这段爱情,只是看到演员表演的感触……看完这电影我对自己的爱情观也会有所改变,去好好的珍惜一段缘分,珍惜爱情。现代人早已把那个年代的爱情观念付诸笑谈,现在都市男女的爱情更多的只是为了追逐感官之乐而已。肉体的快乐像暗夜中电筒射出的光,东游西荡天上地下难以捉摸没有规律。更别说要找到一个琴瑟相合之人,那简直比找到真理还难。哈哈。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九:
与电影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山楂树之恋》这本书。在这里,我想写一下读后感。
《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是在文革这一个大背景下一对青年男女纯净的爱情故事。老三是司令的儿子,家庭富裕,背景也好;静秋是历史反革命的女儿,家境贫寒,背景又差,二者可谓是天壤之别。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在山楂树之下相识相爱了,而且爱得那么轰轰烈烈,这个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虚假的东西。
我认为,《山楂树之恋》是唯美爱情的象征。“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迫于命运的安排,老三不能与静秋长相厮守了,但老三在有限的生命里兑现了他对静秋一辈子的承诺。静秋是初恋少女的代表,她有些傻气,多次怀疑误会老三,但这也是她天真无邪的表现。有人评论说他们是在装纯,我很不认同,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不能保留一点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之情呢?我想,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这么一段爱的经历:你喜欢他的所有(包括他的缺点),他的喜怒哀乐牵动着你的五脏六腑,他对你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你爱他不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因为他的名誉地位,而完全源自你内心的渴望。这无疑是唯美的爱情,只不过在现实生活的风浪里,它可能被冲击地支离破碎,最终只能成为我们人生的一个美梦。不能否认,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的婚姻也沾上了铜臭气味儿,我们整天围着金钱转个不停而遗忘了心灵深处的那份纯真。很累,很疲惫,很想停下脚步牵起爱人的手拐向另一个街道,或说笑,或沉默,只想做自己人生的主人,静静地感悟自然与生命的美好。可是,这不行,因为之前我们向命运屈服,放弃了爱人选择了金钱。事实上,纯真唯美的爱情在这个社会上只是种象征,毕竟它与现实差距太大,人没有独够的能量来呵护它。然人是喜欢浪漫的感性动物,偶尔,人们也会回忆起初恋时天真无邪的笑脸。作为唯美爱情象征的《山楂树之恋》则迎合了人们的口味,触动了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份纯真,因而也就带来了感动。
与电影比较起来,我更喜欢看小说。通过小说,我们不仅能看到文革时期人们的情感生活状态,而且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到我们年少初恋时背影。作者的心理描写很到位,尤其是对静秋的心理刻画,犹豫、猜疑、矛盾、执着……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傻气而纯真的少女形象,而这个形象不就是当年懵懂无知的我们吗?
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故事,善良的静秋用真心记录了发生在她身上的最真挚的爱,原本是一个人的感动,无心却感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山楂树之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对生命意义的别样解释。生命因爱而有意义。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十:
刚刚看完了《山楂树之恋》,鼻涕眼泪流了一大把,是谁赚足了我的眼泪,是你——久违的纯情,很久了我似乎忘记了曾经我也纯真过。
影片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凄惋的爱情故事,我且用纯,静,净来形容我的感受。说它纯,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自然纯朴;说它静,是配乐钢琴舒缓轻柔,小河边的场景幽静;说它净,是说片子虽然是爱情片,但没有热辣的激情戏,显得干净。
感觉片子整个的风格和《我的父亲母亲》相像,主要是突出了女主人公婉约又单纯的性格特征,那一低头的微笑让我想起了徐志摩写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如同《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在山坡上疯跑,有一股子痴劲傻劲,这里的静秋有一股子倔劲,为了能留校,好好表现,暑假休息主动留下修操场,用架子车拉水泥。对老三的爱也有一股子痴劲,被医生赶出医院还不走,在门口陪老三。纯真的爱情让人感动,
影片中的色彩比较淡雅,绿色是影片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个色彩,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帐篷,绿色中一片黄色的油菜花,简单明朗。另外一个是结尾时静秋穿的红色上衣,不是艳丽的红,是山楂红。影片中大部分的色调是比较暗淡的,人们的服装色彩也很单调,蓝色军绿色白色,样板戏,知青下乡正是文革时那个年代的特点。
影片中难忘的是男女主人公的微笑,这种微笑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也见过,淡淡的,充满柔情的笑意,男主人公一定会露出洁白的牙齿,才使这种微笑更纯粹。不加掩饰,也没有做做虚伪的笑容,真实又单纯。微笑在片子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一次见面时羞涩的笑,中间两情相悦时幸福的笑,结尾在车上静秋转过头来两人相视默契的笑,这种笑很有感染力,不需要大段热情洋溢台词,只是在浅浅淡淡的笑中,就已经心有灵犀了,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不知道用在这里合不合适,真正高明的化妆是让别人看不出你化了妆。
既然是爱情片,影片中有几个经典的柔情镜头,我觉得非常含蓄而浪漫。影片的爱情非常纯洁干净。第一个就是老三拉静秋过河的场面,因为害羞,静秋不肯把手给他,于是他们就拉着一根树枝过河,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镜头拍的是两个人在河中的倒影,拉长的人影在水中晃动,感觉朦胧而有诗意。过完河后老三慢慢移动的手,让这个情窦初开的过程有了完满的结果,比起直接拉起手更有味道。第二个镜头是在亭子里因为冷两人要披一件大衣,最后是老三穿上衣服把静秋拥在怀里,是拥不是搂,这里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先是羞涩,轻轻的相拥,到老三表白说我等你一辈子时,静秋才把头埋在老三的肩上,两颗心紧紧贴在一起。第三个镜头是两个人去游泳,静秋因为羞涩穿了泳衣还披了一件上衣,遮住了女性身体的性感诱惑部位,静秋也没有下水去游泳,在这个场景中静秋送给老三亲手编的金鱼,老三吻了她的头发,居然没有吻戏,他们之间还是青涩的纯洁的爱情。第四个镜头是从医院出来,老三用自行车带着静秋,双手撒把,伴随着静秋的尖叫声和笑声,两人的感情有了一次升华,这个镜头很浪漫,当时我就想起《泰坦尼克中》那个站在船头飞翔的经典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五个镜头就是在医院里他们一起躺在一张床上,也没有发生情侣本应该发生的事情,虽然有冲动但没有偷吃禁果。第六个镜头是影片临结尾时,男女主人公,站在河边的两岸,依依不舍,做出拥抱的手势。河水是绿的,男主人公的衣服是草绿色的,女主人公小碎花的白衣在这一片绿中,是那样的清新。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是感动,比起某些影片中的激情戏,某些影星大胆的脱露,更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含蓄的美!
难忘的还有老三对静秋的好,那么的体贴和温暖,总是在静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出现了,钢笔漏水了他送钢笔,妈妈生病他送核桃和冰糖,山楂树结果了他送山楂,车子拉不动了,他来推车,脚被水泥烧伤了他送来胶鞋。全是他在付出,他在奉献,所以正是他这么好,他的离去才让人难以忍受,不舍,惋惜和流泪。如果是大团圆的结局可能就没有美感,悲剧更能让人震撼吧。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别人看。”最近正在上《雷雨和哈姆雷特〉,所以记得,时间再长就不定记得了。感谢我刚好在这个时候看片子,写点东西。不过我就觉得男主人公得白血病有点老套,因为很多韩剧就是这样的结局来赚女人的眼泪的,但是咱中国人就不要学他们了。有点突然,尽管前面有铺垫,就是老三为了让静秋去医院故意用小刀划伤了自己的胳膊,医生说他的血凝固性不好。还有后来静秋去找老三时,勘探队的人说以前有人因白血病死的,老三还拿矿石去检验,这就说明是工作的性质导致的。但是白血病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呢?为什么要设计得白血病,难道让人们环保?这个还是要去问问老谋子了。
影片中的音乐出现在静秋第一次去找老三时,欢欢渐渐远去的小人影奔去的地方,手风琴伴奏的苏联歌曲《山楂树》缓缓从河对面的帐篷里传出来,悠扬舒缓。如果说好的高考作文要求学生首尾呼应,影片里也是这样,在影片的结尾老三死去时又一次响起了那首《山楂树》,影片的结局却止于静秋站在山楂树下的静静守望,在悲伤的苏联歌曲渲染下,弥漫的悲伤情怀。
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
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
轻风吹拂不停,
在茂密的山楂树下,
吹乱了青年钳工和锻工的头发。
哦那茂密的山楂树白花开满枝头,
哦你可爱的山楂树它为何要悲伤?
在抛弃了真情,物欲横流的年代,张艺谋拍出这么一部把清纯当做唯一路径的电影,让我们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