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一:
轻轻地捧着一本《林清玄散文》,纯白色的封面上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地在荷叶中间玉立着,犹如一位孤傲的不可一世的皇后,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苞从荷叶的一角窥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可爱极了。
林清玄,台湾人,现代著名散文家,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而不失大气,文章中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蕴含着一些思想。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星落尼罗河》。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埃及旅游看见尼罗河的所见所闻。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又是埃及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在没见到尼罗河之前,林清玄曾经幻想着尼罗河是一条清澈干净的河流,但是当林清玄第一次看见尼罗河只不过是一条浑浊不堪的“臭水沟”时,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导游说:“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敌人。”
跟随者旅游团沿着尼罗河继续往前走,远离都市的繁华,罗河水越来越干净,当林清玄随着旅游团来到一个小山村时,他所见到的尼罗河和第一次看到的河水截然不同。只见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到处是鸟语花香。想起导游的那就话“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敌人。”还真的很有道理。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人类制造的垃圾,这都是生态环境的敌人。
来到罗河就一定要去看亚瑟文水坝。亚瑟文水坝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坝。以前每年到了汛期,尼罗河水就会泛滥,河水冲毁了下游的庄稼,埃及人为了防止尼罗河水泛滥,冲毁庄稼,在20世纪初,耗时30年的时间修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但是50年过去了,埃及人逐渐意识到当初修建这个水坝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虽然尼罗河水每年都会定期泛滥,但是河水退去后给下游带来了肥沃的土地,滋养了下游的庄稼。现在建立了水坝,导致下游的水越来越少,两岸的庄稼也渐渐枯萎。埃及人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尼罗河水还会存在吗?
文章看完之后,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因为人类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我们的黄河也逐渐变得浑浊,下游的河水也越来越少。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所以我号召大家:要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不要等到“星星”落下来了才会觉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二:
在七年级下学期,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林清玄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这是继《张晓风散文》和《毕淑敏散文》之后,我阅读的第三本散文集。也许是因为作者是一位男性吧,我对这本《林清玄散文》充满期待与好奇。
这本书分为了四部分: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每一章都从不同方面叙述了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对爱的理解,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心灵的探究以及对社会种种现象的感悟。其实这里的四种“心”,也就是林清玄自己对广大少年的期许,他期许少年们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和庄严的心,能在这浑浊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散文集,更是少年们的心灵向导书,教会少年们如何面对风浪,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也许是与林清玄三年的修佛经历有关,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总能隐约映出一种宁静致远、看破红尘的悠扬气质,仿佛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使我在待人处事时更加的淡定从容。
另外,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总是蹦出一些台湾的特殊风俗与文化。如“过火”、“狩猎”等等,使我感觉这又像是一本百科全书。
与张晓风、毕淑敏两位女作家相比,林清玄这位男性作家却一点也不缺少细腻或是婉转,而且柔中带刚,擅于细小中见真知,富有禅意。每每读起林清玄的散文,总感觉是一缕清泉,缓缓流入我心间。
在林清玄的诸多散文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今天的落叶》。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扫落叶时因嫌累而想把明天、甚至以后的叶子都一次性扫完,结果却事倍功半,因为明天的落叶永远不会在今天落下。
我由此悟出:未来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但是活在当下、活在此刻、活在今天,才是生命实在的态度。今天树林中的落叶,要在今天打扫干净,明天自有明天的落叶,不必烦恼。沉下心来,专注于生命的每一刻。如此,生命的每一刻都可以很精彩。
想想我自己,从前也总是喜欢把明天、后天的任务做完,长久以来,顾此失彼,把事情弄的一片混乱。
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今天把今天的事做好,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这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我自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三: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于朱自清的,他的语言相对朴实、通俗易懂。在我的语文课本里,有《桃花心木》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阅读后会明显感觉到,他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他有一双擅长挖掘与发现的慧眼,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现象甚至一个动作,通过奇妙的联想,从而得到许多受益匪浅的人生启迪。
《发芽的心情》讲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农场打工的经历。他帮忙采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与梨子。一个月后,被采光果实的果树竟然已经在寒风中凋零落尽。农场主人告诉林清玄先生,每当一年的冬季,总会有一些果树像那样死去,而有的却能坚持到春天的来临。这一现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树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面临残酷冬天的肃杀,面对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却从不低头。有那些弱的,就无法坚持春天的到来。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长出更美的果实。于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若是我们也能随时保持如此的心态,雨后的彩虹一定会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怀。《鳝鱼骨的滋味》则是林清玄先生对童年温暖回忆与对母爱的怀念。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吃鳝鱼,但是能干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鳝鱼骨汤给林清玄吃。溢满母爱的鱼骨汤,总是浓浓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现在仍然回味无穷。吃着饭馆里的鳝鱼,不禁回忆起以前蕴含着暖暖母爱的鱼骨汤。
林清玄先生对生活与文字的敏感,源于他细致温柔的内心。情感是真挚不变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挖掘。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四:
读过很多散文,我最心仪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五:
风轻轻掠过,摇曳过风铃的腰际至发梢,那清脆玲珑的旋律,有节奏的舞步,幻化成妙龄少女的发丝与风的嬉戏,也婀娜地融化在林清玄那首如歌如梦的《风铃》里……
这篇三百余字的小散文,没有多余的修饰,很随意的笔法,文采拼不及《荷塘月色》,情感深不过《荷叶母亲》,逻辑性强不如《葡萄月令》,感染力远不超《少年中国说》……它如同风铃般,没有浓妆艳抹,没有惺惺作态,没有故作深沉,更不去招蜂引蝶。
可这偏偏使得我对此情有独钟,深深迷恋。(读后感 www.name2012.com)
我迷恋于作者的那分善感,那双将生活察觉得如此细微透彻的慧眼!常言道:“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他抓住了“风铃”与风应和这一常见的,却被世人所忽略了的生活现象,在他眼中,风铃是活的,且是一个敏感而极富灵性的生命使者。它是风的音乐演奏者,有了它,人们就会在炎炎夏日听出大自然的清凉,在凌寒冬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风铃”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它有心,在它的用心感知下风才有了光彩和生气。推此及人,人只有有了一颗善感的心,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不断“来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作者将风铃写的精致而有灵气,实际是在写人的心灵。他希望能通过心与心的相映,来营造一个美好动人的世界。
我同样迷恋于文中那分哲理和韵味。“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下美妙的声音。”发此联想,其实人生就像一趟旅程,不在乎最后的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作者不也说:“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高至心心为民的帝王将相,到战死沙场的忠烈战士,那些劫贫济富的江湖侠客,下至乐于助人的平民百姓,他们有的走进土地里,有的火化飘散在风中,但,他们始终是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在路上,在史书上,在后代的心上。
就这样清淡淡的书香气,水灵灵的心细眼,深浓浓的哲理味,成就了我情有独钟,深深迷恋的林清玄这首如歌如梦的《风铃》,它教会我要做个“有了心的风铃”,因为,“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印,都会那样真实地存在。”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六:
少年时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只是单纯地觉得好。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了一生。”他在《少年游》里如是说。
年轻时有怎么样的豪情?是英雄系马,壮士磨剑,还是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管如何,他终究是叶着自己的叶花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很喜欢读他的那篇《旅店》,其中很多句子烂熟于心。“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那么,我又要开成什么样的旅店,在旅店的墙壁上记录些什么样的事情来,能丰富这世间的记忆呢?夜那么长,我不能够把每一盏灯都点亮,但由于寂静,由于安宁,由于放松而不再执着,心也开始变得开阔起来了。
小时候,喜欢在老爸藏书的白色封面上乱画,老爸并不在意,后来搬家时,我更为大胆地在墙上画满了荷叶荷花。不知为什么,对这种植物存有莫名的喜爱,说是受《爱莲说》的影响,也不尽然,只是对那种似红非红,似粉非粉的颜色相当着迷,而那些宽大的荷叶又有种淡淡的清香,持久、沁人心脾。
用怎样的心境和着怎样的情意来下酒?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我是不善饮酒的,但如林先生所说,喝酒不在格调,而在性灵、风趣。在无关风月的夜,卧席,斯时彼时、斯地彼地,快乐、忧愁,朋友,让我们温壶月光下酒。
曾经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我不信佛,也不参禅,从字面来来理解,就是相对于不动的山来说,云是流动的。时隔经年,重新看这句话,有着更深的体会:世事并非都刻意,多数乃随缘。
看林清玄先生的《武昌街的小调》有关诗人周梦蝶的描写:就像一座掩隐在去雾里的远方的山。周梦蝶的诗风独特,大多数都是研读佛学的辛苦结晶,如他在1976年发表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
生于冷养于冷壮于冷而冷于冷的
山有多高,月就有多小
云有多重,愁就有多深
而夕阳,夕阳只有一寸!
有金色臂在你臂上扶持你
有如意足在你足下导引你
憔悴的行人啊!
合起盂与钵吧
且向风之外,幡之外
认取你的脚印吧
……
这首诗我并不能真正懂得,只是寻得了些有意思的出处。
庞居士辞药山,山命十人禅客,相送至门首。居士指空中雪云:“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时有全禅客云:“落在什么处?”士打一掌。全云:“居士也不得草草。”士云:“汝恁么称禅客,阎老子未放汝在。”全云:“居士作么生?”士又打一掌,云:“眼见如盲,口说如哑。”雪窦别云:“初问处但握雪团便打。”
唐代的庞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众人都很喜欢。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一个全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被庞居士打了一掌。这是禅宗中最美妙的故事之一。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领纳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好雪片片,不是对雪作评价,而是一种神秘的叹息,在叹息中融入雪中,化作大雪片片飘。不落别处,不是说这个地方下了雪,其他地方没有下,而是不以“处”来看雪,“处”是空间,也不以时来看雪,以时空看雪,就没有雪本身,那就是意念中的雪。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就是当下即悟。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一个理性的头脑、知识的观念,处处都去追逐,处处都去较真,那就无法发现这世界的美,象这位全禅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常不免要做全禅客,我们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我们常常没有看美的眼睛。
我读过的都是林清玄先生七、八十年代的作品,私下认为做为台湾乡土文学在那个年代是个精品倍出的,人们用纯粹的心地来写作,写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同时代的如张晓风等,老一代的如王鼎钧、司马中原、余光中等。就连那个时候的电影都带有悠深的文化底蕴,如当时很有名的《汪洋中的一条船》以及由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与《海上花》等,就象侯孝贤曾说的:“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而我也始终觉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这样的。
我们都是这俗世中的俗子凡夫,免不了身受八苦,但愿从现在起眼内处处有美景,心内处处有珍惜!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七: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的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的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只要心中有山有水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这是我心中的林清玄,那些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读林清玄的书,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林清玄的书是值得去捧一杯清茶细细品味的。
《温一壶月光下酒》,最初有所触动的,是这个诗意的名字,我在那样一个万籁俱寂的时刻,被这七个字里流露出的温婉与浪漫所打动,我从此记住了那一瞬间的心跳。我喜欢檀香的味道---沉静古朴,嗅着它,似乎是在用指尖轻轻滑过纸边泛黄的老照片,有一种淡然的情愫去感受那份逝去的美。读这篇散文时,我闻到了檀香。今宵温一壶月光,我与那纤纤文字相遇,不醉不休。
《煮雪》讲了作者想象的一个多情而极度浪漫的传说,传说北极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凝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烤来听。什么样的话,用什么样的火,什么样的方式,“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融的时刻,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有的时候,人要学会放下,放下失意与悲痛,重新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此时此刻,我的心得到了温煮,“心雪”的香早已弥漫整个天空,泛滥到使人微醉。
我想,我是一只筝,我的心被他修长的十指轻轻拨动,奏出瑟瑟的释然。
第一次读林清玄的文章,是小学的《和时间赛跑》,再到后来的《桃花心木》,总是蕴含着那么多哲理,他的散文里,没有一丝的幽怨与阴郁,而是洋溢着对生命、对自然、对人性的感受。他用一种爱悯的眼神来凝望这个世界,文字中,有被他纯净的双目过滤过的世界和对人性唯美的解读,他,把理智诠释的那样温情……
林清玄的书,真的是心灵驿站,静心天堂。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八:
从前的我,仅仅听说过“林清玄”这个名字,却除了一篇小学课文外,再也不曾读过他的其他著作。在初中,我有幸读到了他的散文集,其文笔可见一斑,叫人叹服,且使我受益良多。
这部散文集除自序外共收录了林清玄近七十篇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与“庄严的心”。每一部分的文章与该部分的标题紧密相连,使人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将他们合为一辑便是一颗纯净之心。读此书,即是一次心灵之旅。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不同的风格给人以不同阅读感受,而林清玄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静”字。读林清玄散文的文章会使人异样平静。使我们愿意去一页一页地翻,一个一个地品读那字里行间的温度。曾听说有一种佛咒,能使愤怒的人听后平息怒火。林清玄乃修佛之人,他的文章就拥有这样的力量。他将这咒,融入了他的文章。每当品读他的作品,心情也总是异常平静的,犹如灵泉流经心间,冲走了世事的尘,留下的只有文字中洞察生命奥义的眼。
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林清玄用他的心去体会世间每一个生命,每一件美好事物背后蕴含的人生真谛。他说:“原来在平凡的一切里,就有最深最奇绝的睿智呀!”若是给你一枝花,你会想到什么?美吗?花有的,不仅仅是美,用心去倾听,它们将会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林清玄,用他的笔,记下了生命的感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一枚“活着”的钻石,它“活着”并不是因为它的昂贵,而是赋予它的意义的附加,他对我们手,光阴的流转是稍纵即逝的,无论早春、深秋,都请珍惜吧;他还说,生活中,平淡就是幸福,每一天都在生活中发现一点儿美好的事物,每一日都找到一点儿甜美,平淡无奇的生活也会变得无比温馨……
这本散文集中也不乏林清玄儿时的经历。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过的时期,我们那是知道的东西很少,会为一点儿小事兴奋不已。每个人小时候都是这样,并不是刚一落地就什么都懂。而时间却在我们而是将它调快了许多,现在只剩下怀念,林清玄叹道:“四月还是四月,温暖的阳光犹在,可叹的是我们都不再是赤子了。”他在众多的文章中讲述他童年中的一桩桩小事,从中感悟。他与兄弟每日上学前同扫树林,他与家父、邻居外出打猎,妈妈在帮他缝衣服时,兄弟们争相把枣子送给她……我们也在他的回忆中,回忆我们的年少。
清,与浊,充斥于这个世界,它们相互交织但却并不相融。犹如“太极”的图像一般。这世上的清丽淡雅之美潜藏于尘世间,可有多少人发现了“浊乐”,又有多少人寻得了“清欢”?“浊乐”之浊,起于人心。那么让我们抹去心中的污浊,尽情体会生命的清明,感受优雅的自然之音,我们的一生,需要的,是一盏茶般的简单、雅致。
《林清玄散文》,就如同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般,高于尘世却又融于尘世。这,是一次圣洁的心灵之旅,一场高雅的自然、人文与生命的音乐会。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九:
记得从初中开学到现在一共读了三本散文集,它们分别是《张晓风散文》、《毕淑敏散文》和《林清玄散文》。这几本书都非常好,各有各的韵味,但,使我感触最深得还是《林清玄散文》了。作为一名初一的学生,刚开始读他的文章感觉会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但是回过头来细细咀嚼,你便会懂得许多人生中的道理。恬淡自然,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淡淡禅意,小小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读了他的作品,使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是不可多得的养心妙药。
散文的第一辑就取了一个富有禅意的名字——心的菩提。这一集收录的文章大多以作者内心的感悟为主。其中《佛鼓》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自从读了《佛鼓》之后,佛寺里悠远绵长的钟声似乎深深渗入了我的内心。隔绝了人世间的喧嚣,人的心平静如水。读着这篇文章时,仿佛有轻微的佛鼓声从远方传入我的耳畔。此时我的内心就像菩提树一样纯净、透明。
《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中写到: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透过这些文字,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丽要有清明的心与无上的觉悟,心的纯美才使人洗涤心中的污垢,只有心的修炼,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读了这本书,就像看到了林清玄本人一样,那充满智慧与内涵的语言中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恬静与淡然。我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信佛的人,当然,是本书也不是用来宣传佛学的,我想,作者只是想告诉世人们,心的觉悟真的非常重要。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十:
读到《林清玄散文》,有一种与毕淑敏散文和张晓风散文既然不同的感觉,林清玄的散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父亲的慈爱和对少年拥有四种心的态度。
先说天真的心吧,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总是做出一些很傻很天真的事情,比如天真的心中的一篇《巴西来的乌龟》,文中作者喜欢那只乌龟,直到最后他却只得到了乌龟的壳,翠绿的壳上依旧是那样的花纹,可却少了当时喜欢那乌龟的心情。那只乌龟从巴西度过了三个多月才到达中国,却没有一丝要死去的迹象,但却在朋友离开家后一礼拜因为撑死而离开了人间。那颗天真的心随着我们的成长渐渐不复存在,可那时童年孩子最纯洁的心。
第二个是纯善的心,如同《咬舌自尽的狗》,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有多少人跟我一样觉得很可笑,狗在我们心目中都是机智地,怎么可能会自己咬舌自尽呢?但是看完文章,我同作者一样脑海中浮现出那只狗在原野上、在高山上、在城镇、在荒郊野岭奔驰只为寻找主人的情景,奔跑了很久,却被主人抛弃了,其实生活中是一样的,有些时候,被一些无情取义的抛弃,不管他曾许下多么多么深情的承诺,也终有会败给时间和事情。当一些事情发生之后,什么都不算数了,无论你如何去挽留,也只会是徒劳无功的。过去了的总会过去,谁也无法阻拦,但新的总会来到,或者,比之前的更好还说不准呢。
美好的心很多人一定都拥有过,无论你的外表多么不出众,但美好的心灵总是可以使你华丽出众。《活的钻石》中孩子用天真的语气问作者钻石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么值钱呢?其实钻石如果用在一些有用处的地方,那么它就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像爱、花、智慧一样,都是无价之宝。可是如果人们只是把它用来炫耀,那么,那时的它便几乎是一文不值。若我们把每一朵花、每一个观点、每一段历程都变成“活的钻石”;每一分爱、每一段历程、每一次成长都以“克拉”来计算那么这个世界应该会很美、很好。
最后一颗心也是最庄重的心那就是庄严的心,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就像文中的柳生少年一样,只看的是一流的剑手,并不是说向前看不好,而是不要全盯在别人身上,而是也要留一只眼睛看看自己,看看真正适合自己的是什么。当武士在场上战斗时,不,不仅仅是在场上,其实生活中也一样,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只要人人都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不断克服,才能更好。
虽然林清玄并不是写给自己孩子的,可是是写给天下孩子的。他并不期待他的孩子在学业上得第一,但希望他的孩子能在这个混浊的世界上,保持消明。所以,这四颗心可以让我们拥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