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围观: 归属:读后感 时间:2016-05-21 10:15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一: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全书共四部,长达一百五十万字。比《战争与和平》还要长。我个人觉得是最长的一部名著了。而且这部小说以记叙为主,没有多少议论。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古典小说。情节紧凑,人物众多。这样复杂的小说,是特别难写的。既耗费人的精力,又很难构思。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以作者的生命来写的。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步小说,读得特别仔细。小说的情节给我很深的印象与震撼。

  小说描写的是哥萨克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开始写顿河两岸的哥萨克的生活。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哥萨克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表现非常突出。不久,苏联国内战争爆发。红军与白军的战争中,哥萨克由于受旧势力的欺骗,而加入了白军。哥萨克曾三、四次暴动,小说很好的描写了苏联国内战争的情景。

  小说人物众多,主要描写的是葛利高里一家人。父亲、哥哥,都是哥萨克中的英雄。小说以这三个人为主要线索,描写了鞑靼村的哥萨克,描写了地主阶级、无产阶级的一些人物。小说还写了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娜塔莉亚的爱情。下面我想写一写这部小说的几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小说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特别出色。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农村的生活写“尽”了。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村的房屋、田地,农村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写了出来。小说开头二百页都是描写顿河两岸的农村的生活的。可以说这二百页是全书最精彩的二百页。

  第二个优点是描写战争。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暴动。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这样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骑兵作战、小队人马相遇战、对待战俘等等,写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第三个优点是,描写哥萨克。描写哥萨克的作品很多,托尔斯泰的《哥萨克》、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美术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哥萨克的作品。《静静的顿河》是描写最成功的一部。哥萨克人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形象、性格都描写出来了。哥萨克生活中憨实、豪迈,战争中勇敢。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哥萨克太过实在,被白军欺骗了。我读了这部书,对哥萨克人产生了好感,觉得他们实在、勇敢。

  这部书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点。我读完这部书,感觉像是读了哥萨克乃至俄罗斯的历史。因为这部书包括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小说的每一个情节都可以让人津津乐道几个世纪,这是难能可贵的。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二:

  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对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作者寄了深深的同情。葛利高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痛恨战争但又不得不参加战争他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飘来飘去参加过红军杀过白军又参加过白军杀过红军在无序的历史过程当中战争让麦列霍夫家族家破人亡他的思想也在反复无常的混乱中走向崩溃最后不得不回到苏维埃政权之下等待着政府的审判。在苏维埃政权从腐朽的沙皇俄国诞生的过程中强大的帝国主义和新生的还显得弱小的布尔什维克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在封闭的顿河边成长起来的哥萨克民族幼稚地认为他们不要苏维埃也不要沙皇他们幻想走根本行不通的第三条道路白军就利用他们的这个弱点欺骗一些哥萨克走上了反苏维埃的道路。葛利高里不幸的命运真实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哥萨克民族的这种思想和意识。

  在书中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亚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跌宕起伏的爱情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这种“第三者”的爱情如果给我们的一些作家来写他就会得心应手地烧出一道自然主义的性爱大餐。这在我们这几年来发表的“巨著”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肖洛霍夫写得多么干净爱情是奔流不息的顿河爱情是熊熊燃烧的晚霞读者在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中感受到的

  不是本能亢奋而是人性的纯洁、爱情的优美以及心灵在爱情破灭中的绝望。

  在《静静的顿河》中肖洛霍夫还隐伏着一个人道主义的主题一方面葛利高里在痛苦地抗拒战争对他的人性的磨蚀和扭曲另一方面他在混乱的战争中一直在思考和寻找着战争的意义在人格力量方面优于周围的人。肖洛霍夫对战争中戕害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残酷行为大加挞伐不管其祸首是白军还是红军。描写得最细致的是彭楚克在顿河革命军事委员会革命法庭当执法队队长期间每天半夜到城外去处决犯人。由于在工作中执行了极左的政策革命军事法庭往往草菅人命被处决的人当中有很多是无辜的哥萨克劳动者枪毙一些手上长满老茧的劳动者这使彭楚克非常痛苦干了一段时间后他形容枯槁神情恍惚甚至丧失了性功能。有一次他歇斯底里地对女友安娜说“所有的人都想走进灿烂的花园去但是要知道在种花和种树以前先要清除垃圾先要上肥料先要把手弄脏要清除垃圾可是谁都讨厌这种工作”后来彭楚克离开了执法队他的精神和肉体才恢复了正常。

  在书中肖洛霍夫大胆地描写了哥萨克在月申斯克的暴动暴动是因为红军没有很好地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和民族政策打击面过大迫使以中农为主的哥萨克投向白军匪帮。肖洛霍夫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尊重和维护历史真实的人文精神在当时苏联肃反扩大化的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在时间的流逝中依然光彩夺目十分耐读具备了史诗的品质。在我读过的一些书中有些作家模仿过《静静的顿河》但他们不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天才的写作能力他们的作品虽然被评论家廉价地称为巨著和史诗遗憾的是无法和《静静的顿河》比差得太远经典就是这样你可以模仿但思想无法模仿。

  《静静的顿河》是不朽的名著。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三:

  顿河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是从城镇里逃出来的农奴,为了追求自由,摆脱奴役,来到这块水草肥美的草原聚居,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政权动荡频仍,没有让他们得到安生,红白两军都想利用哥萨克作为夺取政权的坐骑。两军为了鼓动哥萨克放心放肆地杀人,都将敌方讲成是妖魔,以革命的名义宣传自己杀敌的正义和神圣。

  葛里高利像一匹枭雄的骏马,和一切哥萨克一样,没有什么政治信念。两军都套他进过鞍羁。白军进村了,他跟着白军走。红军胜利了,他参加红军去。红军败了,他又被裹挟参加了白军……不论参加红军还是白军,他都杀人立功,都成了英雄。

  红白两军把哥萨克撕裂成了水火不容的两派,将亲戚变成了仇人,将朋友变成了死敌,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人性恶,撩拨、点燃成了互相激愤残杀的熊熊烈火。在草原上杀来杀去,杀的都是哥萨克。葛里高利的父兄也被残杀于政权红白变换的过程中。

  “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卖命?”葛里高利惶惑叩问,极度厌倦互相残杀的生活。他妹夫当上村子里红色政权领导之后,六亲不认,派人来逮捕他,要将他置于死地。葛里高利这匹枭雄骏马被逼迫挣脱鞍羁回复野性,带着心爱的情人脱缰而逃。他企图远远地躲离红军,也要躲离白军,但是,逃亡途中,他的阿克西尼娅躲离不了死亡……

  我总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他最后要向红军统治着的家乡踽踽归去?莫非不知道参加过白军的哥萨克,“自投红网”后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悲惨命运?值得珍惜的东西,他都已经全部失去了,莫非绝望了,心死了,蚁命不足惜了,干脆主动送上门去让红军一枪“嘣”去了之?

  顿河的老葛啊,你和许多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你的道路,就是许多人的道路,你的荣辱,也是许多人的荣辱,你的痛苦,也是许多人的痛苦,你的难处,也是许多人的难处,你的命运,也是许多世人的命运呀!

  世相惊心动魄!世人命运乖蹇!世情惊人相似!肖洛霍夫就这样为我们描绘出浊世之中生、死、爱的图景!浊世,浊世啊!带给世人的灾难和痛苦,罄竹难书啊!谁如此深刻、生动地揭示过浊世的罪恶?惟此煌煌四部头的浩大巨构。一部书,写了千年史,记录全世界!

  《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以前我读过第一部。这个把月,断断续续终于将第二、三、四部读完。在战火里读它,挣得了巨大震撼,精神长高。《静静的顿河》是我所读过的最震动心灵的小说!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四:

  在读《静静的顿河》第二部的时候,读到如此一段描写,虽说这段描写在整部小说中,可能不过是一个毫不让人在意的场景插曲而已。然而,悠悠读后却是若有所悟。先将那段情节抄录如下:

  “‘贱卖,市民先生……’一个可疑的东方人,鬼鬼祟祟地在本丘克的耳边低声说,并且朝自己鼓胀起来的大衣襟挤了挤眼。”

  各位博友是否对这个场景描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要知道《静静的顿河》的写作背景是俄罗斯正在向苏联改朝换代的年代,距今已有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这样场景在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却并不罕见。无论是悠悠如今工作的昆明,还是之前悠悠生活的上海,在汽车站前,在火车站边,在地铁站旁,抑或是在某个大型的广场上,我们不乏见到一些偷偷摸摸的、故作神秘的人,拿着一块所谓的名表,或是一部苹果的手机,向着你挤眉弄眼地兜售……

  时间已是过了一百年,情景却是如此相似。就像那人行道旁遮荫的大树,又像那街道边门庭若市的小店,虽然在不断地花开花落,然而,总是给人花开不走样,景色曾相识的感觉。正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不同的,则是小说描写的是俄罗斯,悠悠见到的是现代化的中国。仅此而已!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因此而感慨。社会的进步总是在循环往复中进行的。

  不是吗?

  爱美的人们总关心着当下的服装流行趋势。但,放眼过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来看服装的发展走势,就不难发现,好多所谓的流行元素,总能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世界也许又是简洁明了的。

  一道雨后的彩虹是如此美丽!却也无非就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组成的,只不过,不同的排列,不同的组合,以及出现在不同时间,就呈现了不同的结果。可是,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总是相同的。

  由此,悠悠想到,社会的多姿多彩,带来了生活的万千变化。我们总是在羡慕着他人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眼光总是被艳丽的色彩所吸引。其实,如果我们更多地着眼自己,更多地将眼光聚焦于自己的脚下,我们或许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更多地是相似的,只是在某个阶段、某种场合,展示的幸福元素不同。

  而就人生的轨迹来看,每一个人都是地球的过客,只要我们爱着生活,爱着家人,爱着社会,我们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五:

  悠悠之所以将这篇读后感标成“1”,是因为,悠悠读这部小说是始于2013年5月6日,彼时恰好悠悠在上海虹桥机场候机大厅内,准备从上海虹桥飞往昆明长水。从候机厅开始读,一直到飞机降落于昆明长水机场,大概是读了这部小说第一本的一半儿。到昆明后,悠悠忙于工作,无暇读之。好在随后,悠悠又恰逢出差,同样需要坐飞机,就将剩下一半读完了。尽管这部长篇小说悠悠只读了第一本,然而,悠悠确实很有感触。于是,悠悠计划每读完一本写一篇读后感。这就是标为“1”的由来了。

  但是,由于没有全部读完,对人物的理解难免会有失偏颇。好在,悠悠是随性而读,也是随性而写。只为个人感想,并非是为史定论,不负文责也。下面转入正文。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米.肖洛霍夫的代表作,米.肖洛霍夫凭借这部洋洋洒洒达到了140多万字的长篇巨作,而于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葛利高里正是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是一名哥萨克的后代。

  悠悠从网络上看到过几篇他人写的读后感,说葛利高里是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表现为小说中他痛恨滥杀俘虏,以及他战场杀敌之后的忏悔,等等。对此,悠悠并不反对。

  早在葛利高里当兵之初,在拉济维洛沃庄园,当他看到,无聊透顶的哥萨克们将庄园内“长得不难看的”总管家的年轻使女,那位可怜的弗拉妮亚灭绝人性地轮奷并致死之后,“他第一次简直要哭出来”。

  然而,人性是自私的。有其善良的,但也有其罪恶的。

  此时的葛利高里表现的是其善良的一面。而之所以表现出善良,悠悠认为那是由于哥萨克们奷杀弗拉妮亚的行为并没有侵害到他的利益,作为一个局外人,他可以憎恨那些人无耻而又残忍的局内人。他可以作为局外人,用眼泪去祭奠局内的牺牲者。但是,一旦触及到他的利益时,葛利高里却又表现出如此的冷酷与无情。

  对于这一点,悠悠在葛利高里对待妻子娜塔莉亚时,看得清晰不已。

  葛利高里在娶妻子娜塔莉亚之前,就与有夫之妇阿克西妮亚勾搭成奷。然而,不管如何,他在与娜塔莉亚相亲时,他还是看中了她的容貌的,并没有反对这门亲事的。但是,在成亲之后,“他和阿克西妮亚的关系并没有彻底斩断,还留下了一点儿什么东西,就像心上扎的一根刺”。

  脚踏两只船的结果是,阿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逃亡而去,娜塔莉亚却为了葛利高里而不惜自杀。悠悠在读娜塔莉亚自杀那一段描写时,心都碎了,真正是一字一泪,让人不忍心读下去。而悠悠在读到阿克西妮亚由于葛利高里结婚而伤心欲绝时,同样是心痛不已。

  “阿克西妮亚的心情正是这样的:葛利高里用笨重的生皮靴子踩在她那开着金黄花的、成熟的爱情上;把它烧成了灰烬,糟蹋够了——扬长而去。”

  此时,谁又不会同情阿克西妮亚,谁又能不责备葛利高里?!

  在悠悠看来,葛利高里是自私无比的,至少在对待这二个女人时是如此。娜塔莉亚是一块冰,但那是性格使然,有着遗传的因素。其实,就她内心而言,她深深爱着葛利高里,她也在为他而努力改变。然而,葛利高里又丝毫没有给娜塔莉亚改变为的机会,没有,一丝一毫都没有;阿克西妮亚是一团火,她也深爱着葛利高里,为了他不惜离乡背井地私奔。然而,葛利高里遇到世人的责备,世人的责难时,他又是如此的彷徨与犹豫。当他得知阿克西妮亚怀胎时,甚至还怀疑是不是他葛利高里的?这同样是葛利高里的冷酷与无情的表现。葛利高里对妻子如此,对情人也不如此。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不但表现在斗争中,同样表现在感情上!

  正如悠悠前面所说,悠悠只读了小说的四分之一,对人物的理解也完全基于这四分之一的小说情节,也许随着悠悠阅读下去,会对小说人物的理解有所加深而有所不同。但是,就现在所读的,悠悠感到葛利高里完全是“一个男人花心,毁了二个幸福家庭”。

  太平年代,有着安稳的家庭是一种幸福,而在动荡年代,其实更需要一个安稳的家庭。从家庭与爱情的角度来看,葛利高里至少是不应该这样作为的。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六:

  今天晚上花了好长的时间把“唐山大地震”,虽说没有在电影院里面看的有感觉,但是,的确对我来说的确找到了失去亲人后的痛心(今年的春天,我的一位亲人过世了,虽然不是很亲的,但是看到他们的亲人在身边哭得时候,我才感觉到……亲人的重要性)。唐山大地震总体来说故事的情节选的相当好,以小见大,唐山地震,谁知到有千千万万的家庭向李元妮一样,痛失亲人。无论在心里,还是精神上面。李元妮只是一个代表!对于在网上面我看到的冯导拍摄大地震,是赚国人的伤心钱!我倒是觉得,无论是那一次对国人的心灵造成较大创伤的,就值得我们去缅怀,用鲁迅的话来说,这些都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多灾多难兴邦!对于中国人,对于整个世界都是这样。

  512地震,轰动的不仅仅是整个中国,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仅要在经济贸易上面全球化,更要向08年奥运会的口号喊的一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住在一个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跑题了,今天是专门讨论大地震的,虽然题材选的不错,但是在我个人来说仍然有很大的不足。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枪版的原因,还是电影就是这样,刚进如电影,被徐帆老师的拗口的唐山话雷了一下(切勿拍砖,我只是发表下个人感觉),另外在电影看了渐入佳境的时候,我发现,电影有明显的断层,接着在网站上面搜了一下,原来的剧本,仅仅陈道明老师的戏份就删了不少不少。仅仅是为了追求电影的短小精悍,我不知道里面的具体原因,为什么国外的电影有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到了中国非要集中在这么短的时间,可以控制在3个小时的时间,那样的话,会为电影增添不少血肉……就像一位网友说的,电影虽然不孬,也很感人,但是,感人的镜头一闪而过,眼泪在眼眶里面打转,却不曾痛快的留下来……不知道我看的电影少的原因,还是特殊的梦太极的手法,我在国外的电影里面很少看到这种有艺术气息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