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桃花源记读后感

围观: 归属:读后感 时间:2016-05-27 12:51

  桃花源记读后感一: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读后感二: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了一处“世外桃源”。

  文中,开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用生动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景色:放眼望去,早已不知何时步入了桃花林。林中除了桃花还是桃花,嗅了一口周遭的空气,感到一股香气扑面而来,给人说不出的舒畅。身处花海,入眼的是一片片粉红。不远处,随着清风的吹拂,树上落下一片片花瓣,宛如精灵在空中飞舞。再一细看,地上,树上,水中,无一不是飘落的花瓣。那地上的早已为大地铺上美丽的地毯;树上的,给树枝又添了几分颜色,乍一看,竟分辨不出哪里是树干,哪里是真正的花朵了;水中的,随着快活奔跑的溪流,那些花瓣调皮的打着旋,快乐的随波而去。

  美丽的景象,给人几分“身在庐山中”的迷幻,又有几分“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欣喜,更多的,还是“误入藕花深处”的无措。总之,一切都令“渔夫”十分好奇,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又一幅图画展现在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山谷之中,一块块肥沃的土壤被开垦成良田,一座座简陋的村舍十分整齐的竖立在那里。山谷中不但有美丽的池塘,还有桑树与竹子。既有蔚蓝,又有翠绿;加之屋舍上不时冒出的袅袅炊烟,良田中来来往往耕作的人,房前屋后跑动玩耍的孩子,乐呵呵的老人。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又不失宁静的美。

  “渔人”在误入此中后,非但没有被驱逐,反而被热情的村民好好款待了一番。期间,村民告诉了“渔人”他们的来历,并询问现在的状况。当得知自己已经脱离了时代的轨道后,他们除了“皆叹惋”外,并没有其他的情绪。在我看来,他们并不为自己感到悲哀,反而是十分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环境,十分喜欢在这样美丽宁静的山谷中生活并老去。

  “渔人”停留数日后,在告别辞去时被村民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却没有遵守,反而“处处志之”和“诣太守说如此”,成为一名“愚人”。不过作为被信弃义的回应,他也迷路于桃花林中。

  通篇来看,作者着力于描写美丽的桃源景色。但全文的主题却在于为世人构建一幅理想的世外桃源和讽刺被利益驱使之人。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桃花源明是一个虚幻的空间,却能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的原因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三:

  桃花源记我读过很多遍,可是今天才写下感悟,这篇文章只是桃花源诗的小序,却让我觉得心里一阵撼动。小时候只是看译文,便觉有趣。可是看了原文之后,却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看。且不说它的含义,仅仅是作者生动的写法,就让我觉得自己置身在一片世外桃源中,我为那些桃花林中美好的生活陶醉,为那个武陵人的行为感到汗颜。那么美妙的地方,没有纷乱,与世隔绝,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之地,应该也是陶渊明梦想隐居的地方吧。如果说桃花源是梦想,那么武陵人就是现实了,他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官场上那些贪婪的人的真实写照了,可见陶渊明对那些人的厌恶至极。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片桃花源,他没有被外界的纷乱影响,纯洁的没有一丝污泥,很多人发现了他,但并没有挖掘出来,很多人没有发现他,而那些发现他又把他挖掘出来的人,便可以享受到最单纯最宁静的幸福。可是一般的人们通常都不敢去挖,怕挖掘出来之后却没有感到幸福,而自己却为这挖掘花去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他们宁愿选择现在的生活,至少他们可以享受到许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用金钱和娱乐来麻醉自己,宁愿粘上世俗的污泥,也不敢去触碰心里那块净土,当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位置,也失去了挖掘他的力量,他们早已经被强烈的麻醉刺坏了神经,他们虚弱的无法再去挖掘了,最后,抱着遗憾和失望渐渐老去。这样的结局是很可悲的吧!所以请大家现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便去挖掘那块桃花源,不要让他成为你最大的遗憾!

  桃花源记读后感四: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我不由地被“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色吸引:那里没有空气污染,有的只是纯粹的原汁原味;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有的只是安祥与和平。这也许就是作者和千百年来所有的人们的理想。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神秘角落,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并希望自己能在那里度过平平淡淡的一生。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真的有一个像《桃花源记》一样美好的地方,虽算不上“世外桃源”,但那却是我更向往的地方。小时侯,在农村老家的屋后不远,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树林,我常常吵闹着去那里玩儿,妈妈拗不过我,我们经常做的趣事就是逮蚂蚱。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知道那里是多么美好,简直像人间仙境一般,不,应该说是天堂:满眼都是茂密葱茏的植被,艳丽肥硕的大牵牛花,有深蓝色的、绛红色的、淡紫色的和浅粉色的,一朵朵竟相争妍,万紫千红,娇嫩欲滴。地上还匍匐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不知名的小花,有像珊瑚豆似的金灿灿的小黄花,有像蝴蝶似的飘飘欲飞,还有种花宛如一个个小灯笼,招惹得蜜蜂飞赖飞去。林子深处有几株齐天高的松树,丫叉间挂满了沉甸甸的松果,偶尔在树枝间隐约看见一团灰色的大尾巴一闪而过……也许现在看来那里并没有多少神奇,但幼年的我却竟是如此的迷恋它,并完全陶醉在其中。可是,这一切注定要告一段落,现在那里已盖起了一栋栋豪华气派的公寓。所有的树木都已被砍下,所有的空气都失去了以往的清香,这一切就像一个已完结但并不完整的美梦一样结束,尽管这个梦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我们都曾做过一个同样的梦,因为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于是,上帝给每个人插上一双梦想的翅膀,只是在飞行过程中,有时会碰到一块叫“现实”的石头,也会被一个叫“私利”的美女所引诱。很多时侯,我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世外桃源”,只是,我们不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击败现实,不相信自己能禁住私利的诱惑,不相信自己能双耳不闻世人的评说,更不相信奇迹的发生,我们最不敢相信的人竟是自己。仅此而已!

  桃花源记读后感五:

  读过《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后,不禁拍手叫好。也想要去寻访桃花源,想要去探寻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美丽之地。文中提到南阳刘子冀这位品德高尚之士,在巡访桃花源之前,暴病而终,“遂无人问津。”更是显得缥缈,神圣不可侵犯,好像蒙着面纱。这无疑是在突出桃花源与昏暗现实的差距。《桃花源诗》更是再三提出作者想要乘着美丽而轻盈的风飞向桃花源,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细细想好像与西方的《奥茨国》系列童话很像,同是缥缈美轮美奂的仙境,志趣相投的人。看来每个人都实行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那就是他自己的桃花源、奥茨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地。想到这,再去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看我的桃花源,似乎就清晰多了,不再那样缥缈,在依稀之间可以看见了他美丽的轮廓:一轮旭日在东方升起,在一切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将晨雾驱除,普照大地。美丽的桃花在微风的吹动下,微微颤动。我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界,这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权贵与卑微,没有权利与金钱,这里有的仅仅是这片林,这条河,这座山,这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仅仅只有这些,就构成了这个活生生的整个世界。

  桃花源记读后感六: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

  你是否还有时间,可以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理想生活。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不过,他却没有发现。

  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美好的一个词汇,只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

  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

  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与其离开后无尽的悔恨,果断的选择留下来,在如此纯美的地方,可以拥有一亩田地,一处宅院,捕鱼为生。

  有些际遇,其实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桃花源记读后感七: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没有战乱。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八: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很难想象在悠远的古代已经有人创造出富有中国气息的“乌托邦”,这个人就是赏菊诗人陶渊明。

  晋代有一渔人,打渔时不慎迷路,见一桃花林,发现一座美丽的“小型城市”……这座美丽仙境,作者花了不少功夫去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里面有人烟,渔人就误打误撞进入了这个世外桃源……渔人出桃花源,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许多人来此寻找,却发现这座桃花源已失去踪迹……

  这座桃花源,在作者陶渊明的眼中是与外世截然不同的一种生活方式,更加反映他的心:居在城市,心向世外。诵读、体味他的作品,《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都呼唤着他那颗归隐的心,他辞去官职,归隐乡田。世外桃源,真的是为世人所追求的仙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幅真正悠然的画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总是心静悠然,才能写出从心的诗篇。

  如果真有如此世外桃源,我想这座由幻想构成的世外桃源,会有不少人找到这个地方,从此,它就不叫世外桃源了,还是让世外桃源留存在我们心里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九:

  学其文,得先学其人;教其文,更要先知其人。陶渊明,何许人也?

  大诗人,大文豪苏东坡是这样给陶渊明的人品盖棺定论的:“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关键是一个“真”字,“真”指的是什么呢?“真”是指作者的“真性情”。确实,从东晋到今天,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特别是从宋朝开始,凡是有良知与审美感的人,都会感谢陶渊明,感谢他,将朴素的欣悦,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感谢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感谢他,为中国悠远绵长的文坛耸立起了一座仰望的高峰。

  他的文品,因为实在太高,在当时孤傲得不被人接受。《诗品》把他位列中等,《文心雕龙》根本就没有他的位置;但从两宋开始,一直到今天,多少风流骚客,早已倾倒其精彩。

  陶渊明一生不幸,一生遭遇乱世,爬行在门第森严,等级森严,面子观念泛滥的东晋。但他又是不幸中的大幸者,他读懂了官场,读懂了人性,读懂了自然。深邃的眼光看透了模糊的时空,他站在天堂的门口微笑。他告诉我们,山水之美不在于名山大川,只要心灵进入了审美的境界,房前屋后皆成靓丽的风景,大巧若拙,大象无形。故《桃花源记》呼之欲出!

  陶渊明一生都在感悟:“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感悟出的桃源被人向往了千年万年。

  “心为形役”,心从“形役”中走出来,从喧嚣与混战的沼泽里解脱,是需要大智慧、真性情的。陶渊明因为他的本性是“爱丘山”,所以他能走出来,回归大自然。本性幻化为桃源,这是真性情对和平、对和谐、对大同的一种强烈的向往。于是,陶渊明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纯粹的文人。

  他写《桃花源记》是他描绘出来的中国式的两千年前的乌托邦,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桃花源记》并不是虚构的,他是听来的,只是加了理想化的描写。这一点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作过考证。陶渊明是写实,写出了一种强烈的向往,他是哀叹当时社会人心不古,民风不再。所以他为人心立了一块自由和谐的千古丰碑!让人吟唱至今。

  杨素秋老师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再现了陶渊明的真性情。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图文并茂,环环相扣,娓娓道来。把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汇在文章的意境之中,贴近现实生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与写作意图及写作特色。

  1、把字词教学与古汉语知识教学融进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之中。

  2、教学的拓展尽可能的贴近了现实生活。

  3、特别是所提的问题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如:21世纪的你愿意永远居住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为什么?)

  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从作者的立意角度出发,有的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思维的开发很得体,加强了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让学生感觉到新生活的赞美,对新社会的颂扬,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不觉感慨: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早已笑春风!

  桃花源记读后感十:

  本周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桃花源记》,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武陵人迷路误进桃花源为起因,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争压迫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在东晋,那时的战争频繁,人们的生活条件难以保证,于是诗人便想出这样一个社会,把自己的精神思想寄托在那里,希望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其中。

  在21世纪的今天,东晋的生活水平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高科技,难道就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相当于世外桃源了吗?其实不然相对于世外桃源,我们这个社会还相差很多。在世外桃源没有压迫与战争,而在现实社会中,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便要全球支持他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打击,倘若这场战争真的爆发了,美国可能会取得胜利,得到那份所谓的利益,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为了这些所谓的利益,会使成千上万无辜的人无家可归甚至失去生命。除了叙利亚问题,种族歧视问题也值得大家关注。世界上三种肤色的人群中属黑人的地位最为低下,非洲、南美一些国家的武装力量为了获取大量的钻石和黄金,大量收购黑人作为他们的奴隶,而这些黑奴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到不公平待遇,有很多黑奴都是在为“主人”干活的时候死掉的。除了黑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了困扰人类的一个大难题,人们将一些废弃的污水倒入河流,使许多河流被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交通堵塞,噪音严重……与桃花源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相差甚远。

  要问真正的世外桃源在哪里,并不是奔赴天涯海角去寻找。而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创造,少丢一片纸,节约一滴水,从平等、互相尊重做起,说不定若干年后,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也会变成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