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全文读完后,最鲜明的两个词便是寂静和空虚。一年之前的寂静和空虚常常是含有期待的。这种期待是两个相爱的人在现实重重困难下逆生的对未来的期待。而当这一种激情开始逐渐模糊,期待被搬空,寂静和空虚便是铺天盖地地令人彻骨。以一个青年感性的眼光,并不想多去理会当时社会给他们的压力和限制。
文中涓生是一个犹豫、矛盾、怯弱的人。在怀着期待等待子君到来却迟迟未见到之时,他想到了去帽子去看子君,可他却因子君的胞叔曾当面骂过他而犹豫。最后只是熬到了子君自己慢慢走近紫藤棚下。关于雪莱的半身像,子君作为一个女子害羞甚至难堪的心情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准备换张画像最终也没能去完成。这里看出涓生对子君是有心的,但却未能付诸实践。对于这份爱情的坚定是不够的,正因为意志不够透彻坚强,他无法完全抛弃世俗而不去在意路上人们的眼光。只一点上说,虽是相爱的人,但对于爱的释义是完全不同的。涓生本身的怯懦让他无法像子君那样坚定。
文中子君是一个坚定而感性的女子,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情,然而又有着当时女性难以避免的弱点。她会一遍又一遍地沉浸于爱情的甜蜜,这样的心情便让她显得笨拙。同居后,子君选择照顾两人起居琐事。她没有意识到全心于家庭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面对生活的压力、涓生的冷淡化,她的处理方式只是沉默、接受,即使有想过改变不堪现状,那么意志力也是微薄的。她毫无保留地对一个男人付出,对涓生寄有太多期望。所以当涓生态度冷淡了,将阿随扔了,她只能死灰了心,默默地冷淡下去。
从两人同居起,他们的内外世界就是失去平衡的。两人在一起,会受到路上人的讥笑的眼光,寻找住所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他们舍弃了曾经的朋友,只是两个人的世界注定会毁灭,更何况这两个人之间缺乏沟通,当生活顶不住经济的压力变得困难的时候,子君没有说,而涓生因为饭菜变少猜想和不理解。当涓生对子君有任何意见时,他只是依靠自己的以为,只是暗示。这样两个人之间的裂痕也逐渐变大。
就两人之间的感情来说。涓生是不够成熟,甚至冲动不负责任的。他仅仅通过三个星期就读懂了她的身体,便再没有恋爱时那种激情。当生活遇到困难,他爱的子君为了柴米油盐而烦恼时,他才发现失落,才发现现实没那么浪漫。说明当初他跪求子君同意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清楚这些,可以看出他的冲动和不成熟。当爱情发展不顺利,生活有压力迎面袭来,他便开始想着自己为这段感情的付出,竟埋怨起子君来。当他觉得家中冷清时,抛弃子君只身去阅览室感受温暖,而此时的他显然没有想到愿意为他抛弃一切的子君。在得知子君死的消息后他惊讶的反应也说明在他让子君离开他然后毫无挂念地做事时,他并未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子君想过。《伤逝》作为涓生手记是想写他的悔恨和悲哀,而事实上他只是将事实发展以顺理成章为名写了自己的悲哀,却很难看出他的悔恨。
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涓生不停地想着扇动着翅膀,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而最后没有那样的期待,没有子君呵护着,也只有空虚和寂静罢了。
伤逝读后感二:
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语言简短有力,思想内容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剧。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但是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一个进步自由的时代,不会再受到社会迫害,但是,始终逃不过家庭和物质的阻挠,重复着涓生和子君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做了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而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才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这正是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到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底下的更多内幕,贫贱夫妻百事哀,谁对谁错世说纷纭,希望伤逝能给我们带来对爱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剧化进程。但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伤逝读后感三:
今天在图书馆看了鲁迅先生的的《伤逝》,颇有感触,记录于此,以作警示。
小说描写了涓生(男主人公)和子君(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合到离异仅一年的时间里的生活的细节。抛开鲁迅先生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不提,即当时的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等时代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在现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每个男女都可以为了自己的人生幸福去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但是小说所展示的男女双方在爱情婚姻中的思想发展历程,我认为对今天仍有着深刻的警示和指导意义,值得我们为之深思。
为什么原本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就产生了那么大的思想意识分歧,并最终导致了离异以及女主人公的死亡,这是我们需要思索和探究的原因。
涓生和子君为了争取个人幸福,他们勇敢地冲破各种束缚,并最终结合到一起。但是子君在结婚之后,便一头扎入小家庭的琐事家务之中,养了鸡,养了狗,甚至“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在她短暂的思想突破之后,又可悲地陷入了庸俗的家庭琐事中去。小说深刻地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如果婚姻(爱情)不能够超越初期阶段的两人(小家庭)世界,把视野扩大到社会生活中去,他们的人生价值仍然是渺小的,即使争取到的个人幸福也是很容易再失掉的。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正说明了这一点。
理解和共鸣的力量是巨大的。恋爱中的子君是何等的勇敢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子君曾经做出的呐喊。然而建立小家庭后,由于缺乏新的理想的鼓舞,她就变得怯弱了,经不起一点意外的打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两个人的婚姻生活也是如此,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而一个失去理想和信念的人,是无力承受这样的打击的。在困难面前,有两种典型的人生取向:奋起抗争和逃避沉沦。有理想和信念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新生的希望和契机,用乐观的心态去化解磨难并开始新的生活;而失去理想和信念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灾难,会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深渊。真实的生活会告诉我们,不同的选择带给我们的回报有多么的不同。
极端的思想和行为在任何领域都会带来毁灭,平衡却是一项生活的艺术,指导着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涓生先前的“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到后来的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求生而舍弃可贵的爱情”。涓生在危难之中做出的抉择是自私的、卑怯的。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会让人们从一个困顿走入另一个困顿,而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一个:正视它,战胜它!
鲁迅先生通过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告诉恋爱或婚姻中的男女一个这样的人生哲理:不要将婚姻作为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在获得个人的爱情幸福之后,必须向更高的理想境界奋斗。
伤逝读后感四:
今晚终于把《伤逝》这部小说看完了,心里面有许多的感慨和收获。
主人公涓生、子君是受过新式思想熏陶的两个青年,他们不理会世俗的眼光,毅然的选择为了爱情的自由而走到一起。但是,爱情是需要面包的!在为生活而担忧操劳中,子君在与涓生同居之后就逐渐变回了旧式妇女的形象,“全然忘记了当初的新思想、新觉悟”,涓生面对同居后的子君,同居后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失望。这失望一天天累积,两个人之间的隔膜、矛盾越来越深,最终,涓生为了寻找他眼中的“新路”而决定把“真实”告诉子君——“我已经不再爱你”,对涓生极度依赖的子君最终离开了,离开了涓生,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涓生在得知子君的死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他所要的“新路”,也并不是像他之前选择的那样,出现在眼前,反倒是无尽的悔恨、空虚。
这个故事显然的,是一个悲剧。两个为了爱情自由而走到一起的人,最终得到的是凄惨的结局。在小说之中,有两个细节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其一,“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我极其震惊于那个“冷冷的气愤和暗笑”!抛开涓生所气愤和暗笑的内容,我只讲两个人之间对待的问题。两个因为相爱而选择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发现彼此之间渐渐产生隔阂,却不想着去放开彼此的想法,敞开心扉的争取把隔阂早日消除,而是无所作为的让隔阂这么逐渐累积,累积,最后竟然发展到对对方“气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伤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爱的人啊!
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时间,那条狗“阿随”竟然自己找回来了,来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对涓生深爱而又极度依赖的女子,在涓生说出他心中的“真实”之后,怀着对涓生的爱,和对涓生的绝望而离开。她在死的那一瞬间,在死了之后,依然怀着对涓生的眷恋吗?依然怀着对涓生的深爱吗?所以,她在死后附体在阿随身上也要再去见涓生?我这么想着,对于子君的死,也对于她的生,都感到了极度的悲哀——其实,她从来也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她始终有一种依赖!而涓生,面对自己抛弃的“阿随”的回来,自然也是勾起了对子君的回忆——苦痛,悔恨,空虚!
从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看待涓生和子君的悲剧。当时,是新旧思想激荡的时期,青年既受到了新式思想的熏陶,但是也还是没能摆脱封建残余思想的束缚,他们在新与旧之间痛苦的挣扎着。从这种角度看,这段爱情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子君的死也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子君和涓生是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的牺牲品。鲁迅先生创作这样一部作品,他的用意也在于告诫青年,五四运动退潮之后的封建黑暗依然严重,要迎来中国社会的新光明,任务依然艰重!同志仍需努力!
另外,这部《伤逝》是鲁迅先生的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虽然没有甜言蜜语的描绘,只是个人手记式的叙述,但是从中,我似乎可以看到坚毅斗士鲁迅的柔情一面。鲁迅的横眉令人印象深刻,这难得一见的柔情,也是一件深刻的印象。
伤逝读后感五:
子君走了,涓生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伤逝”,子君的伤,涓生的伤,也勾起了我的伤。
子君爱涓生,是那样地热烈,那样地纯真。在那个受旧思想束缚的年代,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家人反目。我不知道当她分明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气。艰苦的生活,子君没有半点抱怨,她总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乐。为了她爱的人,她倾注着全力去做饭,日夜的操心,她就这样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也粗糙起来。然而最终的最终,她还是没有得到那份本应属于她的爱情,子君几乎付出了全部,然而还是输给了现实。
涓生爱子君吗?我想爱吧!爱开始的子君,爱逝去的子君。如果有这样的女子为你付出全部,爱你多于爱自身,我想你也是爱的。只不过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某种东西蒙蔽了那份纯真的爱吧!生活越来越拮据,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阿随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颓唐,感叹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当涓生孤身枯坐,回忆从前,竟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吗,—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如果说子君变了,那涓生必然变了,而且变得更加彻底。爱情与生活,为何硬要这样联系呢?子君没有错,涓生没有错,只是爱情太过脆弱,输给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为子君感到不值。那样纯真的人儿,只是为了寻求她的爱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她都竭力地呵护着她的爱人,然而结果是他不爱她了。精神上的打击要比物质上的打击更加沉重吧!子君的离开是必然的,她已经没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连惟一的希望都破灭了,生存对她又有何意义,活着对她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许有一天,涓生会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会发现子君没有变,子君一直都是那么爱他,子君的付出是那么地无私,以至于连回报都忽视了。不过,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觉醒了,她是那样地,带着悔恨,永远地逝去了。
爱情为何如此脆弱?无辜地被扣上“罪恶”的头衔。当所有的矛头指向爱情,我们也只是悲哀地选择结束。是爱情的错?还是我们不够坚持?当爱情遇上现实,爱情就被扼杀了,怪现实太残酷,还是爱情太脆弱?其实爱情没有错,现实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自身,我们总是主观地把爱情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抛弃爱情似的,所以爱情输给了现实,是那么地无奈。
得到的总是被当做理所当然,还挑三拣四,为何要等失去后才知道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于事无补。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属于你。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直挑她的小毛病,就不会发现她的优点。如果你努力发现她的好,那么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相遇,相识,相知,难道还要相离吗?一份爱情,的确来之不易,为什么不能好好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杀爱情,爱情真的很脆弱。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不断地磨合,学会包容,学会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为你付出的人吧,同时要有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回报。爱情就是那么脆弱,需要双方的共同的呵护。输什么,也不能输了自己。
伤逝读后感六:
鲁迅的小说,高中语文老师推荐了很多次。老师每每提及鲁迅总是满心敬佩,并且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虽然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鲁迅所在的时代,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可能也并没有经历。这就更要求我们去重读鲁迅,重新回顾那个年代,看看历史所发生的事,听听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
高中时的我们,满心期盼着大学,真正拿来读书的时间很少。到了大学,也每每以各种理由将买来的书束之高阁。直到老师将读书布置成一项作业时,我们才钻进各种各样的书里,拼命挖掘,搜索我们想要的信息。这实在是一件惭愧的事,读书应该是一种习惯,读后感应该是随心而发而不是矫揉造作去编造。下面简单说说读完《伤逝》后的一点感想。
《伤逝》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读完此书,我不禁为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扼腕叹息,这段情很快夭折,与两人的性格,所处的社会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男女主人公都是时代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渴望并践行着自由恋爱与结婚,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或许当初众人的反对声就透露出悲剧的意味了——冲动盲目的爱情是维持不了长久的婚姻的。
涓生重游故地,一年前的会馆虽然寂静空虚,却令人满怀期待,那时子君清新可人,两人相对静默的时光里,有很多共同的话题,谈论着新的思想新的哲理。沉浸于甜蜜爱情中的子君会表露出淑女般的娇羞,却也能喊出惊天动地的话语: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的权利!这是新思想的表露,是对封建主义正面的对抗。面对涓生浓烈真诚的示爱,子君将他的一字一句都记在心间。寻住所十分不易,子君与涓生一样,平对的参与进来,还非要入股,似乎这样才能增加她的安全感。子君与叔子断绝关系,而涓生也与好友绝交,其实从二人不同的兴趣——爱花和爱动物开始,就已经存在问题了,但爱情是包容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整天的忙,使两人开始不快活,子君也渐渐被生活所奴役,日日操劳,神色有点凄凉,不似婚前那样常常幸福的微笑了,涓生的失业也让无畏的子君开始怯懦了,吃饭问题也让两人苦恼。两人关系终因涓生的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而决裂。子君被父亲接回家去,又进了“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以致走上绝路。涓生也因此受到创伤,说要向新的生路跨前一步,然而,想要遗忘,是不可能的。
《伤逝》选自于《彷徨》,正值五四狂潮,先驱者们开始分化。鲁迅先生也处于苦闷彷徨期。笔下涓生与子君结合之初脱离了许多人际关系,在旧社会中属于新颖又独立的人群,自然引起了相当多不满的目光,婚后的生活也并不如预想中恬静而美好,而是没有了自我,鲁迅先生虽然也投入了婚姻生活,却也终究没有逃脱“铁屋子”的束缚,他始终不能摆脱朱安,不能抛下她不管。
关于子君,这个接受现代教育和西方现代思想的女子,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在同居,公开在公园散步时的那种无畏实在是勇气可嘉,为爱情与家庭决裂。迫于社会的压力,陷入物质贫乏的境地,转入旧世贤良劳苦型的女性,又无奈与涓生分手,回到曾经背叛的家里,抑郁而死,终成悲剧,墓式简单的连墓碑都没有,五四时期的女性所处的社会环境令她们的弱点暴露无遗。
小说中多次提到悔恨和悲哀,涓生为自己,为子君,为二人因貌似互相了解而结合的悲哀,而难过。其实涓生爱上的只是子君新式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尤其可贵。“寂静而空虚的会馆”让涓生回想起两人当初未同居吉兆胡同时欢乐宁静的幸福。以致后来感伤良多,物是人非事事休,子君多次凄然又带孩子气的目光更加增添了涓生的痛苦,因为两人的心距在拉远。而同情,根本就不能用来维持一段婚姻,反而是摧毁一段婚姻的利器。
凋零的情花,一段情,由此伤逝。
伤逝读后感七:
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伤感,这个词让我想到的是遗憾、悔恨、情殇……整个文章读下来,让人觉得气氛是悲凉无奈的,两个打破世俗而结合在一起的恋人,最终因为现实的生存问题而走向分离。我觉得文中的子君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会影响的旧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决态度,勇敢地和家庭抗争,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的话来,无视社会的嘲讽和流言蜚语,义无反顾的和涓生这个又穷又酸的书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这份没有“面包”的爱情。当子君跟涓生之后,就放弃了以前的许多生活,放弃了她的骄傲,放弃了她的优雅,为生活的琐碎而操持,洗碗、做饭、养油鸡,为小事而与邻居官太太争吵……子君的重心都转移到这个家了,在爱情当中不断的付出,而这个时候,涓生认为他变了,她不再看书了,从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变成一个世俗的女子,他认为以前爱的那个优雅的子君不见了,现在这个越来越没有神采没有内涵的子君,他再也不爱了。
而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一方面自拟要打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要做新时代有新思想的青年,可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骨子里的守旧与懦弱,他与子君一起出去的时候,他害怕别人关注奇怪的眼光,而子君却能当能问心无愧的面对这些眼光,后来他开始烦子君了,逃出家门,“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而这天堂原来也只是为着“装着两个铁火炉”,并非为了看书的高尚,到了后来,光景越来越惨淡,他认为这一切是因为与子君结合而被教育局开除的结果,甚至到了后来他假想到子君的死……我认为在这里涓生是自私的,在爱情中只是一个索取的角色,当爱情的激情褪去的时候,同时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他把责任推向子君,而不想想自身的问题。他说在教育局里做事,就像鸟贩子手里的小鸟,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痹,将来忘却了飞翔,可是他离开教育局,终于展开翅子去飞了,可是离开笼子久了,却飞不远飞不高,生活毫无保障,他又开始想念在关在笼子的日子——也就是他的思想先进只是表面上的嘴巴上说的,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的。
涓生最后对子君说:“我不爱你了。”他口口声声说要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他真的不爱他了吗?还是他根本就不明白爱是什么?在那个时候,他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让子君过上好的生活,这是他的无能和逃避应有的责任。他说出这句话,彻底伤害了子君的心,正是这句话结束了她的爱情,将她逼上了绝路,在这里,涓生是一个无法对爱负责的爱情郐子手。涓生说出不爱,可后来当子君真的离开,他又开始怀念以前的美好的日子,开始想起子君的好,当他听到子君死的消息的时候,开始黯然‘伤逝’,一切无法再回到以前了,涓生余下的日子里,多半都会一直伤逝下去。就像很多本应该好好珍惜的人和事,当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当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说到最后,总结一下,在爱情当中,既不能像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也不能像涓生那样逃避应该为爱情付起的责任。
伤逝读后感八:
我觉得婚姻给妇女们带来了安稳与保障,但让妇女们失去了卓越的机会。我这里所说的安稳与保障是让妇女们学会了随遇而安,这种安稳会让妇女们失去远大的抱负和激情,使她们甘于华而不实的平庸生活。
在《伤逝》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乐的颜色,尤其使我不快乐的事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会看书,会和涓生探讨一些书本知识,她会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口号,这在当时是很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这说明当时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去接受新东西的。可与涓生同居后的子君变得沉默了,虽然刚同居时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会在一起谈同居前的点滴,但时间久了,加上生活的紧迫,他们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了。有时他们会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对涓生重复说着他们以前的故事,说得次数多了,以致于涓生对子君所说的故事都能够背了,也听得烦了。涓生此后宁愿呆在寒冷的图书馆也不愿早早地回去面对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过去,活在了记忆力里,她找不到现在属于自己的自我。
与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后的子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我认为如果一个女性只会为家庭任劳任怨,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她的这种家庭主妇的角色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妇那么小的范围内,你就会失去很多与外界联系的机会,这样会使自己孤陋寡闻。如果把一颗心死死地拴在家庭这一根绳上,把神经死死地绷紧来看住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变得小气起来。此外,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你不可以乱发脾气,不可以说出来,只能闷在心里。一个好的发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说话,做脸色。但这样的行为,在丈夫看来你是多么的不善解人意,不体贴。在以前,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抛头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应该依附丈夫听从丈夫。妇女们从来都是被定义被思考的。
当子君与涓生的生活泥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子君没有想过要去改变自己,改变涓生,而是过着像一潭死水一样的生活。子君当初为了与涓生同居,她与家里断绝了关系,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时被人指指点点,但子君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便毅然于涓生同居了。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从子君果断与涓生同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子君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到后来,当她与涓生之间已经不存在爱时,她却缺少了给婚姻开死亡证的勇气,最终选择了郁郁而终,子君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重头再来。
我认为,无论在什么什么时候,女性都应该自己解放自己,积极地建设自己的心灵,不要用别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把自己从身体中解放出来,抛弃妨碍自己进步的观念,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角色中都应该与男性共同创造价值。
这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很现实而且很深刻的爱情问题,那就是我们不能盲目的爱,不顾一切的去单纯的爱,我们必须明白,在恋爱之前,在一起之前,要首先把基本的生活,生计问题解决好,才能会有长久而甜蜜的爱情。如果,没有比较坚实的生活基础,那么就会出现因为温饱而争吵,夫妻反目,互相伤害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是精神上的恋爱,相互理解和依靠,在生活上,双方也要一起承担和支撑,共同去努力的更新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爱情。如果不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还有余力去谈爱情吗?这是一个很深刻的现实问题,也是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要慎重和冷静的去处理爱情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正确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好好爱一个人,好好生活,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自己爱的人负责,不要鲁莽和冲动,要理性和智慧的去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爱对方,更好的生活在一起。
伤逝读后感九:
“人必须活着,爱情才有所附丽”,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是那个时代的错误,也是两个人的幼稚和冲动所造成的。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也启蒙了人们。子君和涓生在小说的一开始时充当了反抗者和革命者的角色的。涓生向子君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雪莱……而子君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而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更震动了涓生的灵魂,让涓生有说不出的狂喜,认为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可他殊不知子君的勇敢和无畏是来自爱,她追求自我觉醒和婚姻自由的勇气也是来自爱情的力量,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觉醒。这份果敢和无畏是爱情催生物。
而涓生的个人主义也是他们爱情灭亡的原因之一。从一开始就是涓生的自己的一厢情愿地构建爱情和生活,他居高临下却又要屈服于冷酷的现实。他认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可他却并没有实际行动。“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这让我觉得涓生太小男人了,难道子君就要忍受生活的压力,就得考虑柴米油盐的事吗?涓生觉的她平庸,那他考虑过他给了她什么样的生活吗?这是子君的错吗?如果涓生能够给她一个舒适的家,她还用的着这么费心吗?到最后,涓生的“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就这样他们的爱情在涓生的一句“因为我不爱你了”而走到了尽头了。
这让我觉得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能长久的,必定会夭折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否则,这样的爱情也只是空中楼阁。他们所追求的爱情过于理想化,两个人带着几分冲动,也有些幼稚,这一切都让他们的爱情走向坟墓。
子君与涓生在形式上摆脱了封建礼教,他们不过家人、朋友的反对和外人的鄙视,毅然决然的在一起了,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勇者。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却是悲剧的。他们由原来的反抗者和革命者在现实的压力下又变成一对最平凡不过的夫妻了。涓生在外奔波为了生计,而子君也只是整天担心那些柴米油盐的事,偶尔为了两只小油鸡和小官太太怄气。唉!无情的现实也让涓生的激情逐渐的冷却了,自己没工作了,还要养家糊口。一切就这样地把他们从幻想中拉回到现实中去了。最后,他无法承受虚伪的压力,将真实给了子君,子君也就以死来为她的爱情殉葬了。涓生也后悔了,寂寞和空虚包围着他,可他也只能写一篇《伤逝》来祭奠子君,祭奠他们死去的爱情。
伤逝读后感十:
昨天看了《伤逝》,其实心里是很不痛快的,说实话,我讨厌涓生,讨厌他所谓的自由,讨厌他的自私,也许我是真的没有读懂这篇文章吧,也许我是真的不适合联系背景时代什么的很辩证地分析故事,我所能做的就是表达看完小说后最真实的情感。
在看《伤逝》之前我就大致知道了这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是一篇悲情小说。小说这要通过涓生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很多人都认为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本原因社会的迫害。但在我看来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其实从头到尾我都在质疑涓生对子君的感情,也许那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感情,起初在一起有好感也只是因为欣赏子君的果断、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可是那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里不应该仅仅有欣赏,更多的是包容理解。为什么涓生包容不了小鸡和阿随,为什么涓生会责怪子君变得世俗,为什么涓生明知道会伤害却还是说出了残忍的话语。而子君呢,她抱怨了涓生失去局里的工作了吗?没有,她说要开出新的路来;她责备过阿随的死吗?没有,她听着他的解释然后点头认可;她怪罪过他不喜欢待在家里而每天去图书馆留她一个人孤零零的吗?也没有。可是他还是告诉她他不爱她了,他们都需要自由。然后她走了,留下所有的铜元后走了。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着的,曾经所谓的爱情到后来就不爱了。
鲁迅说爱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爱情也会磨灭。因为生活因为自由,爱情就那么逝去了,逝去,即渐渐地消失。《伤逝》里说“爱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可是在我看来,爱情到底能保鲜多久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爱情能持续多久呢,我们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爱情其实只是通往亲情的台阶,一味的追求完美的新鲜的爱情的人最终会一无所获。一直相依相守不离不弃才是真正的伟大的爱情的归宿。
不喜欢涓生,不喜欢他用自由的借口来毁灭婚姻,在我看来,婚姻绝不是自由的对立物。我就不明白爱情真的能在平淡的婚姻中湮灭吗,婚姻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吗,既然有信任又怎么会失去自由呢。如果希望有绝对的自由又干嘛要选择婚姻。
在我看来,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选择了婚姻,就应该相互扶持、彼此理解宽容,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