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围观: 归属:读后感 时间:2016-06-02 11:24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一:

  昨天一个人跑去看《金陵十三钗》,看的是上午场,因为时间原因电影开场前10分钟进场,居然就我一个人,当然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观众,全场观众也不过10人。看来以后工作日上午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票价只有一半且人少,整场看下来一直都很安静。

  张艺谋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导演,他的电影有个特点,色彩鲜艳,舍得砸钱,还有就是商业运作都很成功。

  就这部电影而言,我觉得是值得走进电影院看的。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同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间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直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与其它同类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关注的只是几个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学生和青楼女子。作为观众的我会很关心每一个人物,因为坐在电影院里有跟她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美好生命被残酷戕害继而陨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内,妓女们还是会调情,说笑话,喝红酒,讲自己的身世,我会觉得跟她们很接近的感觉,所以当镜头拍到教堂以外的场景,我会有想逃走的冲动,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计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自己的心情稍微平复一下再接着看吧。无论如何,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紧凑的节奏,更能好好地欣赏它,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个特别让我感动的地方: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把伤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们照顾让他在温暖中走过最后的时间,临走,他看到那些女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唱圣歌,当音乐声响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泪,让人想到战火硝烟弥漫的世间,也许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美好生命是李教官他们整队弟兄的性命换来的,就更显得珍贵无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妆都是艺术,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多国部队,都是行业精英。我最喜欢女主角的镜头是她最后上卡车时候那莞尔一笑,有铅华洗净,真我毕现的感觉,太美了!

  还是很感谢导演,没有把暴行拍得太吓人。豆蔻被轮奸那场戏只拍了背影跟脸部特写,这场戏很重要,让人联想到那些沦落风尘的女性最后的悲惨命运,也因为如此,她们舍己救人的行为也就更加可贵。所以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显示的是在人类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美好……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二: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贝尔,因为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可以这么说吧,我之所以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人的。十三个“女人”(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返回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人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一定没见过女人。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可以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一定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一定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三:

  看完这部电影,感想连篇。人在最严峻的环境下,都会出现舍我精神吗?为了学生,被人最不齿的妓女,在最严峻的时候,表现出的是大无畏舍我精神!让人瞬间产生崇高的敬意!联想到当下“盛世”环境下的贪官们,他们是在贪污腐化的路上舍我其谁啊!不过比起妓女们,他们和那日本的畜生是一样的!日本畜生奸淫掠夺,贪官们是明敲暗贪,后果是一样的,都是残害人民!贪官为了贪到钱肯定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的!要不然哪来的暴力拆迁,要不然哪来的这事件那事件!

  想到如今社会官老爷们对待人民的时候,心里想的真是为人民服务吗?!为什么很多政府机构到处贴着为人民服务,可实际真的服务了吗?!恐怕连他们自己都好笑吧!看到贪官们随便就是贪污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结果就有限的几人判死刑,多为无期。缓期。有期,谁都知道那意味的是什么!那为啥那些所谓的法官不明白呢?!装糊涂?还是……?法律规定贪污上10万就是数额巨大,就可以判死刑,可是现实中只见贪污几百万。上千万的没死几个,那个什么许霆在银行提款机多取了点钱就能判无期!难道贪官的危害不够吗?知道现实中千万能救活多少人吗?十万一个就能救100人,他们相当于杀害了100人,难道不该杀?!更可笑的是天天喊着跟国际接轨,涨价就迫不及待的接轨,降价就不说接轨了!人家国外官员犯错误被免职的都永世不得录用,咱们倒是好,风头一过换地方照样升官发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都懂!当年国民政府腐败,出了毛泽东,人民用生命拥护推翻旧社会!革命先辈们从来不忘记,心中永记为人民服务!可是当下的官们还有多少记得人民啊?!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四:

  《金陵十三钗》是第一部令我看着膀胱疼仍不想离开的电影,整整两个半小时,我不愿把眼睛移开半刻,哪怕哭,我也不想低着头,因为我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镜头。十三钗里倪妮演绎出玉墨的万种风情,战争场面上佟大为塑造出李教官的机智与惨烈,看过之后,便盘桓于脑海中,时时萦绕在心头。

  一代秦淮河畔头牌名妓的风姿,倪妮把玉墨演得令人窒息。她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熟知的美女,美女、漂亮一类词,概括不出来她的样子。她没有倾国倾城之貌,也不是聪颖灵巧所能形容,她沉默少语,不说话的样子,就只看你一眼,那种温婉的妩媚与婀娜,全从眼角款款而来,只一眼,便摄走了我的心神魂魄。

  主题曲《秦淮景》中,十三钗们着各色旗袍,徐徐而来,一曲苏州小调,把我的骨头都听酥了。不禁想,历史上的秦淮八艳亦不过如此罢,惹得文人骚客不住地留恋,如今也让我,苦苦思念,深陷景中而欲罢不能。中间的玉墨端着琵琶,那一种风情,只恨不能穿越时空而去,若能亲耳听她一首词曲,虽死何憾!

  秦淮头牌的风情,没有刻意卖弄,不会搔首弄姿,顾盼流连全在举手投足间,即便站立于姐妹中间,也一眼就能把气质不凡的她辨认出来。都说男人惜命,女人重情,见惯了风花秋月的风尘女子,也有一颗最深情的心。在剧中,当这些风尘女子在神父的手中纷纷化妆成12,3岁的学生时,她们也互相感慨,怀念曾经少女的纯真。玉墨说,我要回到我13岁那年,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那一刻,她是纯洁的,最真实的。

  看完金陵十三钗,眼中会不时噙满泪水。相比十三钗的惊艳,国军的殊死抵抗,令人压抑沉重之余,更是感动。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那种明知是死,依然坚守,身背战友,不抛不弃的无声演绎,赚足了国人的眼泪,印象深刻。

  他的弟兄们都倒下了,只剩自己,他不愿逃走,也不想隐藏。他如一个猎手一般,冷静地等待着敌人,一人对十几人的架势,他逐个干掉爬入陷阱的野兽。在最后牺牲坠落的时刻,为了保证女学生的安全,他拉响了所有手雷,他摔了下去,却撑起了国人仅存的血肉灵魂。

  他是李教官,电影中,他贯穿了整个战争场面,却只有不多的几句台词,他留给观众更多的是他的眼神和背影。就是这样无声的演绎,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拥有丰富内心情感的英雄。他枪法神准,机智勇敢,最后为救女学生,在日军的疯狂反扑中惨烈牺牲,他留给我们是更多的感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五:

  对张艺谋的影片《金陵十三钗》,我可是关注已久。从购买原著小说的影视改编权到开拍,再到上映,再到上映后各界的评论,可以说,这部电影诞生的整个全过程都曾受到我的“严密监控”。我也早就蓄谋要去影院观看此片了。

  本来我是早就把严歌苓的原著小说下载在电脑里的,然“事务繁忙”,拾起看了好多次竟始终也没看完。前面有一次,欣颜到我宿舍来玩,无意中看到我的电脑里有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就下载到她的手机里去了。后来看完这篇小说,她跟我交流,说,“越到后来越好看,太深刻了”。一来,这个小说受到欣颜的好评,二来,也当算作观看影片前的功课,于是我当即便又重新捧起这本小说,一鼓作气读起来。看到小说结尾的地方,大有“这么快就看完了”的感慨,仿佛觉得意犹未尽,仍想做更多的了解。《金陵十三钗》原本是一部中篇小说,严歌苓在电影上映之前已将其扩充为长篇小说出版上市的事是我早知道的。我想,或许欣颜的阅读感受及对张艺谋同名电影的期待和我是一样的吧,于是就买了一本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送她,并打算约她一起看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然而到了五堰电影院,工作人员竟说《金陵十三钗》已经下线,不再放映了。啊?!(仿佛迎面受到重击,趔趄后退欲倒)这岂不是太遗憾了?我心里那个灰落无奈吆,可真是没法说。然而欣颜却表现得心境平和不悲不喜,她轻松地对我笑笑:“赶上了就看,赶不上就不看呗!”

  这时,我又想起附近还有一家影院,便带着无限的希望急急赶过去,到了那家影院,没想到竟恰有一场排在两点半放映的《金陵十三钗》,并且时间也赶得刚刚好,真是太庆幸了!

  影院的名字叫“永盛国际电影城”,在闹市区一栋商业楼的七楼。那大厅里满都是人,有坐着闲聊的人,随意走动的人,当然还有排着长长的队伍买票的人。排队买票的时候,极其缓慢地向柜台靠近的过程,在我是一个备受煎熬的过程,因为我一直在担心等轮到我的时候《金陵十三钗》的票就已经被卖完了。然而真正轮到我的时候,人家让我在一个触屏版上选座位号,瞧去,却一大片一大片都是空座。买到票了,这才放下心来,也才平静下来愉快地想到,《金陵十三钗》自2011年12月16日上映起,至今已经有一个月了,观看此片的热潮怕是也该退去了。在大厅里稍坐了一会儿,工作人员说可以进场了,我们便进放映厅去,进去一看,果然在座的观众只是寥寥的数人。这样也好,如此,在观影的过程中就可少掉一些人语及手机铃声的干扰了。

  电影开场,即是大雾弥漫中已成废墟的南京街头,鸣枪不断,脱壳的子弹密集地在街道上肆意横飞,一个洋面孔——“贝尔”,惊慌失措魂飞魄散地躲在飞射的子弹的空隙里茫然逃窜。在这逃命的行列里同时还有一群来自美国教堂唱诗班的女学生。紧追其后的鸣枪者,不用说,自是在南京屠城杀人已杀到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贝尔”和女学生得以逃离这魔窟般的街道,使其生命得以幸存,除了得到他们个人幸运之神的庇护之外,要感谢的只怕是由佟大为黄海波窦骁等饰演的一群中国士兵了,正是由于他们的奋勇抗击,才使鬼子的侵略气焰有所收敛,使逃命者得以逃命。电影为了烘托战争的惨烈,特写了一个镜头尤让人为之动容。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较之日本兵来说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纵然中国士兵个个能够舍生取义誓死保卫家园,但血肉之躯又如何抵御得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手中的枪炮和钢刀?那么究竟如何才能端掉侵略者威猛无比的火力点呢?震撼人心的一幕上演了:中国士兵排成长长的单列纵队直迎炮火而去,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换取前进一步或者半步,直到掩护后面的炸弹手上前靠近火力点,用炸药包将其炸毁。这种自杀式反击的画面看得人很心痛,尤其加上影院特异的音效,尤让人觉得耳不欲闻目不忍视了。掩面垂首之时偶向欣颜瞧去,只见她早已是泪眼婆娑,递过去的面巾纸她也没顾上拿起擦一下。

  原以为“贝尔”便是美国教堂的神父,然而并不是,他只是个唯利是图的殡葬师。因为教堂里的神父死了,他是来做殡葬的。随后南京妓院里的十四个窑姐翻墙进教堂来避难,几个中国伤兵也进来避难,包括唱诗班的那几十个女学生,战乱中这所有的人都需要这座外面挂着星条旗的美国教堂的庇护。然而神父新近死了,教堂若是没有神父,其避难所的意义就会消减甚至不复存在了。于是人们请求长着一副洋面孔的“贝尔”留下来冒充神父。“贝尔”本是一身陋习之人,岂可担此重任?因此一开始他并不愿意答应,他贪钱贪酒贪生而不愿甘冒风险。但当后来他听闻或是目睹了很多惨烈的死亡,又觉得出去未必比得上在教堂里安全时,他终于答应挺身冒充神父,如此,便不仅可以救护他人,且也是一条自救之道。

  如今,在美国教堂这个避难所里,便住着“神父贝尔”,原神父早年收养的弃婴陈乔治(现已是青春少年),唱诗班的女学生,避难的妓女和伤兵。短暂的相处中,这些人之间又上演着一系列的故事。女学生和妓女之间的争执,妓女和伤兵之间的爱情,“贝尔”和“玉墨”之间的暧昧……而在这所有的故事当中,最高潮的部分要数鬼子为庆祝占领南京而“邀请”唱诗班的女学生去鬼子营部唱诗了。面对“被邀请”的极度恐惧,避难在教堂里的人们该如何抉择,何去何从?

  唱诗班的女学生向来是圣洁的化身,并且她们也自认为如此。妓女则是肮脏的代名词,并且多亦自甘下贱。两个云泥之别的群体如今遭遇到了一起,争执和仇视自不必少。尤其妓女赵玉墨曾经破坏女学生书娟的家庭(这是小说里的情节,电影中对此并无什么表露),更使得学生对妓女的憎恶和仇恨达到了极致。

  日本鬼子丧心病狂的屠城正在进行中,即使在挂着星条旗的美国教堂的庇护下,每一个活着的生命也都有朝不虑夕之感,因为总是不断地有流弹射向教堂,并且鬼子还常以各种各样的借口闯进来搜查抓人。就是在这种外环境下,妓女们主动承担起照料伤兵的责任来。其中一个重伤号年龄很小,叫王浦生。朝夕相处中妓女豆蔻对他产生了爱情。当王浦生伤势恶化性命垂危之时,豆蔻渴望为他最后弹奏一首《秦淮景》,可是琵琶却仅剩一根粗弦,弹出来的曲子黯哑难听。于是豆蔻冒死偷偷逃出教堂去妓院拿琵琶弦,和她一起出去的,还有另外一个妓女。很快,这两个妓女被鬼子以极端残忍的手段迫害致死的消息便传回了教堂。没什么能比身边的人惨遭鬼子迫害更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被死亡笼罩的氛围了。

  洋面孔是一道护身符,妓女玉墨是有心计的机灵女子,她对“贝尔”示好,希望“贝尔”能够带她逃离死城,两人便有一出颇为暧昧的情感戏。电影上映之前,网络上曾爆出一篇玉墨日志“我和贝尔演床戏”,人多以为是制片方为炒作影片制造噱头提升关注度而有意为之。但影片中所谓“玉墨”与“贝尔”的床戏却一闪而过,记得有一张玉墨略撩旗袍下摆侧身骑在贝尔身上的海报,电影中也没有这个镜头。或者所看为删节本吧,因为的确是很干净的。即便是遭某教授诟病的妓女们裸身裹衣的镜头也绝谈不上什么少儿不宜。至于其中一个妓女在换学生装时因胸围太大扣不上扣子而遭群妓戏弄袭胸,也是女人与女人之间,并无什么大碍。

  前面说过,重头戏是鬼子为庆祝占领南京而邀请唱诗班的女学生们去营部唱诗。鬼子中有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信徒”头领,一次闯进教堂来搜查,听了女学生们的唱诗,仿佛得到了精神的洗礼。他假惺惺地说要保护教堂,甚至还假惺惺地给教堂提供了一袋子土豆作为救济。然而随后不久,该“信徒”却来邀请唱诗班的女学生去鬼子营部为他们占领南京的庆功会唱诗助兴。虽然他们承诺说庆祝完毕就将女孩们安全送回,可这是魔鬼附身的鬼子啊,连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他们都当花姑娘糟践,更不必说有病态的恋童癖,鬼子的所谓“诚挚的邀请”还有可信度吗?“贝尔”能够拱手把圣洁的唱诗班女生送进敌设的魔窟么?不能!可是鬼子刀枪威逼,不送又该怎么办?深陷恐惧之中的女学生们感到前途无路,便想到了自杀,这样至少可以保得清白。于是学生们夜里悄悄爬到教堂顶上去,准备坠楼自杀。这时候藏在教堂里的妓女们出现了,她们为了挽救圣洁的学生,就劝她们说,别跳,我们可以替你们去。

  妓女的生命即使再低贱,可也是生命,况且她们也都是为生活所逼,或被人拐骗才走上这条路的,再说她们来教堂避难,不也正是为了祈求保全性命吗?但妓女们竟答应替学生们去。妓女们也都是年轻女子,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的,再说妓女们个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又跟这些学生们相处了这么一段时间,学生们唱的歌也难不住她们,要她们假扮学生去糊弄鬼子想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里面却又出了点问题。就是那个文绉绉的鬼子头领前面有一次闯进教堂来搜查时,听学生们唱了一回诗。鬼子只知道教堂里有唱诗班的女学生,却不知道里面藏的还有妓女。那次,鬼子听女学生唱诗的时候,一个妓女不知就里,无意间走出来被鬼子瞧见了。为了防备鬼子瞧出什么破绽,女学生书娟急中生智,就把那个妓女拉进唱诗的学生队伍中冒充学生。然而唱诗结束的时候,鬼子清点了人数,连那个冒失的妓女一起是十三个人。鬼子说,你们唱得很好,开庆功会的时候邀请你们去营部唱诗为皇军助兴,到时候十三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现在问题就来了,本来妓女一共是十四个,但前面死了两个,现在只剩下十二个。现在妓女们要冒充学生,人数不够啊,缺一个,怎么办?要知道,假如被鬼子瞧出破绽来,那可不是好玩的。缺的一个找个女学生来补齐?到底该怎么办?结果陈乔治踊跃地站出来说,由他来顶上。陈乔治和学生们在个头和年龄上都差不多,这当然好,可是陈乔治是个男的啊!或许是面临这个难题的时候镜头在有意识地扫射陈乔治吧,观众中已经有人猜到是由陈乔治来顶替了,果然,陈乔治毛遂自荐,观众席上爆出一阵低沉的哄笑。幸亏“贝尔”身怀绝技,他不仅能够给妓女们拉头发剪头发,还给陈乔治做了一个学生头的假发,假发一戴上,陈乔治果然像个女学生了。

  庆功会那天,鬼子开车亲自来请了。然后十二个妓女和陈乔治就一起跟着鬼子走了。走的时候她们都暗暗藏了些玻璃尖刀在身上,跟鬼子同归于尽是她们最大的心愿。毕竟是捐躯赴难,上车的时候大家的心情都很悲痛,但在鬼子的盯视下也只好尽力压抑着。但其中却有一个妓女因紧张害怕而情绪失控了,不过幸亏鬼子不懂汉语,才终于没出破绽。妓女们和陈乔治随鬼子走后,趁着鬼子开庆功会放松警惕,“贝尔”开上教堂里的一辆破卡车,把女学生们藏在红酒箱子里,悄悄地逃出了鬼子的包围圈。妓女们及陈乔治到鬼子营部后的遭遇留给观众想象,电影就此落下帷幕。

  纵观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可以说,还是有较高的满意度的。不像他的《山楂树之恋》,让人看得有些生气。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台词都是英语,不知会不会在国内市场上影响到它的票房。拿电影与原著小说对比,会发现在一些细部情节上有了蛮多变化,这些变化应是为了电影要求戏剧冲突的需要吧。个人觉得张艺谋的电影凡是邀请了原著作者当编剧的往往比较比较耐看,他实在是需要一个好编剧。好了,话休絮烦,下面来说这部电影之“罪”吧。

  1。最催泪。中国士兵排单人纵队以血肉之躯迎着鬼子的威猛火力掩护炸弹手前进。

  2。最温暖。“贝尔”不断以善意的谎言向涉世未深的女学生隐瞒妓女们的真实遭遇。

  3。最感人。妓女们为了救护唱诗班的圣洁女生不畏屈辱不怕牺牲的英勇壮举。

  4。最生笑。陈乔治假扮女生。

  5。最声效。书娟父亲脑门上中的一枪。看的时候没防备,“砰”的一枪像是自己脑仁里中了一枪。

  6。最真实。妓女们临上鬼子的车时,其中一人怕死,大喊自己不是学生,拍出了人性的真实。

  7。最破绽。鬼子太笨,分明亲眼见过真学生,却识不破冒牌军。

  ……

  2012。01。13

  至此一别,农历年前就再没有和欣颜相见,等到开年正月十三又和她在十堰碰面,各影院早已不见《金陵十三钗》的一些影子了,于是越加庆幸1月13日时和她一起看了这部电影。要说起来,我们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谈不上影评,算是剧透吧,或许剧透也算不上,就是一点个人碎语随感吧。期待拜读欣颜的精彩影评~

  2012年1月15日闻欣颜已作影评,乃应笔而作此文,陆续完成,献丑于欣颜面前!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六:

  看完了近段时间上映的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金陵十三钗》,之前对这部电影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偶尔看到网络上的评论才知道这是一部讲述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发生在南京的一系列往事的电影。

  是一段中国人不堪回首,难以面对的往事。

  的开始是一群日本士兵在追杀一班中国学生和一个搞殡葬的美国人(克里斯蒂安·贝尔)佟大为带领的10多个中国士兵为保护同胞与日本士兵厮杀,一支队的日本兵被歼灭了。克里斯蒂安·贝尔和中国女学生躲进了一所教堂,后来赶到的还有14个高贵大方、美貌诱人的秦淮河女人。随即赶到的日本士兵攻陷了教堂,丧失人性的日本士兵在教堂捉拿中国学生,克里斯蒂安·贝尔为了保护中国学生勇敢的站了起来充当神父去制止已近疯狂的日本士兵,马上赶到的中国士兵与日本士兵作最后较量,佟大为与日本人士兵同归于尽,中国学生逃过一劫。后来的长谷川日本士官以保护中国学生为名实则为迎接日本本旅团部的庆功宴把中国学生软禁在教堂。暂时安全的那几天,一个为了弹一曲琵琶给临死的意中人听,一个为了还在翠禧楼的玉耳环的两个秦淮河女人偷走出去,最后被日本人奸杀的结局。故事的最后,12个青楼女子为了保护中国女生决定冒充中国学生出席宴会,克里斯蒂安·贝尔趁机带中国学生逃出南京城,结局没有交代秦淮河女人的结局,只是见到成功把中国学生救出南京的克里斯蒂安·贝尔神父眼含泪水的看着这一个灰蒙蒙的天空。

  电影的心情难以平复,仇恨日本士兵的变态灭绝人性的同时也为当时中国的软弱而悔恨。

  记得初中历史老师讲得最多的一句是“落后就要挨打”,在当时,倘若中国强大一点点的话也不至于南京城落到这个地步,换在今天来说,要努力奋斗才不会被他人蔑视,被他人欺负。民国时期的鲁迅先生把当时的社会描述为“人吃人的社会”,而“胜者为王,适者生存”一直是这个社会的代名词。

  部电影中,玉墨上了日本士兵的车后望着意中人克里斯蒂安·贝尔的眼神,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逃出南京城望着天空的眼神是我难以忘记的,一个代表着绝望而带着的希望,一个代表着希望而带着的绝望。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人,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欺负。我不会忘记玉墨,她代表着一种无奈,一种无从选择的绝望还有一种痛苦。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七:

  有深夜塞耳机敲文字的旧习惯,熨帖的像磨破的裤腿。

  我想写《金陵十三钗》的影评想写很久了,可是拖延症的缘故,也没迎着冷嘲热讽和大唱颂歌的洪流逆流而上,我终究还是怂了,写篇文儿给自己看就中了。

  记得那天,我是一口气看了两场电影,但我只记住了一场,不知道这样说能不能表达我想表达的,或许我说我看了不下1000个电影了,但是这是我记住的为数不多的20部或许更少中的一部。

  我不想和所有的人有共鸣,我只想和那些想和我有共鸣的人有共鸣。就像艺术,你欣赏不了,非要把唐伯虎的《凤凰傲意图》等价于《小鸡吃米图》,我能奈你何如呢。所以,一个电影,你觉得不好,你能讲出它哪里糟糕,你觉得好,你能讲出它哪里别致就欧了。

  所以,我更多的不是评价一个电影好或者不好,我会说这个电影中我记住了巴拉巴拉巴拉,某个电影我连巴拉巴拉巴拉都记不住。

  《金陵十三钗》里面,我记住了那个孩子的眼睛,很纯真没有丝毫杂质的眼睛,很喜欢那种年代里快要溢出的纯粹和澄澈;我记住了玉墨艳抹的红唇和生疏却很好听的南京话;我记得那个贝尔从一开始畏畏缩缩到最后举着国旗对小日本警告;我记得那个男孩子为了保护那群女孩子最后毅然决然的勇敢;我记住了那个彩色的大玻璃,像一个巨大的瞳孔,浓缩着世间的美丑恶…

  镜头反复更迭,我并不在意是否改变的原小说大体的模样,我只知道这电影又一次小切入大背景的还原了当时南京大屠杀时,发生在一个小教堂里面的事儿。它再一次戳痛了中国人的心,戳中了要害,那些被幸福同化的近乎麻木的中国人,我们不该在这样一次次的疼痛中铭记点什么么,哪怕一点点,那段不堪的历史,为的是想唤醒的是人性深处的纯良。

  观完电影的第二天,我曾在微博中写道“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真心没让我失望。看到更多的是历史的悲悯和人性深处的纯良。挺赞的,哪怕是大家评论中的没有高潮,却也从头至尾压迫了神经,窒息到骨髓。”

  我也不想评论细节或者更多,就像曾经在海南时让我震惊到哑口无言的《印象.海南岛》一样,老谋子永远有着他自己独道的艺术表现方式,带给人不仅仅是视觉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撼动,所以这一次,我挺你!

  以往如果听起《秦淮景》我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江南水乡,浩渺的山雾,惬意的小桥,有渔船倏尔行过,船上有穿旗袍的女人撑伞眺望,耳畔是余音绕梁的小调。现在我再听这首《秦淮景》,脑海全部是那穿着旗袍的十四个美丽女人哼着小曲儿,翩然的向我走来,真应了那句台词“谁说婊子不能有情有义。”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八:

  今年是大年初一,首先希望身边的所有人新年快乐,龙年大吉!也希望姐妹们2012神马都给力,读书的绩点高高,求职的offer多多,在职的步步高升。

  在坚强的欣赏完了春晚,我小憩一宿后决定把计划已久的金陵十三钗看完。说实话之前看了预告片,大致有点眉目,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比任何恐怖片都让我不敢看完的影片。准确而言,恐怖片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如果说恐怖片描绘的是人性弱点与丑恶面,那么这部影片所显现的是一群在当时社会遭唾弃的弱势群体的尊严与血性。看完这部电影我似乎明白了女人的美不是在于是否能够在两性关系前的优雅转身,不是在于是否能够守住这个连处女膜都可以复制的年代所谈论的贞操,更不是只会说着“哈伊,哈伊”的“萌”“控”。

  “十三钗”指的是故事中12位侠肝义胆的风尘女子和那个人虽小却责任心强的小男孩乔治,我曾痴想若乔治长大了,他一定也是个有铁骨铮铮的汉子。这是一部女人领衔主演的战争片,本身女性的一袭轻柔与那死寂的鏖战后死城成为全篇最大的冲击对比。当14位艳丽佳人用那东吴软语向诸公细细道来的不仅仅是那钓鱼巷内当初繁华的秦淮景背后的的凄怆,还有她们不愿低头的中国女子的血性。豆蔻的琴声,她对浦生的承诺;小蚊子的猫,我忘不了她攥着那只招财猫的挣扎之态;胖春花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香兰我想说你是这世上最配的上那对耳环的美人,当血染了那玉,可她依旧如此通灵。墨玉是个坚强的女子,她最美的是那份宠辱不惊的大气。girls集体想被阎王收走的那一刻,我想有时苟且不是软弱,但我鄙视中国文人的软弱。我想孟先生和神父这两位斗争中的人们,最终选择了正义,但我忘不了日本人在孟先生额头上留下的那个洞。战斗场景中最为精彩的莫非李教官死前的最后一场战役,精准的枪法,巧妙的设点,孤身敌众,战死尤勇。但搁现在,不敢多评论,居安思危一下,恐怕多的是连孟先生都不如的“孬种”。

  勿忘国耻,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居安思危,悲剧才不会重演。我们不是支那,我们更不能让妇孺死于“流弹”。我们的民族不能只有物质的麻痹,应该有不朽的灵魂与在路上的前进价值观。当满街的apple,我十分期待小米。我们没有知识吗,不是,我们没有理论转换为生产力的创新。我们知道炮火与冷兵器,却没有意识到思想上的侵略早已开始。

  听老上海人说“十三点”这个词汇来源于英文society,原表达旧时期对于那些风月女子的不满。但董竹君不是照样开启了上海酒店业的辉煌时代—锦江饭店。这些女人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定位,她们没有冤冤相报,她们用自己的智慧与美貌换来了证明那一袭华丽的袍,并不是爬满了蚤子。他们让我想到了张,那个因一段倾城之恋,因一身舍不脱下的旗袍。而被人讥讽为吉普赛女郎的纤纤女子。女人活着即使没有精致的妆容和昂贵的奢侈品,也一定要知道如何靠自己获得想要的还有就是除了物质外我们还要什么,一定要有等同于欣赏男人外看待世事的独到与淡漠。

  现在的女孩,将来的女人,太太,母亲,祖母。旗袍的美在于什么,我想是那贴身柔软的材质,挺立的脖领,那份亦柔亦刚,那份婉约中的大气。在与那无论你“走一走,站一站,蹲一蹲”,总能从容不迫的侧坐,或前后脚交错稳稳蹲落地拾起那不小心掉落的帕子。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九:

  本是元旦休息到购书中心看书消磨时间,先是拿了本三毛的书,后是读了红楼梦,但似乎都无法静心的看下去,走了几圈,最后逗留在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这本震撼人心的书本上,记得以前在公交车站看过金陵十三钗的海报宣传,被张玉墨艳丽的造型所吸引,但看到士兵的打打杀杀画面,我的放弃了看这么血腥的电影。

  严歌苓出版的《金陵十三钗》这本书的封面普普通通,我却选择了阅读它。打开书本的简介,我阅读了第一页意识并没有在反抗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反而是耐心的看下去,用心在阅读,后来是选择回家观看电影。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持续6周,不但是抗日的士兵还是百姓,日寇进行了血腥屠城,杀人放火抢夺,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我相信每个人中国人在看这部电影心脏都在滴血,满怀仇恨,怒血在沸腾,巴不得日本人受到相同的惩罚,让日本的女人身受凌辱,让士兵受到枪林雨弹,刀刃穿腹,让日本地区受到中国炮弹的轰炸,甚至每天都在祈祷日本人每天都过得不安宁,每天都饱受天灾都抵不了南京死去的30万人,恨不得断了日本的经济,灭了日本国。

  在观看电影当中,我的心情也如同此,日本人是十恶不赦,应该受到报应。特别是在日寇杀害和蹂躏女性,且不分老幼的进行凌辱,不停的屠杀,到天主教堂,一些豆蔻年华的女学生,一群秦淮河的风尘女子,一个美国爱财爱酒的殓葬师,还有几个抵抗的军人聚集在这里,但最终日寇还没有人性的闯入教堂,发现了女学生,进行强奸扼杀,至此,还有容易被忽略的却伟大的角色,陈乔治、浦生、成为汉奸书娟的父亲。

  以下这段觉得别人写得特别好,便摘抄: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己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可以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可以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但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但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这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十:

  对每部影视作品,每个人看完之后都有自己的感慨。我也是。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很想说点什么,就说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悟吧。

  刚看的时候,很讨厌钓鱼巷里面的女人。但是后来一想,每个时代都有它不得了的威慑力,身处在那个时代里,你便会身不由己。

  这是一部多么让人回味的作品!

  影片开场,便是佟大为饰演的军人李教官一角,当时南京被日寇占领,多少人都想逃出那个地狱般的南京城啊,这群已被打散了的军人们、便有这个机会。但是,在准备出城的路上,却看到了教堂里的女学生们,被面目狰狞的日寇追赶着,军人心里面明白,若是不出战,这些可怜的女娃们将会面临怎样被蹂躏的灾难。于是,作为部队首领的李教官,无视了部下提醒的眼下宝贵的出城机会,毅然的跟敌军开火。

  战争年代的军人啊,心里想的只是保护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大众,何曾想过自己的性命。他们宁愿用自己的身躯,去换取战乱中的众生的片刻安宁。这是作为军人的一种崇高的情操,是一种光荣的使命,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

  于是,军人的牺牲,换来了学生们生命的片刻的安全。军人认为,已经值了。但是,因为学生的生命是用军人的牺牲来换取,学生们的生命在李教官眼里,便变得分外的珍贵、变得格外的有价值,因为那不仅是几个女学生的生命,更蕴含着寄托在学生生命里的那坚不可摧的信仰,是的,那是一种信仰,年轻一代新生力量的信仰。

  于是,李教官一直守护在教堂外面,他要让整座教堂、以及教堂里面的所有生命,都在他的眼皮底下安全的生存,他要用他的性命,来捍卫那些背着他兄弟灵魂的学生们的生命。

  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战争中,他打了个漂亮得了不得的硬仗。就连在他面对几十个敌人几十把黑洞洞的枪口的最后一刻,他都铺设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陷阱,静静的、悄悄的。在他生命陨落的一刻,导演用满屏幕的碎彩色玻璃片渲染,幽美而震憾!

  再来看一下钓鱼巷里的女人们。她们挤进教堂,想利用洋人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逃出南京。她们霸占了教堂相对安全的地窖,她们把胭脂味撒遍了教堂里的各个角落,她们把战乱时的一方社会缩影,带进了这个神圣又神秘的教堂。

  刚开始的时候,我讨厌她们。后来的时候,我可怜她们。

  玉墨,秦淮河上的花魁,一个优雅又智慧的女人。

  我喜欢她的姿态,我喜欢她的谈吐,我喜欢她的容貌。但是让我不解的是,这么一个优雅的女人,为什么要让她在摆着水蛇腰走路时,用着与她的气质格格不入的步伐?速度那么快、节奏那么强?是想在暗示着在战争年代的状态么?你若不快一点,你很可能就会没命!

  玉墨与约翰的感情,是在善心中培养的。约翰欣赏玉墨在战争中的气魄与胆量、玉墨景仰约翰在困境中的智慧与慈悲。这一对鸳鸯,这一对约好战争结束后还要在一起的鸳鸯,都明白战争的残酷,但他们却做了一个很美妙的约定:战争结束之后约翰会找到玉墨,带她到约翰的家乡,一起生活。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总相信,阴霾很快会过去,他们很快会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共同的对和平社会的渴望,铸成了他们坚固的爱情堡垒,我相信他们会由于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而为对方好好的活着!不管发生了什么!

  钓鱼巷的女人被带上日本车的那一刻,玉墨看着约翰时候的笑,风华绝代!

  钓鱼巷里的其他女人,我印象没什么深刻。但是有几个片段,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那个抱着只有一根弦的琴的豆蔻,也是个可怜的没有父母的孤儿。他对李教官寄在她们那里的年轻小孩(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油然生出了一种想要保护并为之付出生命的欲望,是因为她对亲人的思念,她那完全空洞的心。所以,即使知道了小孩最后还是要死,她还是充满爱的照顾他,并约好那小孩病好后要嫁给他,一起乞讨来养活他娘。这么一种纯洁的爱,也只有在战争年代中才会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豆蔻对亲人的思念、对家的向往、对安全的渴求、对和平的期望。她希望她身边能有一个男人来保护她,不至于流落到钓鱼巷里去,靠着侍候大爷们来讨生存。这是她的信仰,以至于她为了这个信仰,宁愿冒着被“流弹打死”的危险,返回到钓鱼巷里去取回剩下的琴弦,仅为了要给已死去的那个像她弟弟一样的年轻孩子弹一曲《秦淮景》。结果,她真的被“流弹”打死了,一朵美丽而凄凉的花儿,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在绝望与屈辱中陨落!

  最后一个场景,钓鱼巷里的女人被日军带上了卡车,最后一位突然崩溃,说她不是学生,她不要去。我没看清到底是谁,是不是小蚊子?不过那都不重要。关键是在那个什么都低廉的年代,谁都有对生的欲望的权利。她只是一个普通又可怜的钓鱼巷里的女人,一个被唾骂的群体,她凭什么要替别人去遭受磨难?但是她又知道,因为她们的身份,她们更适合替学生们去战斗!单凭这一点,我便能看到了她的慈悲。谁都没有权利要求她要去承受这些灾难。在最后一刻她崩溃了,约翰默默的抱住她,她才稍稍安静了片刻,紧接着被日寇拉开,她又重新陷入了一阵暗无天日的绝望里。一个可怜、可悲又可敬的女人,她对于生的追求的欲望,终于被那块盖下来的屏布隔杀。于是,活着,便成了她的信仰,在战争年代里仅剩的最卑微的信仰!

  那是一群人的信仰,诗意而坚定的信仰。

  这真的是一部很值得在电影院里欣赏的作品,视觉上的震撼、心灵上的震撼,都能在你整个观看的过程中淋漓尽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