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读后感一:
王一生,父亲不祥,母亲和老舍笔下的《月牙儿》中的母亲有点像。他是一个成长于贫苦人家的孩子,偶然中发现一本棋谱,竟如《穆斯林的葬礼》中的韩子奇迷恋上玉一般,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棋,爱上了下棋,成为了一个“棋痴”,一个以棋闻名的“棋呆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何成了人们眼中的“王”,成为了众人口中的“棋王”。
因为他对棋的痴吗?因为他对棋的执着吗?因为他对棋的不顾一切吗?还是因为他大战群雄,使所有爱下棋的人自叹弗如?都是,所有的一切,他都具备了。虽然生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虽然处在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三餐果腹都已成问题,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对吃都那么“讲究”的人,因着对棋的爱,成就了一个旷世棋王。
故事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情节除了王一生大战棋界高手那一幕外,还有就是王一生吃饭的细节。他是那么的珍惜食物,饭盒里的饭吃得一粒不剩,饭盒里的油水也舔得干干净净,就是别人不小心掉在地上或桌上的已经变干的饭粒,他也不容许它们被浪费。这就是棋王,对棋步考虑得仔仔细细,对吃饭也毫不含糊的棋王。这就是棋王,一个食不果腹的棋王,一个生活在动乱时期的棋王。
或许,在许多人眼里,王一生就是个呆子,一个棋呆子,不能做王。但看他大战棋王的神情,我估计所有人都会被震慑住,他是那么专注,是那么认真,似乎那盘棋就是他的生命,他不是在下棋,而是在思考人生,而这人生,这棋,就像他所处的年代一样,混乱不堪。他能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全神贯注、仔仔细细,如他吃饭般一丝不苟,方能解开那团团包围。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冠军更像一个“棋王”,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一个不在乎输赢,下棋只为增添人生乐趣的人。而“王”是有王者风范的。王者,是怎样一种风范?是一种大刀阔斧,不拘小节,是一个高大魁梧、英明神武的形象。王一生,不过是个落魄的棋呆子,一个棋痴,说棋王实在是有点抬举。
但不可否认,王一生就是那个时代的棋王。在那个年代,我们能要求什么呢?或许,那才是真正的王。一个不以棋谋生的人,一个因棋而生的人,一个与棋融为一体的王。
棋王读后感二:
棋王这本书以生活的笔调叙述了棋王王一生的下棋故事,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故事读来时而轻松时而沉重,最终以王一生完胜结尾,让人感觉畅快淋漓。
这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作者用“一小盆、一棵、一小块儿、几粒……”加以细致的描述,体现了食物的异常珍贵。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那时的人们普遍将温饱当成最高目标,所以若有人在此时追求什么精神享受,那肯定被看成“疯子”。
王一生就是一个可爱的“疯子”。
王一生,即是凡人又不是凡人。因为有过对饥饿的深刻理解,他对吃极为恭敬而精细的,而且不能容忍别人浪费食物。同为世间的吃客,他喜欢吃而不馋,排斥那种膨胀的吃欲,他不求吃喝丰盛,但凡食物都是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他吃相之呆、较真之呆正反映了他内心的纯真,没有太多的欲望,这一点也正如小说中所说这是道的思想,不争不抢,不会过盛也不会太弱。
另一方面,王一生不是单纯的物质主义者。他对象棋有着特殊而强烈的感情,他不仅痴迷而且精通,外号“棋呆子”,当现实中烦恼种种,他便到棋中去“下棋以解忧”。棋,便是他心灵的依托,也是他不变的精神执着追求。因为棋,牵绕了母亲、老师、朋友许许多多的感情,因而感情丰富而纯朴,这自然就体现在他下棋中,他真诚的下,不求名与利,内心平静,守攻有度,当时王一生盲棋以一敌九,瘦小的身躯爆发出巨大能量,在他营造的气场里,他就是王,孤独的王,棋就是整个世界。王一生的胜利正是向物质世界宣告他精神的胜利。
他对棋的痴就是对精神生活的无上追求,人品即棋品,对吃的看法与下棋思维是贯通的,即真诚而中庸,以一种平常而纯真的心态对待生活。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对精神家园的建设,都要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生活,王一生是“呆子”,却有着最明智的生活方式。王一生,一生的王。
棋王读后感三:
那是一个到处是红布标语的年代。“插队”“知青”“标语”“语录”等等,几乎成了那个年代的象征,是那个年代的典型标志。
《棋王》讲的是一个关于“吃”和“下棋”的故事。主人公王一生,他对吃的要求很实在,从他吃相的几个细节描写便可看出。他棋艺高超,小有名气。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它都时刻想着下棋,棋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心里,已经升华为一种信仰。在倪斌用棋做交易换来他得以参赛的机会时,他拒绝了;在在艺压群雄,胜利在望,冠军老者乞求言和时,他答应了。他在乎的不是输赢,不是名望,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道,道家的“无为”;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棋,他用生命保护,像性命一样存着的母亲留给他的无字棋;他在乎的,只是他心中的信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一种,人要有,才叫活着的信仰。
“吃”和“下棋”始终贯穿其中。中华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亦即物质和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这便是中华民族的韧性。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可能在漫而长的路上走的更远,更远。
棋王读后感四:
“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这是阿城所著中篇小说《棋王》中主人公王一生最后悟出的一句话。是啊,人,难道只能囿于衣食,别无所求吗?当然不是,衣食只是生存之本,除此之外,我们活着,还要“有点儿东西”。
作者和王一生(棋王)在知青下乡途中火车里的对话很有意思。王一生是个地道的棋迷,对其他事物不甚感兴趣,但对吃却有些爱好,于是作者给他讲自己饿独自的故事,和书里关于吃的故事,王一生认为故事里的吃并不认同,认为吃是为了添饱肚子,“何以解忧,惟有下棋”。这是棋王对吃的态度,一个他除下棋外比较赶兴趣的话题的态度,可见物欲在其生命中的地位之轻。后来棋王对作者讲述了自己学棋的一段经历,则把《棋王》里所要表达的棋盘即人生表露无疑:
“我(棋王)问他天下大势。老头儿说,棋就是这么几个子儿,棋盘就是这么大,无非是道同势不同,可这子儿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这每天的大字报,张张都新鲜,虽看出点道儿,可不能究底。子儿不全摆上,这棋就没法儿下。”
小说中王一生的“呆”是另一道风景。你看得到他下盲棋时候的呆,下棋下得被人偷钱包之后的呆,吃饭一丝不苟的呆,以至于后来惊心动魄的“战九雄”九子连环车轮大战的痴。无不让你觉得这个“棋王”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有独特的魅力所在,是一种人性,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所在,在这个年代的坚持更让你觉得难能可贵,生活的延续其实不难,何以解忧,唯有下棋。他的专注,他的认真,他为棋而生。他痴,他呆,他不懂世故。可是依然不妨碍他深入到你的内心,让你认可他的存在。我由此想到了阿甘,想到了庄子文下的奇人,那些活出自己生命的独立个人。
知青们在乡下贫苦的岁月里,棋王遇到了一个下棋很好的南方人倪斌,所不同的是,倪斌是世家,家道丰厚,颇有资产,而棋王母亲早亡,家境贫困。两人因棋相好。同样是下棋的人,对棋的态度却不一样,倪斌是“玩”,棋王却当成了精神上至高无尚的荣辱问题。后来,知青们到地区参加运动会,其中有象棋比赛,棋王去晚了,没报上名,倪斌把自己一副家传的乌木象棋送给了某位领导,于是倪斌据说可以留在地区,棋王也有望参赛。但棋王拒绝了,他觉得那是出卖自己,出卖象棋,他的方法很简单,不参赛,但是要挑战获奖的前三名。结果,那一天,十个获奖的选手和棋王进行了一场一对十比赛。这比赛已经超脱出了小小的棋盘,更是一种意志与精神的较量,车轮大战下来,棋王胜了9盘,最后,冠军的老头出来求和,棋王用最后的力气答应了……
棋王,也有家传的一副象棋,那是他的母亲去世前,用拾来的牙刷把一点点磨制出来的,白色圆润,近乎透明的棋子,放在棋王的包里,也许,那一刻就象棋王哭着说出来的那样:“妈,儿今天,妈……”
一张棋盘,承载了一个人的梦……
棋王读后感五:
一个没有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
那样的世界,大概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现实吧。
所有人都屈服于现实的世界是怎样的?
大概是一片死寂的恐怖吧。
王一生,很简单的一个名字,一目了然。
王一生,不简单的一个人,照亮了一片死寂,横扫恐怖。
这就是我读完阿城的《棋王》的感受。
《棋王》讲的是文革背景下知青的生活,文中的“我”以朋友的角度叙述了一个“唤醒”我的人——王一生的传奇故事。
那么,王一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首先,他很穷: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活所迫连上公园、看电影等学校活动也取消了。其次,他很呆:居然可以误撕某造反团的大字报并成为对立两派争来夺去的“斗争”焦点而不自知。他还很爱吃:在吃面前就像饿死鬼投胎,甚至于一粒米一滴汤也不放过。最后,他爱棋:棋盘面前可以忘却所有,甚至忘了自己说的“一天不吃,棋路就乱”。
王一生这种人物个性,放在今天,即便是当时社会,都未必是个讨喜的人。他过于爱棋,显得他很不近人情,为棋而显得自私利己。然而,这都是作品前部分呈现出的表象。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作者阿城选用的铺垫写法,先抑后扬。先把王一生的呆跟痴棋程度写的淋漓尽致了,最后再引出拼棋,细致刻画拼棋时的王一生,使其人物形象来个大反转,直接上升到精神英雄的层面。
我不知其他人对于《棋王》这篇小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但就我个人而言,最触动我的是王一生一人拼九棋时喝水的细节描写。
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眼睛像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此时王一生已经跟人拼棋一整天,眼睛所见唯有棋盘以及棋盘上厮杀着的棋子。“我”的出现无疑是打扰到了王一生,是以才会眼睛像刀子似的看向“我”这个“入侵者”。又因为过于专注在棋盘上的较量,忽然转换了视线会有所不适应,所以才会“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喝水时都正要喝了,却因为其中一个对棋的人出了棋,而保持着高端着碗的姿态,甚至连水都“纹丝儿不动”。终于喝下一口水后,咽水声都“大的可怕”,眼里都有了泪花,嘴角的一滴水甚至“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这些都在向人们证明着王一生已经对棋许久,久到尘土积满身,久到一口水都像干扰物能让人呛出泪花。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究竟可以超脱物质多少?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然而从王一生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我想,应该是精神可以完胜甚至取代物质的吧?我不能说王一生对棋的痴迷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失望与消极回避。我宁愿坚信他是一个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并为此奋不顾身,用己身感染周围,像一剪微末的烛火,不断摇曳最终稳稳发光驱散一片死寂的阴暗。恰如尼采所说的“那些所有不能杀死我的东西,终将使我变得更加强大。”那些所有没有屈服于现实的理想,也终将涤荡整个不堪的现实。
棋王读后感六:
看完《棋王》后。对于描写印象非常深刻,入木三分。
对于某种事物的描写,能如此生动。我想大概是自己的亲身体会共鸣,才能这样,只有对于我的亲身体会,才会如此深刻。
文革时期的苦难,是这本书的特色,民生凋敝,在没有油水造成胃酸泛滥的年代,在描写呆子吃相,有人吃蛇那一段,投射出文革年代的苦难,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又投射出人们为了过河积极进取的决心和精神。
阿城写苦难的时候,不张扬,不过分渲染,不管生活多么艰辛,仍能苦中作乐,成为了大大多数民众的作风。
这一年代的政治,如果说,狂热是一种绝望那么都多少人陷入不由自主的绝望。
呆是一种风景,下棋时被人偷钱包,吃饭时不苟的呆,惊心动魄战九雄九连环车轮大战的痴呆,让读者觉得棋王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有独特魅力所在,一种人生,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在这个年代的坚持,更让你觉得难能可贵。对他来说。生活的延续并不难,唯有专注下棋。他的痴呆显得他不懂世故,可依然能深入读者内心,并不会觉得无趣。
通过《棋王》,人生就是一种态度,下棋的态度折射出对人生的态度,人生并不是救赎拯救,而是坚持淡泊,有一颗保持纯洁,勇敢的心。想起来了凯鲁亚克的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让自己变得独一无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金钱,食粮,肉欲和灵魂的冲突,浮躁的气息下,我们应该保持最初的心愿,带着它一直走下去,不断突破自己。需要物质,更需要思想。
棋王读后感七:
阿城是寻根文化的代表人之一,写出的作品思考性很强,内涵丰富,引人深思。《棋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棋王》讲述的是文革时代,知青王一生的“传奇”故事。通篇使用第一人称,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棋王形象。全篇中,王一生车轮战9人的片段令我十分深刻,从白天下到黑夜,王一生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最后竟僵硬成坐的姿势。他对象棋的痴迷着实令我吃惊。
没有经历过文革,所以我初看这篇文章时,还有些没看懂,后来通过网络了解文革,才慢慢将文章看懂,文章一看完,王一生的形象就窜进我的脑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一个下乡的穷苦知青,竟然能不畏困难险阻,坚持自己的象棋梦想,真的令人动容。
每个人都是这样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困难等你翻越,有的人放弃了,一辈子都碌碌无为,有的人成功了,翻越了困难,将梦想紧握在手中,他是成功的,是伟大的。世上没有一条路是直通梦想的,路上不会没有转弯与岔路,在岔路口,有两个选择,一是走岔路,那条路上的困难很少,甚至会有小汽车为你代步,但你就永远失去了梦想,二是继续追逐梦想,但这就意味着你已准备好接受困难的考验,困难背后,就是梦想。王一生是后者。
我们只知道王一生在追逐梦想,但他究竟会不会成功,谁也不知道。但我相信,只要棋王坚持,梦想终会实现。
棋王读后感八: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一个讲述了痴与吃的故事。
痴是什么?是痴迷,是贪婪,是永不满足。吃又是什么?是满足,是为了需要,是质朴。这两种特质就这样矛盾又和睦地存在于王一生身上。
王一生鄙视多余的贪婪欲望,他推崇吃而鄙视馋,却忘记了他对于象棋的痴迷同样是一种对于生物来说多余的欲望。生物只有两种本质欲望,那就是生存与繁衍,象棋自然不在此列。因此王一生也是贪婪的。王一生为何会对象棋如此痴迷?一是象棋的确有趣,王一生确实喜欢,二就是由于王一生的贪婪。他贪婪什么?贪婪象棋带给他的荣耀与快乐,在象棋中他领略过最极致的快乐,因此他对象棋如痴如醉。这很好理解,用古人的话来说这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在象棋中指挥兵卒车马,围困敌将于弹指之间,他就像大将般指点江山无人能敌,这种成就感又有谁会厌烦呢?独孤求败精于剑道,登峰造极只求一败而不得,内心必然十分孤独。可他依然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剑,而是带着它隐居了起来,想必也只是由于他从剑道中领略过至高处的风景,便再也无法割舍了吧。
但除了象棋之外,王一生真可谓是一个毫不贪婪的人。比方说吃。我们没看到作者用一笔一墨描写过王一生在正餐以外的任何进食,再结合王一生的言行,我们可以相信王一生的进食只是为了支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从这种程度上来说,王一生又是极易满足的。王一生的这种易满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那是由于他曾经十分深刻地缺乏过食物。王一生生于建国以前,长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因此在他的心里最大的愿望必然是吃饱,所害怕的必然是浪费食物所提供的宝贵能量。有一句话这样说,失去过后才知道珍惜。王一生对于食物,就是有这样一份珍惜之情。其实不光是王一生,文中的每个人都经历过饥饿,作者本人恐怕也是经历过那样难以想象的饥饿的折磨的,因而文章中才会出现那么多对于食物和吃的描写。
贪婪与满足,克制与放纵,这些截然相反的品质融洽地出现在同一人的身上,这就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是人性的魅力所在,对于将它淋漓尽致展现的本作来说,这大概也是《棋王》这本小说的魅力之所在吧。
棋王读后感九:
一口气读完《棋王》这部小说,心里似乎有一片古老的土地被犁铧剖开,那种关于梦想的激情和生存的拙朴感被悄然唤起。阅读这部小说,如品尝一盘清炒的菜,在平和冲淡、宠辱不惊的语言中收获着回味无穷的精神鼓舞,似乎从每一个文字中都闻到我熟悉的泥土气息,让我如身临那个精神和生活都务必朴素的时代。
有人说过:如果我们走得太快了,就要停一下,好让灵魂跟上。找回落在后面的灵魂的过程,就是重找自己生存勇气的过程,那种静心思考之后的豁然开朗定会让人心潮澎湃,感受到生活的厚重,萌生出新的生存的力量。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阿城先生的《棋王》用一段朴素的岁月打开了一扇通往人们心灵深处的本真的门户,在如今忙碌的生活里引导人们找回远去的灵魂。
小说的主人公王一生是个名副其实的“棋呆子”,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岁月里,他的生活也简单到吃饭和下棋这两件事上。下棋让他淡忘了现实生活的苦难,在对弈中实现内心世界的自由和自我超脱。他痴迷象棋,却有着最平凡朴实的人生态度;他追求真正的棋道,突破了任何狭隘的世俗名利观念;他外表木讷,却有着独立傲然的品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他拒绝拜那位连宋代残局也未走通的“国内高手”为师,却与深谙棋道的捡破烂的老头儿成为忘年之交;他放弃脚卵用祖传的乌木棋为他换来的参赛资格,却在赛后与九人展开车轮大战;他对母亲的挚爱,对梦想的执着,无不向人们原原本本地展示着他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超凡脱俗却朴素自然,虽于现代社会也不多见。
人向来都不是独立生存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真诚和亲近成为人生存的支撑,亲情与友情的交织,自有让人落泪的感染力。因此,小说中脚卵不惜舍弃自己祖传的乌木象棋为王一生换取参加比赛的机会;棋王的母亲捡了别人的牙刷把为他磨制了一副“无字棋”,是因为她深知儿子对象棋的酷爱。看似轻描淡写,却撼人心魄。当棋王带着母亲的期望和朋友的关切,走进赛场,并赢得“连环大战”的胜利时,他看到那副“无字棋”,就像看到了母亲的眼睛。铮铮男儿失声痛哭:“妈,儿今天……”积蓄多年的感情终于爆发,他用这场大战的胜利告慰了已逝的母亲,证明了他终于实现了对母亲的承诺。对母亲刻骨的思念,寸寸柔肠令人感动。
王一生与九人展开象棋车轮大战是小说的高潮,也是王一生人生的一次华丽飞跃。一场比赛,千人围观,那种铺天盖地般的壮观场面震撼人心,也为这场大战笼罩了一层不凡的宏大气氛。棋场里的王一生“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我不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但他的心已超越了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他在用一天星河排布自己的胜利的棋势、棋路。他有充分的信心去赢得这场空前绝后的大战,因此他气定神闲,平静如水;以一敌九,他指挥若定。这样的际遇人生绝难再次出现。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金庸《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大战光明顶,《天龙八部》里的乔峰大战少林寺,那种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王者风范让人为之动容。我们所说的单刀赴会、孤身走天涯、沧海横流我轻笑,凭的是一身豪气和胆略。
棋王胜了。空前的大战之后,他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读至此处,我感到就像一个武林高手领悟了一门高深功法的升华,人活着,就是在找寻自己心中的那块缺失的拼图,然后将自己的追求升华到极致。此时,生活的贫苦甚至生命的荣枯已经淡去,唯有一个无边的胸怀在肆意容纳着茫茫宇宙。
《棋王》与其说是在写下棋,不如说是在写人的最本真的生存和梦想。正如作者所说:“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没有人会有永远轰轰烈烈的生活,平凡的人们在生命的长河中偶尔溅起一串华丽的浪花,如流星一般,绚烂而又短暂,而后归于沉寂,这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岁月依旧向前,把曾经的辉煌湮没,而我们一直执着的梦想,却又常常为之疑惑,没有足够的生存信心,囿于自己棋盘中,看不到生命的棋步,最终还是找不到自我。可山水依然,悟到了,心里总归多一份平静和闲淡,自己前进的脚步迈的也就更加坚实。
棋王读后感十:
一直以来很想看阿城的《棋王》,然而时间上断断续续地,终于把《棋王》看完。字数不多,大概3万字左右,但是这是一部伟大的寻根文学,阿城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某个时代的精神。李劼先生说同为知青,阿城悟出人生,史铁生悟出命运。《棋王》应当属于阿城的成名之作,也是开启悟道人生的里程碑之作。
看完后,有两个比较深刻的感触。
一个是小说对于吃的描写,入木三分,只有对于“饿”的深刻体验下才有对于吃这个动词细致的描写。苦难的深重是这个年代的特色,人人自危,在没有油水造成胃酸泛滥的年代,在描写棋呆子吃相的那一段,在描写众人吃蛇那一段,我们都可以从字表面之下看到这个时代造成的苦难,然而又能够看到人们积极地生活着,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苦难大多数寻根作家都会描写,但是阿城却不张扬,不过分渲染,仿佛这是极为寻常的生活,当生存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活出自我是一种奢侈,然而不管生命多么渺小乃至岌岌可危,在苦中作乐成了大多数民众的统一作风。于是看棋这段能看出多少人的狂热,如果说狂热是一种绝望,那么多少人陷入不由自主的绝望,一如这个年代的政治。
而是小说中王一生的“呆”是另一道风景。你看得到他下盲棋时候的呆,下棋下得被人偷钱包之后的呆,吃饭一丝不苟的呆,以至于后来惊心动魄的“战九雄”九子连环车轮大战的痴。无不让你觉得这个“棋王”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有独特的魅力所在,是一种人性,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所在,在这个年代的坚持更让你觉得难能可贵,生活的延续其实不难,何以解忧,唯有下棋。他的专注,他的认真,他为棋而生。他痴,他呆,他不懂世故。可是依然不妨碍他深入到你的内心,让你认可他的存在。我由此想到了阿甘,想到了庄子文下的奇人,那些活出自己生命的独立个人。
恰恰通过棋,可以读人生,即使不懂下棋,然而看到《棋王》依然有自己的感触,人生不恰恰是一种态度?看懂人生和看懂下棋姿态完全有共通之处,否则魅力不会感染到你。人生不是靠拯救,不是靠救赎,而是靠坚持,靠淡泊。欲望往往令人进步,而后使人堕落。人类存在一是性欲,一是思想。性欲创造了人,思想则承载了记忆,以及创新。如何让普普通通的自己保存与大众不一样的性格,需要物质,也需要思想。《棋王》也许能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