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乌合之众读后感

围观: 归属:读后感 时间:2016-06-23 11:10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的作品,里面开创性的对大众心理和行动方式进行了研究。由于法国人从18世纪末年就以大革命的方式掀起了群众运动的高潮,一直到1830年代,1848年,1870年等一次又一次都是法国群众走上街头,筑起街垒,活脱脱的一个街头运动民族,所以古斯塔夫。勒庞对法国人的大众心理很有兴趣,以至于写了这本书。书里的内容基本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对于有志于从事群众工作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用。

  一、简单比复杂好用,极端比骑墙好用

  勒庞认为,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所以向群众讲道理是没用的,关键是要用简单的口号向群众进行断言和重复。用他的话说就是:"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罗伯斯皮尔发表演讲说:只有路易死,法国才能生。希特勒把造成德国失败的原因都全部归因为犹太人,现在的ISIS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西方世界而主张回到古兰经的时代,都是这个道理,因为群众能理解了简单,理解不了复杂。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中东的极端宗教势力以及欧洲的极右翼的兴起了,民族和解,宗教和解都太复杂了,普通人无法理解,普通人只能理解非我族者其心必异。而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为什么每次竞选宣传都不把重点放在经济政策上而是放在枪支(gun),同性恋(gay),上帝(God),堕胎(Abortion)这种3G1A的问题上,也是因为选民们搞不懂什么经济政策,只能对3G1A的问题这种简单的0-1问题进行判断。

  所以,那些高深莫测的哲学或科学观念在面对群体时,必须使它们低俗化和简单化,要知道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而这些套话都是简单又极端的,如果熟悉中国历史的就知道李自成是在“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下居然一路从河南打到了北京,中国近现代史的情况也是类似。

  二、行动比思考好用

  勒庞认为,群体非常的冲动、易变和急躁,而不会进行任何理性的思考。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所以,街头运动总是以示威游行开始,然后以打劫商店之类的结束。而如果群众运动的领袖不积极组织行动,他一定会被抛弃。而现在的乌克兰,在街头示威了半年后,基辅街头又有一批人去示威了,自然也不奇怪了。

  三、命令比探讨好用

  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所以群体变得易受暗示和轻信。

  既然这样的话,缺了英雄的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英雄之成为英雄,也必是因为他具备能够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勒庞通过对"剧院观众"的情绪化表现的分析告诉我们,群体本能地希望英雄表现出他们所不具备的高尚品格。这些品格作为日常生活中很不多见的稀缺商品,英雄如果能让人们觉得他可以大量提供,这当然会让他广受爱戴。

  对于英雄来说,他的意志是群体的核心,他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而群体则像是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希特勒会说,群众"就像女人……宁愿屈从坚强的男人,而不愿统治懦弱的男人;群众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高贵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决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正是因为对群众来说,命令比探讨好用,德国人才会跟着元首犯下滔天大罪。

  四、信仰比利诱好用

  勒庞断言,凡是大规模的群体运动,总是类似于宗教运动。当群体是受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它便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诸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群体要想成为历史变迁的主角,它必须多多少少"为信仰而战",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必须是为了某些简单而明确的信仰。在人们对惟一神教已失去信仰的时代,最有可能对组成群体的个人发挥巨大作用的,便是勒庞所说的"民族的荣誉、前途或爱国主义"。群体在这些信仰的激励下,很容易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并且它所能达到的崇高程度,是孤立的个人绝对望尘莫及的。这是一些与个人的日常利益完全没有关系的观念,只有它们能够让群体"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

  所以,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多了?因为这些参战国都是有信仰的,这信仰里面既有种族主义(纳粹要消灭劣等民族,日本人要对白人世界进行报复),也有党派(布尔什维克和纳粹党的争斗),还有文化冲突,地缘政治的冲突,比一战时纯粹的抢地盘要复杂多了。同样,为什么纳粹和布尔什维克要搞集中营和古拉格了,也是因为要维护信仰就得镇压异己。

  五、间接比直接好用。

  勒庞认为,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幼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所以,如果想从群体上攫取更多的利益,间接永远比直接好用,因为群体无法分析间接攫取的利害。

  譬如说,一个打算实行新税制的立法者,应当选择理论上最公正的方式吗?他才不会这样做呢。实际上,在群众眼里,也许最不公正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既不十分清楚易懂又显得负担最小的办法,才最易于被人们所容忍。因此,间接税不管多高,总是会被群体所接受,因为每天为日常消费品支付一点税金,不会干扰群体的习惯,从而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用工资或其他一切收入的比例税制代替这种办法,即一次性付出一大笔钱,就算这种新税制在理论上比别的办法带来的负担小十分之九,仍会引起无数的抗议。造成这种情况的事实是,一笔数目较多、显得数量很大从而刺激了人们想像力的钱,已经被感觉不到的零星税金代替了。新税看起来不重,因为它是一点一点支付的。这种经济手段涉及到目光长远的计算,而这是群众无法做到的。

  所以,中国收税的方式是以营业税,增值税为主的间接税,而不是所得税为主的直接税就不难理解了。同样,为什么明朝在李自成那会的农民起义中会灭亡,而清朝能镇压了太平天国?因为明朝是收天赋,这是直接税,农民反抗自然及其剧烈,而清朝为了筹措军饷,则是加收厘金,相当于是对商品收过路费,这是间接税,自然农民反抗就不会非常剧烈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很有名的书,我之所以读它,也是因为身边很多人提起过。与其说我读完了这本书,不如说我翻完了它,不是因为这本书厚,相反相当的薄。只是个人觉得实在是没有内在的逻辑,读着很累。但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你会从中看到“群体”这样一个概念,还有群体的特性,观点很直接,很犀利。

  这本书,是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以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体为观察对象而写成的,描绘了群体的集体心态和集体行为的作用。

  最近这几年,特别是网络的普及,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充斥我们的眼耳。很多时候,在正反两面的吐槽中,往往理不清头绪。而对于一些大的事件的思考,如文革,如89,再如法轮功,总觉得有很多的不可思议,却又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另外的群体事件比如汶川地震,从举国援助,到“强迫”捐款;比如保钓事件,从爱国抗日,到盲目的打砸抢。很多时候,仅从单个参与者的智商来说,明显不应该是这样的愚昧的,可当一个个个体组成群体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出乎意料的发生了。似乎不能用常理去分析。这是我一直困惑的。

  而《乌合之众》,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一个解答,虽然我认为这样的解答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但至少很直接的给我了想要的答案。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

  前几日,有人推荐我读本书,叫做《乌合之众》,进来细读之,发现其极伤脑细胞,便有了一种写一篇比它更伤脑细胞的读后感的愿望,以此作为对逝去的脑细胞的祭奠。

  ——序

  写读后感这样一种严谨的文字,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已经习惯了在不经意的想象中写那些天花乱坠般的文字,也就是这个特点,我的文字从来不能用作文章来称呼。过去也写过一些读后感,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有想法的,一种是照本宣科的:有想法的大多数以寥寥数笔掠过于各种各样的文字形式,一张碎纸片、一个专门抄笔记的笔记本或者直接写在书里,只不过随着读书量得递增,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并不时髦,也根本不是什么新大陆;照本宣科的就是从各种文献上copy一些段落,基本上就是把作品陈述了一遍,附带上一个别人的评论而已。而我自己,由于文字功底不好,表达能力也比较差,别人能用精辟的语言表达的时候,我却很啰嗦。而且,文字表达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首先是对于事物的思考,其次是语言表达方式的思考,这样,我过去的写的那些字,可以归结我的肤浅思考和没有艺术含量的文字组织,类似于流水账吧。所以,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即便如此,我还是在不断地书写,一方面是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的记录和保留,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种消遣。即便即将落笔的读后感读起来差强人意,各种文字写作的结构、逻辑、特点等方面不达标,我还是试图将自己的一些想法,用自己的文字,试图将其系统的组织起来,成为一体。我不追求一次性就得出什么美妙的东西,我还在路上,我还只是乌合之众的一员

  (一)

  如果说这本书对于可能的一些读者存在什么难度的话,那么就是作者文字中透露出十分浓厚的19世纪所特有的科学研究风格。最显著的一点,毫无疑问,就是民族的概念。与默顿的说法相似,尽管勒庞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研究作品中的核心无疑是民族,但是这些论述,搁在今天的科学事业之下,总是显得不伦不类,以至于我们甚至得出的结论是,勒庞关于民族的论述并不见得比起他同时代甚至较前时代的学者们要有意义的多。由于我自身的知识量有限,不能追溯启蒙运动之前的民族概念,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民族,就其在近代启蒙时代以来的各种著述中所触及的一个核心概念。或许这个的民族国家理论并不时髦,但却构成了现代国家起源过程中的唯一合法基础。关于这些,无论是孟德斯鸠的表述还是黑格尔的逻辑推论,都成为世界近代国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直到现在,面对多民族国家以及国际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过程中,有关于社会与国家的界限,仍是一个不得不在意的话题。而勒庞所生活的时代,所接触的不仅仅是一些西方传统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尤其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提出,使得包括大量学者在内的人们更加确信民族的重要性。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省去了一大堆麻烦,当然,民族学说并不是没有一点效应的,也就是说,抛却民族这一部分读完《乌合之众》后,再来将民族这个概念介入进来思考问题,不能确切地说我们可以获得具有权威性的结论,但是至少提供和指明了目前这个方向的理论发展的张弛度和可能性。

  (二)

  由于我除了这本书以外,关于其他勒庞的作品了解的不多,但是通过勒庞个人的著作简介似乎可以认为,尽管勒庞在本书里面主要强调了“群体时代“的来临,但是勒庞本人似乎更加看重民族群体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角这样一个前提来讨论的。当然,联想到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想象到民族群体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也使得我们对勒庞其他著作的一些兴趣。但是,毕竟站在今天的视野下,虽然我们并不比的前人聪明多少,但至少可以在关于变量之间的论述中,寻求更加确切的文字表述。

  我从图书馆借到的版本是由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译者是我很喜欢的冯克利先生。全书除了勒庞的两卷文字外,还有由美国社会学大佬默顿关于这本书的一个书评,和冯克利先生自己所写的一篇代译序《民主通向独裁的途径》。在我看来,勒庞这本书的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其对于群体特征的一个剖面性的总结,也就是对群体行为的一个很客观的归纳。也因此,不管是我,还是默顿先生或是冯克利先生亦或者其他读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勒庞本人是很直接的站在自己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标准以及民族等相关因素讨论问题的,而冯克利先生的代译序主要是集中在发掘群体行为过程中,由于群体决策以及领袖的作用等社会行为,有可能引致民主的浪费。当然,勒庞本人也是由于发现群体行为的狂热性、非理性和盲目性,本着对于世俗大众主义的鄙弃,对“群体时代”的来临报以否定的态度对和民主机制的担忧。冯克利先生也便是紧紧围绕民主与独裁两者在社会进程中正式运行时所产生某种亲和性和相关性来论述的。

  而默顿,不仅仅借着弗洛伊德的评论给予了勒庞这部作品一个较为客观的社会性意义,并且对关于勒庞总结出的群体特征予以肯定,但最后也指出《乌合之众》这部书缺乏着严谨实证的科学态度。默顿对勒庞的评价是中肯的:勒庞有社会学家的目标,但他并没有学会苦行僧一样的工作方式,而这是使他的研究在方法与推理上都具有说服力所必需的。他有社会学家的意图,却只有政论家的成果。但是,由于他对社会学家有着先天的本能,因此如我们所知,他说了许多值得一说的话。

  大多数读者在读书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预言,甚至不得不对这样的预言报以惊讶的态度,但无疑,默顿的洞察是对的,虽然我们不能得到一个纯粹科学的社会研究模型,但是我们试图和希望并且不断努力在这方面做出尝试。

  (三)

  由于勒庞的主要论述主要集中于对于群体事件特征的归纳,其主要的引用论据,除了法国大革命自身体现的社会群体事件特征之外,还有就是围绕其所生活的19世纪法国社会生活中的“群体行为”在社会中的日渐频繁性。因为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很能感觉到勒庞对于群体社会的态度,同时,我们也不难在字里行间里看出勒庞对于社会主义的反感,以及其关于声望对于个人在群体中影响的重要性。

  但也就是勒庞这种对于群体行为的归纳方法,即便其在第二卷的过程中分别介绍了陪审团、选民和议会等三种形式的群体,而且在这些文字里,勒庞也的确紧紧的环绕在自己所论述的群体行为,并且预言了群体时代的来临。这种方法却是存在问题的。至少有一个问题,也就是勒庞所介绍的案例有限,并且不能区分出各种群体以及其行为之间的区别,尤其是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集合行为的流行、恐慌等行为与一般群体运动之间便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不可能绕过勒庞。(目前就我所见识到的关于群体行为的研究,在社会学界,至少已经排除了预言的部分,并且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总结并且进一步细化群体行为的各种因素)。

  关于勒庞著作的另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我认为是缺乏对于群体行为整个行为过程的研究。也就是说,一个群体行为是如何结束的?例如一种风物的流行是怎样淡出大众视野的?一般的群体暴力行为是怎样兴起,并且对于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的?说成可经验的话语,我们可以对“文化大革命”和1968年的“五月风暴”进行回顾。文化大革命何以能够产生并且不被否定,这与个人崇拜下的领袖气质之间的可切合性有多大,为何能够持续十年而不是二十年或是5年?这与社会生活文化的关系又有多大?1968年的“五月风暴”是如何结束的,其结束对于整个西方社会例如法国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是学术界对于群体行为的反思还是对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五月风暴到底是一种成功还是失败?等等等等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先进探讨的对象。我比较关注的话题就是,群体性事件的消解是如何可能的。例如09以来国内所发生的大规模群体事件,我们可以追问暴民是如何可能的,而公共暴力在多大程度上使得事件得到处理,这种群体行为通过媒介对于更大环境内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多大?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注重于对于社会事实进行一个尽可能详尽客观不带任何偏颇的描述,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于观察影响事件发生的一些重要因素的功用。这些,我们对于勒庞不需要有太高的要求,他毕竟生活在19世纪,而不是今天。

  (四)

  关于勒庞的著作的思考,还需要反思的是,是否能够摸索和提供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研究的新的研究方法?我们知道,由于群体事件发生的具有一定的时空性,这使得研究并不容易进行。不论是访谈还是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并不是在任何一个群体行为研究中都是可能的。例如问卷调查似乎可以研究流行行为,但是至于是否可以研究流行何以成为可能便值得怀疑。更不必说所谓的盲目性、非理性的、从众性的群体事件的研究了。所以能否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来进行一种实证性的研究呢,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至于我所思考的方法,就不待要发了。因为我并不能确保其纯粹的实证性的可能,虽然我的脑海里似乎觉得这样一种方法可以寻求实证性的可能。毕竟我还是自认为有能力读懂但终究读不懂这本书的之众中的一员啊。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

  《乌合之众》,作者勒庞,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这本书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之作。

  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和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

  作者围绕着群体心理学,思考了群体中人的行为特点进行了讨论。

  作者认为,人在群体中会失去独立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因为感觉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有法不责众的心态、在群体中情绪受到暗示和传染,激情燃烧、感情强烈而极端。一个人独处时,他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但是一旦加入某个群体,就便成了野蛮人,凶残、易怒、充满暴力。

  回想一下,在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印证了作者的这个观点,例如:文化大革命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反动派、革命派、红卫兵都是一个群体的活生生的体现。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好坏,都有简单化和极端化这双重特点。他们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可以表现得无比忠诚、勇于牺牲、无私无畏,他们会很容易受到荣誉、名誉、国家或者宗教的名字而赴汤蹈火,牺牲性命。

  群体的犯罪是在强烈的暗示下进行的,从法律上说是有罪的,但确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罪行。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能够利用群体的特点,来达到目的。

  而信仰的力量永远是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维持其统治,靠的不是武力,而是靠它激起的虔诚的信仰。通过宗教形式,让信仰在人们心中确立,又通过宗教形式,使得信仰免受讨论。所以伟大领袖的重要作用就是创造信仰,不管是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社会信仰,还是一个主张、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作品。

  通过言语的艺术,领导者通过断言、重复、感染,暗示给群体的观念,通过绝对化、简单化的形式,把领导者的思想灌输到了群体当中。

  人类的进化,几万年来,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例如人类已经能够发明计算机来打败人类围棋高手。但是,人类的智慧,现代人和古人,反而没有太多的差异。甚至,古人因为经历的事情更多、受到的苦难更深,在做人境界、智慧上比现代人更胜一筹。所以说群体的心里学、群体的弱点,在现在社会也有同样的价值。​

  其它好观点:

  1、制度和法律是人们内心精神的体现形式,反映了人们内心精神的需求。既然是人们内心精神诞生了制度和法律,制度和法律就无法改变它。

  2、从观察中得到的结论往往是不成熟的,我们看得见的现象背后,还有看不清楚的东西。甚至在这些东西背后,还有看不见的东西

  3、陪审团容易受感情因素影响,但这也侧面缓冲了法律的严厉性。如果是法官必须按照法律行事,而现实上往往是法外有情的。

  所以最好的律师就首要的是影响陪审员的感情。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

  无论如何,我不应该属于任何一方阵营。群体的意识应不应该被嘲笑?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问题之一。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感觉勒庞说的挺对,也没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觉得真实世界的发展仿佛就是那个样子……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乌合之众读后感六:

  《乌合之众》这本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对群体心理的剖析,入木三分。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一个人一旦融入群体,就会湮灭个性,在群体的干预下,思想缺失独立性,群体思想占统治地位,从而,群体的行为也会由于受思想的控制,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力。

  群体中的个体易受群体的影响丧失理性,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又由于在群体的保障下而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做出的事情往往会另局外者难以接受。每个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身处群体时,而变得思维单一,甚至是被看成是“无意识”。佛洛伊德批判了勒庞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本书中也确有一些局限性,勒庞在书中毫不掩饰地表现了对群体的非理性性质的行为表现的鄙夷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是他又认为群体是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其中存在的矛盾并没有减少他的价值,而是为后人开启了更深入的研究空间,极大的启发了人对群体心理认知的思维。

  本书出版于19世纪末,其中列举大量法国大革命中的事例,对现实的剖析更加使它具有说服力。虽然对群体心理及产生的原因缺少有逻辑的论述,但是对现象本身的观察描述对后人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乌合之众读后感七:

  中华民族一直是个强调集体的民族。无论在文学表达还是日常表达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复数的“我们”和“咱们”而非单数的“我”。这种表达习惯的形成远可追溯到先秦的“保甲”制度,近到抗战、文革乃至今时今日的反日潮流,即使置于全世界的范围内,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对于个体间紧密联系的强调也是相当不可思议的。“团结力量大”,作为文革期间极为流行的一句口号,与同时期的很多其他口号一样,试图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极端粗暴的口吻做出某种笼统的、形而上的价值判断。在战争时期,这样的口号和标语显然是很有感召力的(或者说是很有蛊惑性的)。在文革时期,集体价值判断几乎全面抹杀了个人存在的价值,要质疑这样的一句话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显然也是不明智的。而随着改革开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逐步的深入,一方面由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冲击,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十年浩劫的深入反思逐渐结成了丰富的果实,“团结的力量一定比个人大吗?”,“为了追求这种力量我们放弃什么?”“以及“这样大的力量究竟是不是好事?”等等问题逐渐清晰的浮出了水面。旧价值判断已经明显过时,而新时代的普世价值却迟迟没能成形。在这样的背景下,勒庞的《乌合之众》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关照自身的镜子。一方面,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以科学家客观的目光对大众心理做出极为简洁、直白甚至到有些残忍的解剖,将大众心理这股混沌的洪流分解为清澈见底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细流;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一个热情的法国人,其作品不时流露出对法兰西民族真切的人文关怀。试图以此对法国做出一个整体的判断是极为片面而幼稚的;尽管如此,管中窥豹亦可见一斑,这并不妨碍我们借着一个法国人的目光去审视法国的历史,并借此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做出更理性客观的判断。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为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达都相当通俗易懂,不难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大众心理研究”。这种方法既是残忍的,同时也是极为有效的。勒庞在书中提出的许多理论,就其用词的犀利而言,绝不亚于鲁迅的讽刺小说。勒庞说:“所谓的英雄或暴君,从未真实的存在过,他们只是人们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来的人物”,“候选人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同时还要毫不犹豫的做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承诺”,这些话语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在他的叙述中,集体的力量之粗蛮,方向转变之迅速,思维方式之简单,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勒庞的研究是否足够客观和全面,作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将其生搬硬套于此时此刻的中国也绝对是不可行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对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叙述,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语境中是有一定价值的,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的。

  “团结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长期被扭曲理解为“团结则战无不胜”和“团结则无所不能”,这是群体不承认障碍的一个表现。当全社会充斥着一种“只承认前进不承认停滞和后退”的氛围时,个人很容易被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裹挟,进而半信半疑的成为群体中推波助澜的“帮凶”。也正如勒庞所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会被这种气氛感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情感的敌对方。”在特殊时期,这种“站在人民的敌对面”的行为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恶果,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而在当今社会,这种自我意识的消融和群体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发生了,但在“天涯”和“猫扑”等网络论坛上,这种群体表达简单、夸张、粗暴、直白的倾向仍然随处可见。“暴民政治”是否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入了更为隐蔽的表达空间?而在情感的表达上,“网友”们往往极其统容易受到暗示,逻辑往往也是极为简单的。由于基数的庞大(或者由于网络本身匿名的性质导致了这样的幻觉),网民往往包办了“执法者”和“审判者”的角色,“人肉搜索”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非道德行为确实值得谴责,但是在少数人的煽动之下,在融入集体时(虚幻的)强大力量面前,网民们往往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并选择用极端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恶毒的语言攻击那些“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较为客观的言论,更有甚者会将这种语言暴力转化为身体上的暴力。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网络暴民”中也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甚至大学教授,在群体中,他们部分或完全失去了对自我语言和行为的自制,以一种近似于原始人的状态做出判断和行动。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这本书中的叙述不免有过分之处,对于群体的分析也仅仅止步于一种极端的绝对的情况。这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介时法国大革命的余波尚未散去,勒庞不仅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更是作为一个法国人,对于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层出不穷的革命依然心有余悸。这种激进的表达虽有失偏颇,但也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的形象。因此在内容上,我们也不需要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要“批判的”接受书中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当然要对人性的进步、法律的逐步健全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勒庞也我们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面对“团结”、“爱国”、“群众”、“人民”等“大而空”的表达时,如何保持独立的判断,如何提防“群体心理”的侵蚀,也是对我们素质的一次真正的考验。 

  乌合之众读后感八:

  《乌合之众》这本书,初次听说是当年反日游行时各地(尤其西安)发生了大量暴力事件,然后有人提起100多年以前一个法国人写过一本专著《乌合之众》,分析群体心理学。而后甚至还买了一本实体书,但是一直埋在抽屉里。直到最近,心理学的书看了一些,想起来在电子书的书架上这本书也躺了好一阵子,是时候看看了。《乌合之众》的观点非常直接,在群体性活动中,人的理性(智能)部分被极度抑制,只剩下本能(无意识)部分在发挥作用(后续很多心理学实验又比如浪潮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通常情况下我们说”人民群众“,以强调我们在智力上所占据的优势,但事实的真相却是,”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更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其原因在于本能(而本能由数量激发,法不责众就是最好的诠释)、传染(本能的情绪特别容易传染)、暗示(群体有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特点)。群体会有各种极端表现,比如为了任何一个信仰-哪怕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不惜血流成河。群体有极端的感情、夸张、偏执与专横、渴望强权、没有推理能力而喜爱偶像崇拜。而民族的特点决定了群体狂热的程度,比如拉丁名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拉美)看来,民主是说个人意志与资助权要服从于国家所代表的意志与自主权,而在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英国、美国),尤其是在美国人看来,民主说的却是个人意志的发展超越一切,国家只能尽可能服从这一发展。在群体性强烈的民族,就容易诞生领袖,领袖一般是最极端的人,比如拿破仑,可以召唤出信仰的狂潮,推翻一切障碍。领袖常用的手段包括断言(斩钉截铁的宣传)、重复(谎言重复一万次也变为真理)、传染(有效重复形成的流行意见),而建立的信仰可以牢牢抓住群众。总体看后有几个感受:1。二十世纪的多次狂暴的群众性狂潮一次次验证了作者神一般的预言(作者甚至在20世纪初就预言了法国还会受到德国两次侵略),而那些领袖们所采用的手段也和作者书中提及的吻合,让人不仅怀疑那些领袖要不就是看过这本书,要么也是天生的群众心理学专家。2。法国与中国实在太像了,作者在十九世纪法国看到的一幕幕,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遍遍重演,无论是群众狂潮下推翻的旧社会,还是在群众狂潮下无限度的破坏。

  乌合之众读后感九:

  《乌合之众》这类的书,平时我是不看的,因为觉得太学术,比较枯燥。但是这种类型的书,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包含的都是真知灼见。

  这本书读完,之前的一些疑惑得到了合理的解答。每当看新闻的时候,总是疑惑:为什么有人愿意为恐怖分子自焚?为什么明明是邪教组织,依然有人趋之若鹜?平时很有素养的人为什么遇到一些理论就会变得疯狂不可理喻……

  一个正常的人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能够克服身体疼痛的预期?一个基本理智的人,是突破了什么才能够选择与从小被教导的价值观相悖?一个高素质的人是经历了什么才能够推翻之前所有的信仰与价值观?他们是被人利用的群体成员,他们被“洗脑”了。传销式的洗脑,真是强大,让人心惊胆战。

  而这些事情,从来就未曾远离我们。比如政治、比如经济、比如娱乐圈。中美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纠缠,人民币到底是升值还是贬值,其实在操纵人手里,这只是一种工具;而对于不曾了解的百姓而言,在还未意识的时候,已经是案板上的鱼肉,只能够任人操纵宰割。也许这是人们拼命想走得更高更远的真实原因,或许可以相对自由,做一个可以操控别人而不是被人操控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在群体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统治者如何利用这种群体心理才合理。其实,我只是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避免被利用。我不过是一介平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而传达出来的。我不想被舆论影响,那就需要明辨是非。对于统治者,我无能无力,暂且相信他们会保持本真,坚持做人的底线。

  利益是人类永恒的关系。作为一个人,能够做的,是尽量保持相对的平衡,平衡于各种关系之间,平衡于自己的良心与选择之间。我们有我们所在乎的东西,只要有在乎,只要有传统,只要有流传,我们依然存在被人利用的可能性。而这些是我们人类在坚持的东西。如果被好好利用,我相信,我们的世界肯定会越来越好,比如关于公益的广告与活动,唤醒人类对于地球母亲的尊重与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才会越来越好;如果没有被好好利用,满足了某些人的一己私欲,那么灾难必然会是惩罚,比如打着为了更奢华更享受的环境,破坏森林,威胁海洋,成千上万的动物流离失所,这样的怨怼,换来的是少数人的经济利益,和之后大自然的残酷报复,报复给所有的人类。孰多孰少?人类终究是在跟自己的欲望斗争。保持本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乌合之众读后感十:

  现代社会以前是一个强权者的时代。不管是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西方的中世纪,都是专制的、独裁的。我们首先不要给专制、独裁定性,不要很随意的说专制独裁好还是不好,要分析。在下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专制与独裁的利弊。

  自从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组织越来越庞大,世界上的决策权力就逐渐被分散化。一个人独自决策的组织格局逐渐被替代。现代社会,伴随着民众的崛起。二十世纪以来,乘着马克思主义的东风,亚非拉的殖民地开始了独立运动,摆脱西方强权的时代到来。随之而来的是,殖民地内部的强权被呼唤出来,亚非拉的领头羊带领羊群去抵抗西方强权。贫弱的殖民地人民需要一个精神领袖。斯大林、毛泽东、卡斯特罗、金日成、穆巴拉克、卡扎菲被呼唤出来。这是弱者革命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苍白、随着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攻击,殖民地的领头羊纷纷倒台,只不过卡扎菲时间长一些而已,再次使羊群涣散,要害是羊群在思想上没有了依靠。但是却并没有也不会再次出现领头羊。因为大众时代已经到来。勒庞《乌合之众》的畅销,说明了这一点。大众的依靠强者意识在减弱。自己走上街头的欲望在增加。加上现代电子科技技术的成熟,大众的折腾不可避免,大众的盲目、愚昧的一面被呼唤出来。

  利比亚的人均GDP一万多美元。推翻卡扎菲并不是为了增加权利。吃一斤肉的时候不闹事,吃五斤肉的时候反倒要闹事了。因为吃五斤肉的时候可以看到西方的电视、可以吃西方的快餐、可以到西方留学了、可以听见西方的价值观了。

  民众是容易被鼓动的、容易被宣传所左右的。当穿着西服回来的留学生告诉卡扎菲放弃核武器的时候,卡扎菲也迷茫了!

  如今的世界,从国际格局上看,是新战国;从阶层上看,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上层利益集团独裁,下层民众盲目无意识的狂躁不安。

  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依赖的社会,整个社会是一个体系。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社会难以运转。假如现在电网断了,则整个社会必然瘫痪。所以狂躁过后还是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