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围观: 归属:读后感 时间:2016-06-28 13:54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一:

  《人为什么活着》的作者是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也是目前“经营四圣”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一生创建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可谓是一个奇迹。一个人一生创建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我想如果仅仅拥有技术、能力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于他懂得生活的真谛。1997年6月,稻圣和夫曾做过一次身体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了上胃癌。他听完以后,就像没事一样,淡淡了回应了一声:“是癌症吗?”然后马上去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进行演讲。

  人活着的理由太多,为了感情,为了事业。先说说事业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能成就一番事业。但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事业,但我们真在为了自己的事业积蓄力量。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挺过来了就是胜利。不是每个人都能风声水起,都能扭转乾坤的。所以当你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你该怎么做:是不停的抱怨;是怨恨他人;怨恨自己;怨恨老天爷不公;是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这里我要告诉所有人老天爷对每个人都很公平的,机会人人均等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通常老天爷在对你关了一扇门的同时会在旁边开一扇窗,遭遇失败和挫折的人你要注意了,这个时候你要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的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你就会找到那扇窗,就会抓住这个机会翻身。

  再来说说感情吧,有的人为感情生,有的人为感情死,有的人为感情抹脖子。然而人的一生又不能离开感情。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有亲情、爱情、友情……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处境,都有他们在默默得支持着我们。我们的家人、朋友、爱人,他们也许是我们感情生活的大部分,他们可以为我们哭,为我们笑,我们为什么不能为他们而活。希望他们有好的心情,好的生活,并以此为目标奋斗。

  当然,在我们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人就是要学会在顺境和逆境中求生存,顺境谁都过得了,逆境就不一样了。逆境就好比绊脚石,不知道绊倒了多少人。聪明的人会利用绊脚石来垫脚忘上爬,最后越爬越高,也是看到风景最多的人。要知道人是最伟大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可以说人也是打不跨的。不管你遇到了什么难题,都不要放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把心态摆正。躺下容易,站起难。就是站不起来也要爬,爬到给你安全感的地方。要站起来就得靠自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你能站起来就OK。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事轮到自己就糊涂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知道该怎么站起来了。这时就需要有人帮你一把,帮你看清局势,把你拉起来,让你站好,继续人生。在这里我要对那些拉当局者一把,帮助别人站起来的旁观者说声:谢谢你们!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二:

  最近在看王小波的随笔,《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人为什么活着》,先看第一本《人为什么活着》,感觉很棒。它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者,通过体验观察感悟琐事,敢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在幽默自嘲讽刺中辨别真伪,传递着思维的乐趣,也让我感受到真理与爱。不过遗憾的是三本书里居然大多数篇幅是雷同的,让我不爽快,买书的时候都是包着包装纸不便于拆开呀。

  《人为什么活着》总共46篇杂文,作者没有作序,也没有进行分类,随便读起,不受约束。有些文章标题立意深刻,有些简单、有些难懂,有些非要看了文章才能明白。可能我的思维比较浅薄啊。大部分文章比较短小精湛,没有太多的华丽词藻,只是平铺直述,但的确让你的思维起了涟漪,不仅去思考,而且看到不会的、不懂的居然停下来去查“百度百科”,呵呵。例如“我看国学”这篇短文一改我往日看到的介绍国学伟大博学精深,让人不敢发指,但看王小波的论述,你会对国学不再盲目崇拜,而会多了理性思考;“跳出手掌心”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思索的结果,当然评判事物时我们的思索是站在哪个角度?是主观还是客观,为什么评判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评判,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却是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作者在这里一己之见谈论了自己的担忧或期待吧。同时让我也认识到界限、模式化的思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花刺子模信使问题”这篇文章更是让我感受到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有时已不能明辨信息的真假好坏,因为有的写手本身放弃了自我尊严,苟且生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杯具。就像皇帝的新装,看到了也罢,看不到也罢,诚实狡猾是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我相信有一大批像作者一样的信使,不管花刺子模的拷问,依然真实如故,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关于书中“我的精神家园”的这篇随笔记录了作者精神家园形成的过程,我的理解和作者相似,正如书中所说:“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是的,那不是建设精神家园,那是在摧残精神的自由之路。作者说自己13岁时“阅读的兴趣爱好”是建设精神家园的基石,这真的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想想现在的孩子们,我们是否缺失了这块基石呢。快别说孩子们了,我们的榜样又做得怎样呢?

  读王小波的书,思维是活泼的,亦是沉重的。但我知道我是有收获的。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三:

  这次是我第二次阅读《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坦白说,由于第一次阅读时不够认真及选择性阅读的原因,稻盛和夫在书中阐述的一些重要的观点都被我主观性的忽律掉了。其后,在经过与Rosemary的谈话后,我开始明白到自己的问题,也因此才有了再次阅读本书的发生。

  由于受以往教育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我似乎已经习惯了对所有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持否定态度,因此,对于书中讲述到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一开始我是无法接受的。但是经过第二次的阅读后,我更多的思考了一个问题:稻盛和夫作为一名企业家,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而他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的人生哲学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推崇呢?我想,稻盛和夫对“人为什么或者”的思考之所以有意义,在于他不是在宣传某种宗教,而是在告诉人们他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以及自己恪守的信念是什么,进而让我们从如何做人领悟到如何做企业的真谛。

  那到底人活在世界上的目地和意义是什么呢?以往我很少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即使思考了,往往也只能得出一些有关物质上的片面的结论。稻盛和夫在书中指出,我们会降生在这个世界并在此存活并非偶然,因为“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价值并非只有存在而已,我们还拥有智慧、理性和心智等特质,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特质为世界、为人类本身做出共享,那么这些特质就是远比“存在”更伟大的价值。

  稻盛和夫在书中反复强调,人生是专门为心修行而设立的道场,而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因此,也就带出了“意识体”“轮回”等概念。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完全接受这方面的观点,但是渐渐的,我学会了凡事从好的一面去看待问题,无论我是否完全同意稻盛和夫的这些观点,起码他的出发点和意图是好的,那就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品质的人,这也许就是目前我能想到的我的存在价值和人生目的吧。

  人或多或少都是有欲望的,稻盛和夫指出,烦恼是由欲望衍生出来的。他引用了两个最基本的例子,“吃”和“自由”。“吃”是我们最原始的欲望,也是最需要优先满足的欲望,没有粮食我们就无以为生,而“自由”则是我们能自成一格地活着的基本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任由这些欲望发展成行动,很可能就会侵犯他人,造成他人的不幸。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拥有自由,就滥用这种自由,以致强压周遭的人,让他人承受不自由。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控制本能””控制欲望“,这要求我们要培养一颗利他之心,凡事不要仅仅从自身出发,而是要更多地考虑他人,而且一旦我们做到这样,事情往往会朝着比我们预期要好的方向发展。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境遇,都是一种考验。我们如何面对这些考验,将进一步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学会面对两种情况:逆境和顺境。一个人从小未曾受苦,不需要辛苦工作,那么往往一遇到困难就被打倒了,更不用说成就什么丰功伟业。可想而知,逆境是一种考验,我们只有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并充分发挥我们的见识和勇气,成功就在不远处。当然,当我们取得成功后,成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另外一个考验。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现象让我明白到一个事实,当某些人取得令人称羡的幸运或成功际遇,如果只会将成功归诸于自己的努力,把这样的结果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更成功一些、更幸运一些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失去了谦虚和努力,也因此走向最终的末落和衰退。如果我们可以将幸运和成功的理由归诸于周遭环境和别人的帮助,我相信,能够用这种态度来面对“成功”考验的人,将会得到更多的幸运与成功,甚至能永久保持自己的幸运与成功。

  以上就是我第二次阅读《人为什么或者》一书的一些小小的感悟,我也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这本书里面还有许多有用的人生哲理等待我去领悟。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四:

  近日,读书会的同伴推荐了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让我对稻盛和夫产生好奇,并上网了解了很多他的事迹,使我打开了了解日本企业管理的一扇窗口。以前MBA学的是西方的管理,平时看的也大多数是西方的管理和商业书藉,一直以为西方的管理体系发展最全面,层次最高。读了此书后,有一种感觉是,原来东方的管理还有着更高的境界,西方的管理是“术”,东方的管理上升到了“道”。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很大,是有史以来所有哲学家都尽力回答的问题。哲学有三个基本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存在于此?稻盛和夫在本书中清晰地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这两个问题可能没有认真的思考,但是对于“我们为什么存在”,估计是很多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也就是我活着是为了什么。翻书之前,我也静心思考一下,人为什么活着?人们大概有以下几个理由吧:

  一、活着是为了人类的解放。在革命时期,这是最崇高的理想,但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反而贫乏了,人们变得现实了,这么崇高的理想好象已不现实。

  二、活着是为了真理,寻找真理。就象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无知之知,追求真理。

  三、活着是为了吃更多的饭、享受更多,或是为获得更多的名誉、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钱,现在所有人都好象被现实劫持了,奔命劳碌,活得很累,但就是停不下来。

  四、活着是为了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己心中目标。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这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了。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追求名誉地位金钱大多只是处于追求安全感、归属感、或受尊重的二、三、四层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为了实现其人生的意义,已不在乎名誉、地位与金钱了,即使追求的过程中带来名誉、地位与金钱,但已超越了这些。

  五、活着是为了受苦受难。斯科特说,生活是艰难的。确实是,我们活着受的苦还少吗?

  六、活着是为了爱。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对子女的爱。有些劫后余生、大难不死的人也会暂时开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以前追求的名誉地位金钱连粪土都不如。他们心中充满了爱,每一线的阳光、每一片的绿叶、鸟鸣、微风,都是爱的体现,平时在马路边上感到厌恶的嘈杂纷乱,都充满了爱与圆满。托利的《当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爱的觉醒》,不就是提倡为爱而活吗?

  七、“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会变的。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会改变的,但永远不失其为意义,我们能以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发现生命的意义:(1)创造、工作。(类似于“自我实现”)(2)体认价值(类似于“爱”),(3)受苦。

  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对此问题的回答与弗兰克三种途径类似。

  稻盛和夫这本书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论述了众多主题,给我的感觉是博大宽广,但也不失深度。虽然本人并不认同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收获颇丰,有很多精神上启迪与激励。举例以下三点:

  一、利他之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子说,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黄金法则:你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别人。因果报应,种下什么因收获什么果。人类社会存在互惠法则。这是简单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们通过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竞争、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大行其道,以至于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这被智者、圣人、哲人们提倡了几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质。你有什么样的思维心态,你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在身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有什么的思维,你就有什么的行为,你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的结果,你的行为改变你身边的环境。按吸引力法则的说法,你周围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过来的,是你思想的外在体现。

  三、六度波罗蜜: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知行合一,对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对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最后,还是以稻盛和夫的话来自勉:“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为提高心性,到圣贤们的著作中寻求真理,乍一看,尽是理所当然的、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头脑理解后,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已经成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真懂,因为他们不想将这些真理付诸于实践。”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五:

  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再次巩固和强化,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一点,勤奋。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虽然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不免抱怨、烦恼,心情郁闷,但当事情过去后再回头看,或许这其实也是一个修炼心智的过程,正是因为有好多好多这样的抱怨和烦恼,我们才逐渐变得成熟,变得稳重,变得能独当一面了。

  当然,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人为善。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保持谦虚真诚的态度,尽量少掺杂个人主观意识,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处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换句话来说,事已如此,生气并无用处,又何必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还不如一笑而过。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用这几种方法1。如果有时间去烦恼,就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工作;2。保持谦虚绝不骄傲;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并不是意味着每天烦恼一下;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来避免烦恼的。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六:

  今天,阅读了《人为什么活着》一书的第二部分,这是我接触的稻盛和夫所著的第二本书,虽然一开始阅读时,感觉其内容和《活法一》一书十分相似,但其实仔细阅读过后,会发现在人性讨论及哲理思考上,《人为什么活着》一书谈论的更加深入,并且需要读者多花费时间才能真正领悟。

  在还没有阅读稻盛和夫的书前,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当时的我并没有得出答案。然而,今天过后,我对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引用稻盛和夫在书中的观点,那就是:人类依据本身的意识和行为,既可以往好的方面前进,也可能往坏的方面发展,如果我们懂得提高自己的心智,也就是控制欲望、积极服务于众生,就会往善的方面发展。这个观点让我不禁想起Rosemary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人并没有分好人或坏人之分,只有分好的心态及不好的心态,定义一个坏人只能说他当时拥有的是一个坏的心态。“

  另外,稻盛和夫在书中经常提到这样两个词”欲望“和”自由“,这两个词也是让我感触很深的。我们之所以有烦恼,原因在于欲望,烦恼是由欲望衍生出来的。其中,”吃“和”自由“竟然也是一种欲望,是让我最始料不及的。当我们过度地追求欲望时,也许就会侵犯到别人,对别人造成伤害。

  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现在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者长辈并不一定能教导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念及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只有通过阅读书籍,才能提升我们的能力及完善我们的品质。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七:

  这是一本和哲学有关的书,是我对《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的最初印象。然而,真正看过之后,发现它给人的启迪又不仅仅停留在哲学层面,更有对佛教的教义,经济学和对宇宙奥秘的深刻理解。

  书作者稻盛先生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与坎坷,也经历了失败与苦难,但面对苦难,他没有憎恨,也不侧身躲避,而是从正面接受它,努力克服它,这一点让我感动,也激励我在困难时,能勇敢面对。

  细读稻盛先生的文字,从中品味着他内心深处对佛学的深入领会,感觉人生的路忽然之间变得宽阔了,内心里被佛学的观点涤荡得更清澈,更透明。稻盛先生把人生的目的归纳为“提升心性,磨练灵魂”,或者叫“净化心灵”、“纯化心灵”、“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但最终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为人世,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佛教中最普遍的教义,佛教让人类学会无私,利益众生,这才是人生最根本的目的。

  作为企业而言,创造价值,为职工谋福利,为大众做贡献,是企业存在的基础条件。职工安居,而能乐业,敬业奉献,又能创造出比较高的价值,这种价值又以某种方式利益百姓,这就使企业的价值得以体现。所以,企业的领导人应有这种情怀,那就是怀着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工作和学习,那么他的企业肯定会蒸蒸日上,将价值发挥到极致。

  在稻盛先生的哲学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宇宙意识。很小的时候,就在一本书中读过“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起初时,不理解其中的内涵,现在读懂了稻盛先生的宇宙观点,才明白其中的含义。一粒沙里即存在着一个世界,一朵花中即蕴含着一个这也在告诉我们,宇宙广袤无垠,我们无法探寻它的边际,同事,宇宙的一个微粒中,也存在着一个个不同的世界,正如佛教中所提及的“万般皆有佛性”。

  稻盛先生将佛性领悟得很深刻。释迦牟尼把人的烦恼归结为“贪、嗔、痴、慢、疑、见”。正是六大烦恼和心魔,折磨着人类,使使人们难以获得心灵的安静与快乐。但佛陀也为众生总结了对付心魔的办法,“持戒、布施、忍辱、精进,乃至禅定”。正如书中提及的,“不论眼前是否贫穷、是否罹患病痛,只要下定决心,谁都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平静,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和灵性多一些提高。

  是啊,人世间纷纷扰扰,你正我多,患得患失,想想,当我们即将闭上眼睛,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的时候,又有哪一样能够带得走?是情还是爱,是仇还是恨,是金钱还是物质?哪一样都带不走,正如我们两手空空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注定了依然两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

  如此说似乎有些伤感,人类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价值。为农者,以生产粮食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工者,以生产物质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为师者,以教书育人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总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一个人的一生又都通过实现价值来体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正如书中第二部分秉持利他之心而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中,我体会最深的是第七章:勤劳。还记得达?芬奇的那句名言:勤劳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劳动,让我们获得温饱的同时,更可磨练我们的心智。在书中,稻盛先生援引了释迦牟尼所讲的“布施”,就是努力工作,并将获得的成果分享给贫穷国家的人们,拯救更多的生命,这会让劳动的价值提升好多倍。

  回顾稻盛先生的《人为什么活着》,内心陷入了深深地思索。稻盛先生用他的哲学为我们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用他的言辞阐述了对人生价值的理解。那么,我又五十年活着呢?没有答案的我,仍在继续地深入思考……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八:

  近日,一气呵成读完了稻盛和夫先生所著的《人为什么活着》,感触颇深。稻盛和夫先生是全球知名的企业家,一人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可谓成功者的典范。可是读先生的书,却感受不到丝毫成功者的霸气和盛气凌人,反而像和一位和蔼的长者对话,温和的话语像汩汩清泉流过,荡涤我的心灵。

  《人为什么活着》是一本哲学书,是稻盛和夫先生对自己人生和事业的总结和提炼,处处闪耀着佛学思想的火花。通读此书后,我对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首先,稻盛和夫先生主张人的肉体和意识是可以分离的。对这个观点,我在初读时是有些抗拒的。因为从小到大,我的脑子里一直被灌输着唯物主义,对于意识独立于肉体之外这种观点一直认为是错误的。但读到后来,我渐渐领悟到其实课本里的东西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很多反科学的现象不断发生,无法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释。就像先生所说:所谓科学,不过是目前能力所及所了解的有限事实罢了。因此人的肉体和意识相分离并不荒谬。或许现在可能并不能通过某种方式验证,但我已经不在骨子里敌视这种观点了。

  其次,稻盛和夫先生相信轮回。轮回本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在中国更是被经常看做迷信。但通过先生的论述,使我相信: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个不断修炼自己心智的过程。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实现所谓的成功。但只要我们心存善念,不断健全心智,即使在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实现目标,我们也可以通过轮回的方式继续修炼,从而完成人类的进化。

  再次,稻盛和夫先生认为,为了提升人性,人应该努力。这包括:1、为人类尽一份心,为世界尽一己之力的“布施”;2、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3、在世事无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4、全心全力工作的“精进”。虽然,这些略带佛教色彩的用语略显晦涩。但我还是可以体会出人如何才能健全心智、提升人性。首先,要有大爱,要有为这个世界尽一份力的欲望;其次,要有约束。人毕竟不同于一般动物,人必须要有担当,要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再次,要耐得住。人生道路跌宕起伏,既不能在一帆风顺时趾高气扬,也不能再陷入低谷时一蹶不振;最后,要努力工作。工作不仅仅是自己谋生手段,要把工作当做艺术品来做,不仅要认真负责,而且要精益求精。因为全心全力的工作往往收获的结果要远远大于纯物质带给你的幸福。

  最后,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年轻时吃苦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体会,虽然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感到苦不堪言,但如果我们将之视为成功道路上必须经过的台阶,那么在克服这些困难时,我们的心态或许会有改变。

  以上就是我读《人为什么活着》的几点感悟。很多人将此类书视为心灵鸡汤。但我更乐意将之视为兴奋剂。对我而言,应该经常注射这样的兴奋剂才能不断推动我前行。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九:

  今天用百度搜了一下人为什么活着,发现世上不如意的人十有八九,看后,心情好很多,呵呵。我一向喜欢作为一个旁观者冷眼看各种不同的人写的文字,虽然自己一向自认为文笔太差。同时在一个博客中发现这样一段文字: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博客地带,在虚伪的现实社会里,大家都在努力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用美丽的外表包装着一颗颗脆弱和空洞的心灵。人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呢?是这个社会的需要还是我们自己本身的变化?我找不到答案。我喜欢从镜子里看自己,不管是看到虚伪还是丑陋都好,我愿意做镜中人……!我觉得写的很好,我一直都像戴着一个面具在生活,每天小心翼翼,为别人想,为别人做,生怕打扰了别人的生活。

  也许在别人眼里,我算是比较成功的了,一路没什么坎坷的读到研究生毕业,现在也有一份看起来不错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周末睡懒觉,上网,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人际关系真的很糟糕,同学也是有好多的,但工作后,也渐渐疏远了,时间空间真的是可怕的杀手,好像记得有人曾说过,人际关系就像打乒乓球,你打过去才会有回应。也许是我有些偏执吧,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为了别人的看法,自己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

  想的比做的多,也许是我的本性吧,好像到现在也没有改过来哦,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却没法持之以恒的克服,唉,就这样了,明天要上班了,平庸的日子还要过啊。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十: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你能够实现的只是你内心渴望的东西。”这是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

  人为什么活着?为的就是实现内心最强烈的“渴望”。而我们当代的大多数人有没有这种这种”强烈的渴望“,也就是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而从根本上思考生活方式呢?估计不多。稻盛先生是极重视“意识”即“心相”的,生存需要态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才能探讨人该“怎么样”活着,故而懂得提出人“为什么"而活,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生存态度了。故首先在此感谢稻盛先生用这样的命题给予我们警醒。

  或许与稻盛先生信佛有关,他的哲学是“以心为本”,他的企业原则是“敬天爱人”,连对宇宙和人类进化的奥秘也用宇宙意识的观点来阐述。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志、磨炼灵魂”。在稻盛先生心中,“意识”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它操控着一切,这也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思考的原因。他的作品中一再强调梦想与努力的重要性,将人生和事业成功的起点,简洁地从“强烈的愿望”的开始。也许这有点唯心论,但是不是宗教不重要,先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他内心的正确信仰。

  先生明确地提出:出人头地也好,成功也好,只想过有趣特异的人生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种过程而已。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故我们当以提升人性为首要、主要目标。这包括:

  1为人类尽一份心,为世界尽一己之力的布施

  2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

  3在世事无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

  4全心全力工作的精进

  成功的基础是强烈的愿望,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意识与梦想。不仅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某种强烈愿望,希望这样或是希望那样,而是在大脑中反复进行模拟实验,心中推演种种迈向成功的过程。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见完成形态之前,假若实现没有强烈的愿望,不深思,不认真开展活动,那么创造性的工作以及成功的人生也是没有把握的。

  保持乐观并清醒的头脑,学会理性、坚持。胜不骄,败不馁。“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这句话体现了先生思维的过人之处与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一直只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来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败之母。我们不仅要在逆境中团结一致,不断追求,更要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再接再厉,别应了那句“有难同当,有福不同享”。

  极其严格的自我要求,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严格区分“自由”与“放纵”。每天自我反省而非烦恼,已知足感恩之心活着。从而不断修造,自我提升。

  有了强烈的意识,则理所当然要带出同等的实践。勤奋,也是稻胜先生一再强调的。“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就或物质或精神的目标。

  平心而论,现在的“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有很大差距,不仅是产品与技术,更是企业乃至社会的文化与修为。最起码,我们的企业家修为暂时达不到以稻盛先生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家的高度。企业家的修为,代表着时代的高度,反映并引领着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通过稻胜先生对个人奋斗历程及整个日本企业发展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样有不足,经历过与中国一样问题的日本,然而它克服那些普遍的弱点所产生的“进化”或“特质”,是绝对值得我们写进教科书的。

  我还未踏出社会,才疏学浅,对商业了解不足,无法准确地陈列出中国企业具体该借鉴之处。但我可强烈感受到的一点,就是企业家该修炼内心,从而提升企业修为,在时代树立新的起点。当然,不光是企业家,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如此,学会思考,才能学会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