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
用了大概1个星期的时间将《我的前半生》这本书读完!
《我的前半生》作者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当我看到这书中的字、图片时,多多少少有种心跳的感觉。因为我读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语言。似乎我已经到了那个年代,已经身处辉煌的宫殿和沧桑的历史中。那些泛黄的老北京照片触动我的心,那是怎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我想现实生活在21世纪的人根本无法想象。
《我的前半生》在1964年出版过,只是当时由于社会背景复杂,将稿本一些内容删掉了。而我所看到的《我的前半生》是2007年第一次印刷,与1964年出版的相比,这次的“全本”内容更为完整,史实更丰富。
我能买的这“全本”,我很是激动。对于我这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得无价之宝!
这本《我的前半生》从爱新觉罗·溥仪的家世开始说起,到入宫、登极、“二次登极”,再到去天津、东北、苏联,又后来的“认罪”,最后的“特赦”
认认真真的将它们读下来,心情是沉重的。我把自己当作作者,像是自己在经历漫漫人生!原来,我认为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的“罪人”、不值得同情。但是看到这书中的坎坷,我渐渐理解了他,并为他感到可惜,因为他生在帝王之家,他所受到的伤害来自于孤独、伤心。
溥仪的人生大起大落、磕磕绊绊的,他无法感觉到“爱”,只是满心的“害怕”、“伤心”、“仇恨”。他高高在上,却没有百姓快乐。他博学、有文采,却不能理解亲情。他性格倔强,却在关键时刻唯唯诺诺。
他的人生像个悲剧,好在“特赦”后,他总所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后又被病魔困扰。
我突然感到,我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健健康康就是“福”吧!
至于我们有困难了,也要让心灵主动快乐,不要让糟糕的事毁坏我们美好的生活,人生不易,快乐、自由是多么重要啊!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2007年印刷的《我的前半生》读一读,那绝对是一种“经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
世事往往如此,想回头也已经来不及,即使你肯沦为劣马,不一定有回头草等着你。
一直没有看过亦舒写的东西,因为从来都是听说她的书多以爱情为主。今晚上窝在沙发里,把她的《我的前半生》看完了,另有感受。媒体习惯把她写的东西叫言情小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觉得她是很有思想的人。因为这样,所以决定靠自己的感觉来走,看了再说。我是一个易于受影响的人,这提醒我,任何事都要自己去体会,不要人云亦云。亦舒的小说给人一种淡淡而疏离的感觉,把人性挖的很深,看的很透,有一点点的悲凉却又使人抱着一丝丝渺茫的希望,不比琼瑶的大悲大喜,生活中你自以为很看得重很难以放得下的人、事,在她的笔下,世事洞明,过后就烟消云散了。
这本书的女主人公是子君,很早便嫁给涓生为妻,成为职业家庭主妇。十三年来一直在丈夫建造的城堡里安逸地生活。突然有一天,丈夫对她说,外面有人,要与她离婚。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亦舒详细地写这位近乎黄脸婆的主妇如何从依赖丈夫转为自信自立的女性。而抛弃子君的涓生最后又是如何悔不当初。子君最终找到命中的那个人,为她的前半生划上一个句点。虽然子君又为人妇,但此时的她已经与原来的那个毫无自信、不谙世事的她完全不一样了。
曾经的她乐于当家庭主妇,悠闲的过日子,她的生活完全依附她的老公——一个西医,整日与她的孩子打转,她的生命完全是为了她的家庭,这使得她生命的重心几乎瓜分殆尽,这也就降低了她的友情,亲情,哪怕爱情的感受力。比如,称得上她的好友的只有唐晶,她的妹妹也不和她亲近,她的老公——涓生,要和她离婚。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事无成,半生潦倒。好在有了转变,虽然这转变的未免太大,涓生要和她离婚,而且他的婚外情持续已经有一段时间,这是这本书中一个极可悲之处:除了她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哪怕她的女儿)都知道他丈夫涓生对她的不忠,只有她一个人被保护得好好的,龟缩在家庭主妇的这个壳中,悠然的享受生活,看别人的苦痛,她妹妹子群的也在其中。可是离婚了,她不得不工作,变得市侩,麻木,过着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会过的小职员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老实说,我苍老得多,我学会假笑,笑得那么逼真,简直连我自己也分不出真伪,假得完全发自内心,涓生,你想想,多么可怕。《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是不是这个意思?”
鲁迅先生在《伤逝》中也写过叫涓生与子君的一对小夫妻,子君与涓生分手后,憔悴落落而死。亦舒当然是不忿这个结局,才写了《我的前半生》。她让子君离婚后开始自信,而且美。并且给她安排了一个happyending:嫁给才貌双全建筑师翟有道。——这一段让我想起嫁了范柳原的白流苏:“你们以为我这一辈子完了吗?还早着呢”——不管怎么样,子君重新回到原点,可以当作一切没有发生过。
读完这本书,不可能说看透爱情看透婚姻,但至少在其中悟出了很多道理。越发的了解到女性唯有独立才能得到相应的尊重与爱戴,因为贪欲享受早晚会被男人厌烦。
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上两者都没有,有着健康,也是好的。
送给每一个女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
《我的前半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体小说作品,初看时,满族人的名字都类似,又多生僻字,看得有点晕,分不清谁是谁,人物关系被我看乱了,看得不急,慢慢看,反正情况以前都大致了解,就没有什么迫切想知道的人物命运,缓缓读来,静度时光。
了解溥仪的成长和生活,对我的思想帮助很大,同样经历少年、青年、壮年,也同样为成长付出惨痛的代价,青春还是有悔的,看着看着,又发觉溥仪和我辈的又一共同点,死要面子活受罪,徒增许多坎坷,不值得啊!为年轻付出的代价的确是大了点,忆峥嵘岁月,似雾里看花。
一个人的命运和他的雄心壮志不匹配,最后一定是悲剧,都说时事造英雄,但也造悲剧,溥仪的悲剧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悲剧的近代中国。
末代皇帝,命运多舛,其实二战若日本胜了,弄不好,到现在,他还是伪满洲国的皇帝呢,成败未知啊!从书中感到的,更多是可怜,其实人都可怜,不同的是人可怜别人,谁可怜你呢?
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都讲得是劳动改造,是忏悔,把自己做反面教材,歌颂**的好,也够难为的,整本书充斥着悔过,六十年代成书,当时的政治精神压力好大,其实一直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言论都是受管制的,哪有今天的自由呢,所以看着末代皇帝就俩字,窝囊,仨字,太窝囊,为**的政治言论服务,其实依然是个傀儡。
而如今网上漫天遍布批评**的文章,也少人监管,不得不说,言论自由了,肯允许人说话了,这也许就是过去所说的“人权”吧,但溥仪的权利全都用在了改造和忏悔上,更突出了末代的悲哀和可怜,终究还只是个政治工具而已。
另一感觉,就是本书参与写作的人很多,最后只署溥仪的名,纯属为**的政治宣传服务的,是政治工具,而不只是自传,没有把重点放到自身情况的描述上,一味忏悔罪过,歌颂**好。
傀儡、悲哀、可怜、窝囊伴随了一生,从生命开头贯穿到结尾,比起来,还是我们更有生命的尊严了,尽管,我曾经为更极端的尊严吃过大亏,但醒悟时,沧海桑田、花月静好,真正的生活美满,才是做人正确的尊严。
全书已看到尾声,正值我一年中工作最繁忙的时节,晚上、甚至深夜,静静的看看小说,整个人都跟着静了下来,与溥仪相同,我对自己的改造,也见了成效,不再是鲁莽、各色的少年,棱角早被生活磨圆滑了,每每有得有失,依旧是那俩字,知足,作为一个末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争取维护尊严的实在与实际,而并非死要面子,这一点,我已经改造的很好了,有返璞归真的意味,每每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感到又回到了那个文质彬彬的弱书生,一切虚妄都已随风飘散,我还是我,现在还是从前。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四:
很抱歉,我没能按计划更新读书笔记。
这段日子,断断续续看了点《拖延心理学》(惭愧啊……),《思维导图》,然而这些书到底是费脑子的,都还是半截子,没到能掩卷静思的那一天。临近假期,想看轻松点的书,想起去年看过的《喜宝》,就又找了另一部亦舒的小说,叫《我的前半生》。
不愧是代表作,甚是酣畅淋漓。亦舒的作品,绝不是普通的情爱小说。她是现实的,直视人性的阴暗面,揭下了爱人、朋友以及亲人之间那层温情的面纱;她不无深刻地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子,也引发许多对书中女子命运的喟叹。
比起姜喜宝,我更喜欢《我的前半生》里的子君。她更近人间烟火。一个三十多岁的美丽女人,育有一儿一女,她远离人群中的厮杀拼搏,安闲的在家做全职太太,在西医丈夫的庇护下做了十几年的金丝雀。家里有佣人有司机,一切琐碎事务她只操心安排,不用亲力亲为。到底养尊处优的女人是不一样的,她多年的好友唐晶,虽然在职场也已经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对自己的花销一向舍得出手,也不得不常常慨叹子君看上去比她年轻太多。然而三十三岁这年,丈夫另有新欢提出离婚,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这一切,财富、地位、优渥的生活,出入高级社交场所的权利,都是因为她是史涓生的太太,都是涓生的赠予,失去史太太这个身份,她便失去了一切。
人情冷暖在这个时候全然显现,就连她的母亲和妹妹也令她伤心。然而谁料跌入谷底的时刻,却成了她精彩故事的开端。当所有人都以为她被打倒的时候,她很快地站了起来。笼中的鸟儿虽然安逸,却也束缚了它的翅膀;外面的世界虽凶险,却有无尽广阔的天空。美丽而沉淀了的女子,运气总不会太差。尽管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中年离婚妇人的孤独,以及三十多岁突然从富家太太到公司小职员的落差,可子君依然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越来越风生水起。自然是比不上当初享的福,但是这一次,她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立足,而不是倚仗谁的给予——别人的给与是既然能给与,也能收回的。奇妙的是经历变故而终日操劳的她,在前夫眼里却变得“从来没有这样美丽过”。大概这就是人所说的,女人最美丽的时候,是结婚前和离婚后。
她并没有回到原来的金屋。涓生曾经的绝情和伤害,可以不再怨恨,却也已无法挽回。感情再也回不到当初。在自由的日子里,她不再对婚姻有所期望,看人的眼光反而更高了。亦舒是厚爱她的,她让命运再一次的垂青了子君,给了她一个更加优质的丈夫。子君自认自己仍是一个喜欢有所依赖的小女人,但这一次,她选择婚后继续与合伙人一起做陶艺品,不再做一只舒舒服服的金丝雀。由此可见,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才能活得更好更有保障,才能不必把老公当老板那样讨好。
现实生活中的子君未必有那样的好运吧,但是也一定不会差。一个女人自身能散发出高贵美丽的气场,她就不会堕落在灰色的生活里。享得荣华富贵,也吃得一落千丈的苦。无论如何,她都会奋力坚守自己的品格,绝不让生活把她变成一个怨妇。谁知道呢,也许有一天,她真的会吸引到一个同样气场的人。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五:
天气骤然变冷,静坐一下午,一口气把亦舒的<我的前半生>看完,肚子饿了,出去觅食,偏偏这个时候找不到车钥匙,老是丢三落四,可恨!还好有备用的,下楼时还在疑心是不是昨天匆忙忘记锁了,到楼下,果然!一眼看见我的车,锁上挂着钥匙,呵~还算幸运!
踏上车发现已暮色四合,只觉脸庞有冷冷的风拂过,看着柔和路灯,竟有种淡淡的喜悦,因为觉得自己释然些什么,下过雨的路面干净清爽,柏树也翠绿可爱……
肚子咕咕直叫
每当我看完一本书,总会浮想联翩。
一本书能得深受读者喜欢,大抵是因为读者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才能产生共鸣吧,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虽然我没有书中人物这么经历丰富。
书中我最喜欢史安儿和唐晶,史安儿还算是个小丫头,她只有十二岁,但是却有二十岁人的成熟和理智。她有青少年的纯真却又有成年人的干练,言谈举止得体适宜。唐晶是一个事业有成,但感情空窗的职业女性,对待事业她游刃有余;对待爱情她宁缺勿滥;对待朋友,她十年如一日,言语诙谐幽默,透露出淡定和从容,她是个有个性的女人,她的生命中不允许平凡人的出现。
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和亲人是幸福的,而主人公拥有这些却失去美好的婚姻,最终在身边人的关怀和自己的努力下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结局有点戏剧化,能在绝望中获得重生的不少,但能得到上帝眷顾的恐怕不多,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有结果的。安妮宝贝说的好: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
当然看到这样的结局很开心,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女主人公在生命的前半生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找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我不禁感慨,那么,我呢?学生时代即将结束,我做了些什么?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六:
读完《半生缘》后,开始读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其实很久前就知道,但是提不起兴趣去看,许是舆论的引导许是自己对清朝中后期政府的成见,一直对乾隆之后的清皇帝比较轻视,尤其觉得溥仪就是个历史的小丑。但读了两天这书之后,对溥仪、对那个年代有了新的认识。
紫禁城就是个充满杀戮、利益、斗争、控制、血腥的城堡。书中提到太监们陪溥仪玩的时候,给他讲故事多数都是鬼故事,我想那是因为太监们见到的死人太多了的缘故。看到那里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甄嬛,甄嬛原本善良,进宫经历了一次次生死攸关之后被逼无奈为了保住自己及家人的性命所以开始杀戮,在宫里,不占强势就意味着等人来把自己及家人弄死,同治、光绪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
看到溥仪的童年觉得很悲催,没有母爱没有亲情没有正面的教育,虽然有个类似母亲的乳母陪伴,还能时常提醒他唤醒他的人性,但是也只是陪到9岁就剩他孤独一人了。乳母的一生也很悲剧,为了生活去陪伴别人的孩子,结果自己的孩子营养不良离去了,自己还并不知道,太多的无奈。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七:
自己一直是不相信爱情的那一族,明白幸福的生活是需要自己打拼与创造的,没有人可以依靠,纵使你的另一半,也会在某一天,完全没有预料的,毅然离去。诚然,这些与看过的那些电视和妈妈的教诲是有莫大关联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自己的要强与高傲的自尊。
每次看电视,见到女主为了那些抛弃她们的男人,过得生不如死,低声下气,就觉得憋屈。如果将来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一定会漂亮地转身,毅然决然,不管会有多少泪,多少不舍,绝对不要在他面前表现出来!当然,我会自己站起来,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成功!女人,一定要活得有自尊。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很好的小说,虽然是比较琐碎的生活描写,但给人真实、诚恳的感觉。当一个人历经了苦难以后,总会有劫后重生的一天,总会学会坚强生活。很多人很多事,冷静下来,总能有一个清晰地判断。从前依赖的、不舍的,总有一天会渐渐离你远去,很少有人能一路陪伴到永远。人生真的像一段旅程,走走停停,生命中的人,进进出出,哪些是永远存在的?不过是过眼云烟,镜中花,水中月一般美好,一般不实。
真如室友所说,女人,一生总是要寻找一个依靠。小说里的女人再次站起来了,却依然期待另一个温暖的臂弯,期望坚强的后盾。难道一个人就那样凄惨?一定要悲悲切切地活着吗?又或者,自己的经历根本等于零,所以就无法得出深刻的结论?无法得知。将来,会有怎样的际遇,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经历什么样的事,都不得而知,也都依赖于现在的努力。
为了将来的独立与自强,现在,一定要有所为!
加油吧,纵使永远单身,也不用害怕!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八: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我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写下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书里人物的精神感动了我。
。溥仪的父亲本是摄政王,也就是醇亲王,载沣。由于当时慈禧太后之子光绪帝没有儿子,而溥仪的外公荣禄,为慈禧太后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的外孙溥仪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继承皇位的人选。
爱新觉罗
宣统皇帝一登基,就过起了富贵无忧的生活,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说的动他的只有奶妈王焦氏,她说:“皇上,您拿石子扔别人,别人也会疼,别人也是肉长的。”从此,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喜欢外国东西,他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
最后由毛主席带领大家,溥仪被关进了监狱,最后改造被释放,还找了一个夫人,最后病终。
这本书读完了,我不得不感叹人世的沧桑和变化,不得不感叹溥仪那坚强的精神。他由一个皇帝到一个公民,无半点抱怨,而是笑对人生。看着他那一张张微笑干活改造的相片,我不得不为之震撼。真是命运戏弄人,溥仪无论之前有多少过错,毕竟他能改过。尽管包括他以前把中国改为“满国”,和日本人打交道,但是他能抛弃过去的一切,从新改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这本书读完后,我的心情仍旧久久不能平静,尽管这位我最最尊敬的皇帝已经去了很久,很久。但是他那灿烂的笑容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尽管他没有现在那些偶像明星那么耀眼,但他经历过的一切,令我十分敬佩。爱新觉罗。溥仪,他会成为我心中永远不灭的明星,他使我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波涛汹涌的大风大浪”,我都会对我自己说:“没问题!挺一挺就会过去,幸福会在后头等着我们的!”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人也很令我敬佩,那就是许配给溥仪弟弟溥杰的日本女人——嵯峨浩。在整本书里,她几乎是最后出现的人物,但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她是一个日本人,嫁给了中国皇弟。在她被溥仪唾弃的那段日子里,仍挺着胸去和日本政府谈判,她认为日本不可以这么做。她在中日战斗时,为女儿,丈夫,做尽了一切,那是她还对丈夫说:“我知道你担心皇兄,你去看望他吧,女儿由我照顾。”溥杰被妻子的阔大心胸感动了,多么艰难的日子,嵯峨浩挺过来了,最终,她们一家迈向了幸福……
我现在认为《我的前半生》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故事,一段人生,我也不想用什么来形容故事里的人物。总之,我在这里学会了坚强。无论是溥仪面对世事变化的坚强,还是嵯峨浩的一个伟大女人的坚强,这个字眼使我终身受益。在这个故事里,他们都是改变了的。由一个个王公贵族,官员千金,公子,到一个个能吃苦的平常公民。但他们身上流露的仍是令人敬重的气息,仍是闪闪发光。读完他的一生,我也改变了,我学会了坚强,是溥仪和嵯峨浩身上的坚强。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九:
原来没有看过亦舒的书籍,因为从来都是听说她的书多以爱情为主,想想一把年纪的我手上捧着爱情小说在看,总觉得会让人笑我。
偶然在网上给宝宝选早教书籍时,《我的前半生》---这个书名好似有一种魔力般吸引着我,想都没有想就买下来,并且一口气读完,这种情景好似很久没有发生过了。
这本书的女主人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竟然与我的年龄相仿(唉,不得不承认我也三十好几了),不知为何?好似她的故事在述说我自己一样,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惨到被老公遗弃。但是她对家庭的付出,对家庭的专注,似我一般;而她内心中的那种坚韧与“不得以”的坚强也好似我骨子里的那种倔强,这本书让我瞬间理解了生活的真实意义,理解了婚姻不是童话故事,我亦不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
记录了书中的一些我认为将我唤醒的名子:
“一世无成,半生潦倒”
“在外头讨生活,人的心肠会一日硬似一日,人怎么对我,我怎么对人。”
“我可以看到我的前路,路是有的,可惜崎岖一点,布满荆棘,走过去,难免会头破血流,尚有许多看不见的陷阱引我失足。”
“以前小时候,我也曾拥有过偶像,后来我发觉,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
“若不认清过去,对将来就一筹莫展”
“这是属于她的天地,是她赤手空拳,咬紧牙关争取来的,牢不可破,她多年来付出的力气得到了报酬。”
“我知道你重感情,最好咱们生生世世地陪着你,永远不要离开你。”
“是,我怕转变,即使是变得更好,我也害怕。”
“人口流动性大,谁也陪不了你一辈子,趁早培养个人兴趣,老了可以插花钓鱼。”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倦极愁极的时候,我便想坐下来哭。
哭真是好,以前小时候一放声哭总有人来搭救。现在哭完了擦干眼泪收拾残局的总还是自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直到最后一日,到末日,俺去也,留也留不住,我竟向往那一天。傻了。”
这些句子中的感受和话语,又何尝不是我常对自己说,常劝慰自己的话,但,这些话给予我的转变好痛。
亦舒的语录:“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会自然而然地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每个女人都在婚姻的爱与不爱、付出与索取、清醒与糊涂中徘徊;早些让自己懂得婚姻的真相,早些在现在婚姻中清醒、看透,早些独立,早些懂得爱自己,因为凤凰盘涅而重生的痛苦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十:
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反到细水流长,不温不火。合卷后如从云端走过,飘飘忽忽,结局倒也圆满有所期待。
子君的前半生是一名家庭主妇,出门有司机,家务有保姆,锦衣玉食,一儿一女,天天美容院,逛街聚餐,丈夫随时在侧,不知生活几多愁的阔太太。忽而一日,枕边人变了心,要离了去和她人寻找爱情,而子君自己竟然是最后才知道的那个人。后知后觉,倒也天真的可以。
平淡不惊衣食无忧的生活忽然起了变故,如有雷轰。没有走过一场,无法体会当事人心情绝望无助的心情。哭过闹过,她选择了接受。前夫变了脸色,忽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好在良心尚在,每月支付赡养费,并一次给了30万的购房款。走过仿徨无助,人到中年,离开社会十多年,却又要一切重头开始。坐在办公间,朝九晚五,为生计奔波。先甘后苦和先苦后甜的滋味,自然是大不相同的。
故事最最打动我的,倒不是一个弃妇多么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而是她离婚后,每次和前夫见面,前夫的称赞:你越来越漂亮了。子君原本十指不沾阳春水,保养自是不在话下。可一个女人遭遇如此大变故,离开生活十多年的地方,离开心爱的一双儿女,自己去挣生活,对日后生活诸多的不安全感和害怕,都不足以压制她内心的宽容,恬淡和对未来的期待。
不得不说她是幸运的,离婚后也有最好的朋友唐晶时时陪伴,出谋划策。从刀子嘴骂醒她,劳心劳力找买房子,又处处奔波给她安排工作,到尽心尽力陪她左右。后来唐晶有了好的归宿,最终也离了子君而去,去了遥远的国外,过起了居家生活。
孩子们留在了前夫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最心爱的小儿子对她不似期待般留恋,她也终究放开了心,过起自己的生活。即使后来安儿似贾宝玉般被贾老太宠溺,她也硬声训斥安儿,却并肯再当他们的老妈子,用母亲的名义给自己上枷锁替安儿补课。虽然事后怅然若失,最终安儿长大后,学会给她擦眼泪,问母亲再婚是否就不会再寂寞,化解了一切。
而我想说的“生气”。前夫在见到她愈发容光焕发的时候感慨,自己原来不知道她这么生动,过去之所以毫无生趣,全是因为关在了家里的缘故。反而是离开后,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即便每天要挤船上下班,像一般泼妇般和别人争位子;即便到了公司,也有不可捉摸的人心和极爱挑剔的上司;她没有沉溺于唉声叹气,反倒是开始学习插画,外语,陶艺,而陶艺也帮助她认识了更可爱的朋友张允信,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和圈子,最后也成就了她自己的艺术细胞,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事业。正是这些事情,点燃了她血液里流淌的热情和快和,纵然有失意,寂寞,伤心,却也开始学会自嘲,幽默,充满期待。
有了赖以生存的特长,让她在面对别人的时候才更加自信,不乞求;保持一颗少女的心,遇到爱情时候才依然容光焕发,甜蜜羞涩。当然,这一切也要感谢她过去那般优越的生活,让她能够轻易拒绝掉那些施舍小恩小惠的普通男人们,无论是装作知心人的老实人陈总达,还是想要通过升迁收买她的洋人可林,亦或是最终想要回头的前夫。
正如冰冰说的:“我不需要嫁入豪门,因为我就是豪门”。女人有了自己存活的底气,才能够足够霸气。
生命如此短暂,你的前半生怎样?后半生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