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围观: 归属:读后感 时间:2016-07-07 14:53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一:

  钱钟书先生有一本书叫《写在人生边上》,今天突然翻到了,看了一眼,题目就打动了我,我自己何尝又不是站在了人生的边上,我说过一句话:如果心里的阴霾得不到解脱,那么就永远无法获得坦承与自由。这只为给自己一点自信,忘掉从前,划掉过去,可岁月刻在脑海的印记是永远也抹不掉了,不只是自己无法忘记,自己身旁的人都会帮你保存这份记忆,时间是无情的,它促使你犯错,也会帮你记住这个错,所以我想把自己关在像钱先生写的那扇窗子里。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我在逃避春天的到来,确切的说是害怕春天的到来,我宁愿镇静的关在窗子后面,一个人孤独的坐着,寂静的思考,不愿参与世界的复杂,不会理会时间的改变带来的欢喜和哀愁,不去欲求更多的奢华,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乐意的,也许别人认为很不可思议的,也许我就是这样,站在窗子边上,仿佛。站在了人生的边上。“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

  向钱看,向厚看,男人的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女人的坚贞是因为受到的诱惑太少。

  终有一天,我会被你们遗忘,因为我不再英勇无比;终有一天,我会懂得爱的真谛,因为那时我不再拥有挥霍的资本;终有一天,你们会为我而哭泣,因为我带给了你们快乐,但那太短。太短……短的让人心痛……生活真他妈好玩,因为生活老他妈玩我!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二: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三:

  钟书先生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又富有哲理。

  当看到这本书的序时,就感觉很特别。“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写在人生边上》中的《论快乐》的一段,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

  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这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但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四: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

  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

  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

  钱钟书先生将人生是不快乐的与我们应当乐观的看待人生这对矛盾称之为“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

  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五:

  《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能觉出这本书的好,也只当做普通的散文在读,但读下来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文的第一篇是《窗》,不得不说,窗的定义让我感触很深,门与窗这对搭档倒像是在定义我们的人生,先生在这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以窗来窥心境,这样的认知我实在是佩服不已。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的默想。每一句话都让我豁然开朗。

  而在《说笑》中,先生仿佛就坐在我的面前和对我讲诉幽默这个话题,从真假幽默到把幽默分人兽,对于笑,对于幽默,我都不可否认,我们平时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看得太过简单了,而现实中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由此提到的幽默文学,也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幽默文学,又有几人是真的理解了幽默的定义呢?先生在文中这样说到: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绝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作职业,所以我想问那些哗众取宠只为博君一笑的人们,你们真的明白幽默的意义吗?

  伊索寓言想必陪我们大多数人度过了童年,但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告诉我们,《伊索寓言》是不适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是的,我也觉得如此,寓言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而这对小孩子日后的成长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好处。这或许是我的偏见吧!

  先生说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先生讲理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讲,先生在《一个偏见》中就用这种方法帮我正确定义了偏见这个词。对于天籁,对于人籁,或许我们觉得这都是极美好的声音,但先生眼中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却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这怕是在许多人看来,只是文人矫揉造作的一些观点罢了,但若细思下来,又是不能说否的。

  说到文人,我们不妨来《论文人》,有人觉得文人迂腐,有人觉得文人柔弱,但是文人是真正可嘉奖的呀,够谦虚,懂是非,也称得上是“用人”了,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并非今天朝报的新闻。第二句是文学必须毁灭,而文人却不妨奖励——奖励他们不要作文人。其实在我眼中,这是对文人的偏见啊,雪莱说文人是“人类的立法者”,卡莱尔也说文人算得上“英雄”。先生在这一文中的论述实在让我觉得困惑,须得再思考。

  这样的先生实在让我困惑,许多地方实在剖析不来,哪怕是按自己的想法来,也解不开思绪的困惑。这也许是《魔鬼夜访谈钱钟书先生》的原因吧,魔鬼的直率和他极其独树一帜的处事风格让我忍不住拨开思绪的浓雾,渐渐靠近那个貌似的真相,但这样的处事方法又好像是我厌弃的呀,我不愿意在不同的人面前伪装,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不同的人不同的处事方法,这并不是我所喜欢的,我只愿意做那个快乐的自己呀,心口一致的快乐的自己。

  但是快乐却是不能永恒的,先生在《论快乐》中讲到“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同,但倘若有人将快乐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在先生看来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先生在《吃饭》中写到:吃饭有时候就像结婚,名义上是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我从未想过吃饭的作用竟那么大,吃饭与政治,社交及人生,看上去似乎丝毫没有关系,但在先生笔下,人生都因吃饭而复杂了,但我却找不到语言来反驳。

  这或许是给我自傲的一个教训吧,先生《谈教训》时讲到“洁身自好”那句成语,颇含有深刻的心理观察。这是对所谓洁癖的一点看法。先生看来没有道德也能以道德教人,这才是真的本领,这或许也是给了所谓的有道德的人一个教训,这与假道学可以说是真道学的学习时期是一个道理。

  先生说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没有学问的人是否可以称作文盲呢?先生在《释文盲》中说偏是把文学当作职业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厉害。先生说文盲是价值盲的一种,而价值盲的一种象征是欠缺美感,这里我就甚觉疑惑,对于文艺作品,全无欣赏能力的价值盲患者们,在对待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将各种大名词拼凑在一起来表示所谓的作风的豪爽的?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这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先生在序中如是说。是的,人生是部大书,且让我们慢慢读来。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六: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真正深蕴于钱老书中的智慧结晶却往往难以言表,让人体会到大智慧与小聪明之间的差别……《写在人生的边上》是钱老人生体验的流露,然我们看到先生对世相百态的深刻、敏锐的洞察……《人生边上的边上》学理味要浓一些,但不变的是那一束智慧之光的时时闪耀。

  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然而人生边上的路径究竟走向何方,不得而知,也许快乐,人生的意义太过虚无,我们要在这样的一种事实中间漫不经心的去追寻。

  这集子里每一篇短文,都蕴含了钱先生独特的观点,将快乐与黑暗面对立起来的《论快乐》与《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实际上描述了他的一种思想,即快乐是相对而短暂的,而那些失望苦闷虚伪才是贯穿人生的真正主题,而这种颓废美,正是钱先生在他所有作品都暗暗透漏的思想。

  《伊索寓言》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但作者却认为,寓言将孩子教得更简单,灌输美好社会的假象,可事实上成人的世界中,却并非如此黑白分明,进而批评社会中的虚伪行为。

  《谈教训》中写道“我常奇怪,天下何以有这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做人类的义务导师,天天发表文章,教训人类。”反映了先生对于假道学的一贯鄙视,也证明了他性格中确实看不起为人师者,就如同当年在清华之狂语“清华园中,无人配做我钱某人的老师。”

  私以为钱先生是个敏感而仔细观察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斥着智慧的火花,他却很少从大处着手,反而愿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验出人生百态。有谁能说人生不是一本大书呢?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七:

  钱钟书写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总是很风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说这个书名吧,初看上去还真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这题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钱钟书先生写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有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于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这本大书我们又能读懂多少呢?能在它边上写上些什么的,也算是不错了。我们学生们是还不够资格在人生的边上作批注的--至少我还没有这资格,因此只能在钱钟书先生这本《写在人生边上》的大作中选上这么一小段,叫做《论快乐》的议论的边上,写上一小段随感,也算是"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吧。毕竟是个孩子,我从不觉得人生太长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来看,我目前所经历的生活既不是特别快乐,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不过,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种事实,但决不可以是一种观点。而且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其实也是不快乐的,因为平平淡淡就是"沉闷",就是"长时间",就是"痛苦"。不过,"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确实是这样的,虽然钱钟书先生的一串论证,已证明人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甚至说"永远快乐"它"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是属于物质范畴的,而意识是物质能动的反应,当然,不同的人,它的意识所反映出的物质世界是不同的,因此有人是乐观看人生,有人是悲观过一世,而我们理应乐观地对待人生。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我还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去理解这句话,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对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既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那么我们何不苦中作乐呢?至少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抵消一些物质上的痛苦,况且"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至少会感觉到什么是快乐。人生的痛苦正是由于它是漫长的,但也正是因为它是漫长的,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快乐,去感受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乐观的过一生,人便会变得阔达,一切也会变得相对美好;悲观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会变得愈加冗长,一切令人所厌恶的东西会被无限的放大。因此,虽然人生注定是不快乐的,我们仍能乐观地过一生。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八:

  《魔鬼夜访钱锺书先生》是一篇离奇好玩的小品。先生借着与魔鬼对谈的形式,对一些文学创作现象,生活常态表达了某种意见。

  谈其中一点。“现在报章杂志上常常鬼话连篇……”。

  这句话放在现在也绝不过时,反而还很应时。现在许多人写文章,穷尽辞藻,用尽典故,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的学识多么深厚,多么博闻强识。其实,他们所用的句子和观点到底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无帮助连他们自己恐怕也无从得知,只觉得这装饰非有不可。通篇文章里真正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思想已经沦落为少数派了,这不可不说是文学者的悲哀。写作者多喜好“假大空”,喜欢“凑”出来一篇文章,喜欢写那种谁都可以当作者的文章,缺乏独立的价值体系与思维体系。

  我们讲文章要有风格,可惜我们似乎都是整齐划一的风格。是什么原因呢?其一,我们生活的圈子大都一致,所以,一般人便不再愿意去做个性的探索和观察了,所得的体悟也就自然差异不大,肤浅自然难免。其二,读书的量和质都匮乏,好多文章所依据的支持正是临时抓壮丁来的。我们的阅读率连人家犹太民族的零头都够不到,还谈什么知识和文化?谈什么作文呢?读书常常不求甚解,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非常纯粹的拿来主义(还很自豪)其三,大部分人都愿意做随从,人云亦云,懒得去做冒险家。之所以有许多文章单从遣词造句来讲,算得上是好文章,细细一品,顿感乏味,原因是作者自己早把灵魂丢失了,哪里还顾得上这个拿去换饭的“手段”?现代的机械与物质文明造就了一批安于享受,急功近利的作者,当然,这批作者生产了毫无灵魂的文章,不仅要哄别人,更要哄自己。其四,目的不纯,动机已经是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那一套了。一篇歌功颂德,应付上级的文章肯定是读来动听,气势恢宏。

  还有,现代人特别愿意凑热闹,搞“围观”。少有人保有孤独感。写作是一项孤独的事业,总是那么热火朝天究竟能有多大的意义或者成果呢?内心浮躁,文章就会陷于肤浅的境地,对阅读的人来讲就是精神垃圾。写文章靠头脑发热断然不会持久,文章的内涵和深度也必须是经过长时间的冷静的思考来获得。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九:

  这本书是三个集子的结合,《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和《石语》。杨绛代序。其中写到了钱老先生对书集的态度——不愿意出集。这让我感慨一点,往往有大学问和学识的人都是极其谦逊的。他们很谦卑、很虚心,永远看到自己的不足,低到尘埃里。

  作者讲到,世界上有一种人看书,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没到有什么意见,就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于是作者也有了这本书集《写在人生边上》,包括后面的《人生边上的边上》,相当于作者读其他大家的作品时的一个读书笔记。

  书中有一些话来自作者的人生感悟,讲得很精辟,现摘录于下:

  1。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门是住屋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见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

  2。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饭菜合你胃口。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3。“驴鸣似哭,马蹄如笑”

  幽默减少人生的严重性,决不把自己看得严重。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

  4。假使一个人批评一桩东西为“俗”,这个批评包含两个意义:一是他认为这桩东西组织中某个成分的量超过他心目中以为适当的量;二是他认为这桩东西能感动的人数超过他自以为隶属着的阶级的人数。

  5。新柏拉图派大师Proclus把探讨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

  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状况常是这样。

  6。活人的美跟塑像的美有一大区别,塑像只有姿,没有态,只有面首,欠缺活动变化的表情。活人的表情好比生命的沸水上面的花泡,而塑像的表情便仿佛水冻成冰,又板又冷。表情是性情、品格、身世、修养在体貌上的流露,说它是外貌,却又映射着内心。

  7。翻译者的艺术曾被比于做媒者的刁滑,因为他把作者的美丽半遮半露来引起你读原文的欲望。

  有位批评学家说,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

  8。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9。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10。钱锺书先生描写学术的轮回——先把图书馆里的参考书放入自己写的书里,然后把自己写的书列入图书馆的参考书里。

  类比一下:如今写论文就是先把中外文文献放到自己的论文里,然后再企图让自己的论文进入别人的参考文献里,引用度越高越好。

  11。据说柏拉图写《理想国》的时候,只是第一句,他就改了九十次。一篇文章的“起”,确是顶难写:心上紧挤了千言万语,各抢着先,笔下反而滴不出字来;要经过好几番尝试,才理得出头绪,以下的“承转合”便爽快了。

  12。托里亚诺(Torriano)收集的意大利谚语里,有一句话说,旅行者该有猪的嘴,鹿的腿,老鹰的眼睛,驴的耳朵,骆驼的肩背,猴子的脸,外加饱满的钱袋。

  去年8月份,钱锺书先生的夫人杨绛100周岁了,她写了篇《百岁感言》,经常读读,会明白很多道理。虽然说人生的路靠自己来走,有些什么体会得靠自己一步步地去感受和领悟。但是看看人家活了100多年,并且是作为这样一个读书人,她留下来的很多都是真诚、朴实到家的语言文字。这能为我们解开很多困境和迷茫,能让我们年轻人少走很多弯路。就像她在回答一个青年,说他为何如此困惑的时候,她说“你只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写在人生边上读后感十: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读完杨绛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感触良多。此书是杨先生在96岁高龄写完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奋。此书虽然不算太厚,才四万多字,但是凝结着一代学人在人生暮年对真理、对生与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思考。

  众所周知,杨先生是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前些年,杨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洗澡》和回忆录《我们仨》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去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这本《走到人生的边上》后,立刻在读者中引起阅读旋风,我就此书印象最深的方面谈谈感受。

  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堪称经典。若干年后,杨先生写《走到人生的边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书。两本书像双子座,在中国读书界风光无限。钱钟书杨绛夫妇在专业追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谓志同道合。他们从牵手结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风风雨雨走过,实为不易。此书的副标题是“自问自答”,很谦虚,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架势,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杨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书中,注释部分将近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这在当代出版的图书中是不多见的。一般书(古籍除外)注释部分都是书的附属部分,而此书每篇注释都一段尘封的往事,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每篇注释可单独成篇。比如:阿菊闯祸、劳神父、三叔叔的恋爱等篇幅,本身可当作都好散文拿来读。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对神鬼、人性、灵魂、天命、文明等问题进行深思,杨先生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杨先生都有自己的见解。在书的前言部分,杨先生的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一例,都用这种种词儿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杨先生在九十多岁的高龄,能洒脱地面对将来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从我们社会的思想意识全部被唯物论一统江湖后,关于神鬼问题讨论就很少见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我们的难题,已经成为大家普遍的思维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思考这些问题好像不太可能,何况像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她在“神和鬼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唯心”和迷信并不能划上等号。比如人们都讲信念,信念是一个心中抽象的概念,人们看得着吗?毫无疑问,信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信念,不能没有信念。还有,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有规律,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发现了许多规律。但后来证实一些规律是错误的,必须推翻。这样看来,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补充。在文中,杨先生还回忆自己小时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经走在人生的边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准确测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还记忆犹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么现代科学真理,就是根据《易经》《周易》能推算命运的起伏。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她还想不通。

  书中,杨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需要修炼。她说: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孔子强调修身,并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灵性良心锻炼肉体,得有合适的方法,肉体需要的“饮食男女”,不得满足,人就会病死;强烈的感情不得发泄,人就会发疯。灵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时候,的宽容,许可身心和谐。克制自己,当恰如其分。所谓“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就是用礼乐来调节、克制、并疏导。这番话很有道理,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没有这两点,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个高的层次。

  《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晚年的人生诸多问题的集中思考,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像这样的智慧之书,也不是我一两天就可以全能读懂,以后要常常翻阅,不断寻找人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