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读后感一: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像郭嘉、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队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令,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明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的人。
杨修之死读后感二:
早上上了《杨修之死》这篇文章,中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我看《杨修之死》!没给他们规定字数,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行,作业交上来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选了几篇如下:
冯露茜: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殊不知是操之过还是修之过?
起先我总觉得是操之过,过在他的阴险残忍,狡诈虚伪,过在他的嫉才妒能,自私自利。我也为杨修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疏放不羁的才子就此湮没而感到惋惜,惋惜他未逢名主,才能无处可施,可后来一琢磨,便觉得是修之过。
杨修有才,能解读曹操的心思,可他几次三番看似聪明机智的举动却让曹操愈加厌恶。曹操一向爱慕贤才,本应为身边有这样一个贤能的人而皆大欢喜,可为什么最终肆意杀害他?原因之一是杨修的才能没有用到正途上来,他没有为曹操出谋划策,献上举国大计,都只是在生活小事中买弄自己的小聪明,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犯了曹操的大忌,他的恃才放旷,好耍小聪明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如果他能正确使用自己的才能,必能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也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再者,如果杨修真能解读曹操的心思,那他怎么就没想到曹操有杀他之心呢?杨修更不应该卷入宫廷王位之争中,倘若曹丕为王,他今后还是会被置于死地的。
一代英才,本不该就此了结,可惜了满腹才华……
胡琼珊:
读罢《杨修之死》,我陷入了沉思:到底是修之过?还是操之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是“杨修之过”。
杨修身为杨家将之后,包揽圣书,为曹操所用。但其只在小事情上买弄小聪明,并未在军事上出过一点力,他对曹操的心思可谓是了如指掌,比如“改建花园门,分食塞北酥,点破曹操梦中杀人”,但这只局限于小事上,也促使曹操对他的厌恶程度由此入深。
这还不足以使曹操对他施以刑法,更关键的是他还买弄聪明地参与曹氏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就曹操立世子之事,他胆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作梗,帮助曹植,促使曹操对曹植失去信任,因此,就算曹操不杀他,曹丕也会将其杀害。
杨修虽能猜透曹操心中的小事,但在其大事上甚是糊涂。他竟猜不到,也想不到曹操已对他起了杀念,仍继续买弄着他的小聪明。
所以说,杨修的死全在于他本身。所谓“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后果”!
杨垚:
学完《杨修之死》这一课文,心里百感交集,“问号打爆了我的脑袋”。这杨修的死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修之过?还是操之过?
其实我觉得两人都有错。
杨修是一个聪明的人,就是因为聪明,以为自己看穿了曹操,但一次次的事件,使曹操不得不杀了杨修,只怪杨修太自以为是,不懂得韬光养晦啊!唉!
曹操的阴险残忍,机变狡诈,容不得别人比他聪明,嫉妒心理迫使他用计杀了杨修。
可惜啊!
杨修之死读后感三: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杨修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薄,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理应算得上一位重臣。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直到后来杨修又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度不满和嫉恨。
杨修九件事逐步引发曹操的忌恨、不满、恶怒,最终导致被杀。
第一件事:阔门题字。曹操在新建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曹操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而杨修这家伙不给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镜不可,对工匠说:门内加活字为阔,意思门太宽了。——曹操“忌之”。
第二件事:一盒酥。远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给曹操,曹操题字“一盒酥”,被杨修一人一口与众分吃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卖弄小聪明。——曹操“恶之”。
第三件事:梦杀侍卫。曹操本想以梦中杀来警戒大家,杨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非操在梦中,君在梦中尔。”——曹操“愈恶之”。
第四件事:误信吴质。杨修告曹丕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恶之”。
第五件事:城门试才。曹操本想试一试曹丕、曹植的才干,可杨修偏要教曹植怎么做怎么做,结果被曹操知道了,坏了曹操的好事。《三国演义》: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竞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曹操“大怒”。
第六件事:教值作答。杨修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三国演义》: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曹操“大怒”。
《三国演义》中的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后以鸡肋事件“惑乱军心”为借口杀死了杨修,也成了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杀死的一个客观的原因。
接下来第七件事:才思敏操三十里事件。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定军山战役失利,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汉中即将失守,曹操亲率大军驰援,路过曹娥碑。
曹娥碑——曹娥(公元130—143年),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七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邯郸淳时甫弱冠(20岁),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曰: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曹操嫉恨
第八件事:“衮雪”事件。曹操来到汉中时,首战失利,连吃败仗。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心情郁闷,来到褒谷口,眼见飞瀑如雪,兴之所至,题壁“衮雪”,旁人疑问曹操“衮雪”为何不写三点水?修曰:江中之水甚多,何必画蛇添足。曹操暗自思量:这话应该是我来说吧?!——曹操极度不满。
第九件事:口令“鸡肋”。当夜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34岁。
追根溯源,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参与了夺嫡之争,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的大忌。
杨修之死读后感四:
听课,评课,不喜欢说假话,不喜欢为了一团和气而说违心的话。
我没有能力像别人一样把每个人的感受都照顾得好好的,我也没有能力把假话说得跟真的一样,当我努力这样去尝试的时候,我会语无伦次。
说假话,说客套话的时候,我一定会语无伦次。
因为那并非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而是需要用“心术”去经营的。是技巧。而我平生最厌恶靠技巧去说话和做人。
就好像谈到“做人”,也许很多人都会劝杨修收敛一点,要韬光养晦,学谁谁谁,故意出错讨主子开心。
但这仍旧只是一种权谋,跟曹操之类的角色一样的心术和权谋,只不过层次有高低,成就有大小。
窃以为,杨修死于“不中”和“不重”:他的小聪明对曹操的政治理想来说,根本派不上大用场,反而不断地给他添乱,揭他的底(当然也许是想要引起曹操的注意从而发现并重用他),曹操本是个能容人之人,但杨修于他而言,没有容的价值,杨修的小聪明“不中”曹操的价值理想之靶;而且,杨修屡屡闯入曹操的禁区,不断侵犯曹操的自主权,且步步升级,国事家事生活琐事,无所不及。不要说曹操是何等人也,就算是普通人,也早就恨之入骨,避之唯恐不及了。不尊重人,与人相处缺乏一个适度的距离和分寸感,模拟上帝的高度去洞穿人,实在让人有一种被脱光的恼怒。若非杨修一语道破曹操退兵的念头,曹操自会慢慢寻一个合宜的理由全身而退,杨修这厮逼得曹操不得不去打那一场结论早在意料之中的仗,损兵折将自己也挂彩,为的就是一口气:我曹操岂能次次都被你杨修料中!“方忆杨修之言”是说给别人听的,“厚葬”是做给别人看的,曹操在杀杨修的时候已经想好了后面要做的一切事:去打那场必然失败的仗,然后忆,悔,愧,葬。失败没有关系,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一个领袖屡屡被手下看穿肺腑心肠且公诸天下,实在是最最窝火的一件事。用自己战争的失败来换取杨修预言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失败,曹操做了一场豪赌,赌注是那些不知名的战士的生命。
杨修之死,与才华无关。他也没什么大才,小聪明而已,算不上大智慧。
如果不做这个所谓的组长,我对任何人的课都不会去发言,我不想对任何人指手画脚,每个人都应该顺着自己的生命轨迹去成长,或疾或徐,或酸或甜,都是属于自己的岁月的事。生活和岁月自会馈赠每一个忠于自己心灵的人。
很喜欢刘晓武老师的课。
一堂有温度、闪耀着理想的人性之光的课。他适切地为作品扩容,重新定义,再创造,从哲学的维度对心灵进行安抚。
杨修之死读后感五:
我的看法:
1,杨修恃才放旷,不懂尊重老板,喜欢自作主张。小则生活上滥用聪明,大则在行军大事上扰乱军纪。我们会说曹操的阴险和残酷,但是换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办?一个统领80万大军的人,纵然他有一些缺点,但是他能做成事。最没缺点的可能是那些自诩清高的夫子们,但几个做得出一番事业?难道他是没肚量,难道他是不会用人,难道他给杨修的待遇不够好?所以,杨修该死,杨修死了,不影响曹操团队的战斗力。杨修的死,也可以警醒那些好自作聪明和自作主张的人。
2,杨修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想想看,曹操对天下大事尚且能有很好的判断,岂能对接班人这件事拿不准?不是有才就能接班的,政治比曹植的那点小才气复杂百倍。曹植之才可比南唐李煜乎?南唐是如何亡国的?况且,如果曹丕即位,还有你杨修在,你还不鼓动曹植去取而代之?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此你不是割的曹操手心肉,就是手背肉。
3,杨修多的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
自以为看透曹操便洋洋得意而不知自我约束,屡屡把曹操的心思说与众人听,给曹操制造难看。人在社会要学会与有本事有资源的人去合作,或者追随他一起去干起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是你以自己的一些才智及资源无法做到的,或者说无法更快达到,无法做成那个档次。长久了,你对他有用,他也就离不开你了。在这样的意义上,他的事业,也就是你的事业。你帮他达到了目的,他自然会帮你达到目的。
无数的例子说明,不看时势地耍小聪明,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没错,杨修如果你不喜欢曹操可以去投刘备,去投孙权,甚至其它诸侯,但是有这个折腾的必要吗?
曹操有曹操的优点缺点,有曹操的烦恼,但毕竟还有比你杨修之外的更多的人认同他。你要学会用你的聪明去帮他,而不是怕人家看不见的聪明而拼命地卖弄。
如果曹操不杀他,说不定哪天他会愚蠢到跟人家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是曹操的聪明做法,但是却蛮不过我杨修”这种搞笑事。
可怜他被杀了吗?我只能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们都不比曹操跟杨修,但是世上的道理是相通的。有如此多的古人为我们波澜壮阔地演绎过,我们不以史为鉴,岂不可惜!
杨修之死读后感六:
杨修,字德祖,是曹操家里的秘书长。
关于他的死,有很多传闻,也有很多对曹操的偏见,我觉得他的不幸虽然发生在封建社会,但是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的话,有许多值得正在仕途上奔走的人借鉴的。
杨修所结交的人是曹操所不太喜欢的,早在曹操未定大势以前,在杨修看来,他认为的有才华的人是孔融还有弥衡。孔融在曹操伐袁绍时因与其不统一就把他满门抄杀了,当时曹操也是听了别人的偏见,在他看来孔融虽是名门之后,有着重大影响,但是作为多疑的曹操早有杀他之意见,所以听了别人的坏话之后,他没有犹豫就把孔融杀了,这是他人在向他的威信挑战。还有就是弥衡,他太放荡了,并且骂过曹操,所以他这样曹操自然心里不爽,他和这样的人结交,曹操自然是不得意他了。但是杨修名门之后,而且很有才华,并且对待曹操是很忠诚的,这样的人是一个执迷不悟的人。
所以得到的启示就是在不失个性的时候,要以领导的好恶为好恶。
杨修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比如他第一个破解出蔡文姬提出的问题“绝妙好辞”。曹操在出了蔡文姬家之后的三里地才想出迷底,当时许多大臣我想也一定知道迷底,唯独杨修他帅先提出了迷底,曹操只好说:“杨修的才华比我高三里地呀。”
还有就是关于改建花园门的故事,曹操在门写了一个“活”字暗示工人这个门做得有点窄了,应该扩大一点;还有就是关于“一盒酥”的故事。这些体现了杨修的才华过人之处。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杨修的才华就让曹操感到恶痛的呢?
我觉得第一件就是关于曹操在睡时杀死侍从,醒来却说自己是梦中杀人,而杨修由于跟随曹操多年,他道出原委,因曹操多疑,怕睡时有暗杀他,所以当他发现有人靠近睡中的他时,他就杀了侍从。于是在掩埋侍从时,杨修说:“并非丞相梦中杀人,而是此人死于梦。”
第二件事就是他多次参与曹操立太子的事。比如他揭穿曹丕与外人串联的事,还有就是曹操多次出题试验长子曹丕与曹植考试,他因是秘书长,所以多次把题暴给曹植;曹操以智试才,让这二个同出北门去看围场,但同时告诉门官,任何官员如出北门必须有曹操的令箭,所以曹丕因只有口谕没有令箭而没有出得北门,当曹植向杨修请教此事时,杨修马上指出这是曹操在试才,所以告诉曹植在出北门时,如有拦挡要当即立断,斩杀拦挡之,所以曹植才得以给曹操满意答复。关于立太子既是当时的国事,也是曹操的家事,并且事关曹操多年以来的长期计划,他虽背上篡权的黑锅,但始终自己没有坐上皇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坐在汉王的宝座上,杨修的参与直接影响了曹操的决策,你说曹操能不杀他吗?
至于这个问题,关于立哪位太子,曹操也是一直困扰着自己,曹丕为长子,虽无才但也还有德;曹植虽有才,但是并不是长子。关于这一问题,他曾向身边的重臣问计,比如他就问过贾诩,但贾诩深知此事的重大,管好了还好,如果管不好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所以他巧妙的回答了曹操的问题,“至于立哪位太子我实在说不好,但是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公不见袁绍与刘表否?”他虽然没说什么,但是明确告诉了曹操应该立曹丕为太子。这足以见贾诩比杨修要成熟得多。
于是杨修参与了并且直接参与了立三子曹植为太子的努力,曹操深恨杨修,所以找了一个“鸡肋”的茬杀了他。
如果你知道了这些原因,那么杀杨修是早晚的事。杨修的死就如同“鸡肋”一样,他的才华虽有发挥,但并没有用在真正的地方,“拾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