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围观: 归属:读后感 时间:2016-08-03 09:24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

  作为临沂六中语文学科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是一个学习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我学习着、成长着并快乐着!

  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我有幸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以下是我对书中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感想:

  一、教育改革应该从每一间教室和每一节课堂教学开始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阐述到:“可以说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的这一阐述,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变课堂教学,实实在在解决课堂里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到每个教室里去,他还提到“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在持续的学习”,这种对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我懂得教学中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搞形式主义,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应该以“投入专注”为要求,而不仅仅以热闹为目的,要让孩子投入专注、持续地学习,而不能只是引发的学生的兴奋。

  二、教学中要真实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要追求并达到的目标。但是,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几何时,认为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正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同伴和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考虑孩子的经验,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抛接球”活动。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气沉闷、学生的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同样是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而构成的教室。

  从书中我认识到,要想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体性,首先教师应能很好地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其次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在教室里构筑一种让学生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构建学生间、师生间一种相互交往、共同成长的关系。再有就是教师应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家长及教师能够息息相通。书中最令我触动的是作者在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

  三、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先生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有时候我们虽然“恩、恩”地点着头,热心地听着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意见和我自己考虑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就总结一句“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们其实并不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二: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87页(出自 www.name2012.com)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XX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三:

  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作者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四:

  寒假间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此书内容平实、素淡,毫不张扬,作者如同书名“静悄悄”一般淡定,平静地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此书共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教授立足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三个不同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品读此书,让我最为赞叹和感动的是佐藤学教授的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和研究态度、求真务实的教研作风、敢于对形式主义的批判的勇气。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的他为了深入研究,曾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他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除了给我们提供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他结合自己走进教室、走进老师、走进学生的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得出了许多精辟实在的理论,如他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即使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效果。”,又如他在批判关于主体性的神话时写到:这是一种将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化之后而产生出来的。当他分析教师不愿开放教室的原因时写到:开放教室、实施观摩教学很难的原因:1。教师不想在同时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2。教师的文化存在问题:不想被别人指责3。学校培训、教师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法存在问题。4、教研方法存在问题。并指出:让所有的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提。在此书中佐藤学教授凭着丰富的深入学校的经验巧妙的将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对于一线老师,他提供的经验丰富和及时,他对问题的剖析深入和透彻;他提出观点和提供的案例令人深省,入情入理,借鉴意义大。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谈到一所学校如何进行改革对我启迪深刻,可谓送来了一场及时雨,他说:我认为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校本教研作为打造“优质师资队伍”的有力推手,但现在的校本教研还存在着形式化,个别学科过程中研究归研究,实践归实践,没有将研究的过程与教育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研究表面化,只作表面文章,应付检查,教师提升不快。如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首先就要建立机制,打开教师教室的门,让教师间公开授课成为常态。面对现在很多老师畏惧开放课堂,佐藤学教授又支了招:第一个条件是校长的领导能力要求每个教师打开其教室的门;第二充实教研活动;鉴于此理解,我觉得可实行主题教研来补齐教学短板,可从教学薄弱处圈定主题,在常规听课中发现教师教学短板,征求问题单,针对薄弱环节确定专门主题,然后通过一系列教研提升教学能力,共上“连续课”,关注知识的连续性和方法的差异性,同课异构研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同主题的专科研讨课,提供多样化教学思路;最后通过形成一定的课堂模式,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品读《静悄悄的革命》,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咀嚼回味,学以致用,方显读书的意义,尽管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至少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能成为你自己,改变自己,就能影响他人;改变自己,最终你会发现,世界已然悄悄地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五: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受益匪浅。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这个反思的学习又该如何体现呢?在新课标中建议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能在回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和失,并总结经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书中佐藤学教授特别强调创造以学中心的课程,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都是创造课程。书中用广见小学以“水”为主题的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为例,说明了“课程”不是事先做好“计划”的而是作为学习经验的积累时候确定的,这一点我认为很了不起。大淀小学的教师大西先生实施的综合学习活动也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他以“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在社区边走边观察,然后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积极地投入到“羊栖菜”的学习中去,整个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愉快,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

  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而这样的综合课程的学习,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学生从现实主义出发进行学习,真正的进行的自主、主体性地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兴趣的指向。但是,在学科学习中,我们的学校还在应试教育文化的支配,是以高效率地学好规定的教科书内容,考出好成绩为目标的。学生没有与对象和经验的联系,脑神经的活动来代替所有的学习过程。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贫乏,没有交流结果,就有答案了。没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他们怎么能真正的理会知识和技能?不仅教室里是这样,就是学校也是如此。学校里不仅仅是学生们在相互学习、提高,教育专家、家长和社会人士也是需要参与学校的发展上来的,有活动的、合作的开展设计学习、创造课程的工作、这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事业啊!所以,开放教室,共同相互学习、相互探究、相互创造、相互表现的共同体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我想这样的学校通向未来的,不是成功才怪呢!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在平日里那些顺利成章的教育教学策略原来是很不科学的,这些视而不见的问题现在却成了需要改进的问题,不反思、不研究是肯定不行的。我想这场“革命”,目前来讲还是需要的!这次阅读也是对我的一次心灵和行动又一次革命。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感觉它也许不是一本能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疑问的书,但应该是一本能引起不满足于操作化教学的教师们心中共鸣的书。书中用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

  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六:

  初次看到《静悄悄的革命》时,只读书名,自以为是与谍报相关的。随意翻开一读,便放不下手。而读过之后,心中已觉深深遗憾。如果几年前就曾遇到它,相信今天自己前行的脚步一定会更从容一些。

  佐藤学先生根植于教学的文字质朴、凝练。读它时,有一种让这些触动心灵的文字烂熟于心的冲动。书中文字讲述的那场革命令是如此的令你熟悉,那些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今天,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如此爱不释手的原因,这场“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真是令人由衷地迷恋。“我观察的出发点是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的。在想观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如佐藤学先生所说,他把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一员,把自己融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没有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才是扎扎实实地做教育研究。这样的研究对今天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意义。感谢翻译这本书的李季湄教授,让我们能置身于异国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能真切地感受来自“别人”的压力,这应该能为我们更好的投身到“自己的革命中去”储备能量。

  不同的国度共同的实际问题。读《静悄悄的革命》,我知道我们今天的课堂上的困惑,异国他乡也曾有过,只不过是在十几年前,或者还要早。对日本的课程改革,我知之甚少。因为在《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对日本许多学校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证,让我满怀着探秘的心情又读了水原克敏著的《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也谈不上读,厚厚的一本书只能说是粗略地翻了翻。先读读这句话吧——“至1990年代之后,对于未来的预测变得十分困难了。在此之前,我国一直实行‘追赶型现代化’的路线。视美国为模范,以赶超的方法不断地致力于课程的重建。而今天,已发展到‘日本的教育被当作榜样’的时代了”(《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不知你读后的心情。“压力、敬畏”是敬业的日本同行留给我的印象,无论“日本”在我的心中曾是一个什么概念。谁也不能否认,我们已远远的让人甩落在了后边。教育是来不了半点浮躁的,没有了扎扎实实,急功近利是做不了教育的。

  让我们跟着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谈到的一些今天同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一起反思吧。“关于‘主体性神话’”在书中佐藤学生是这样说的“教学是有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中。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以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这和我们的现状是何等的相似。这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不正在我们的教学中“上演”吗?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了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那些评优课、公开课上。我们是否也在思考“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先生的话让我深感惭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管他们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结果,惧怕课上的冷场,都曾是自己课堂上的真实写照。那些鼓励积极发言者的小星星、小卡片不也在许多不同的课堂上飞舞吗?只有学生发言热烈的课堂才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差不多已经成了我们错误的共识。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先生以自己深入课堂的实践向我们讲述他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每一位身处课堂改革中的教师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在来自实践的呼吸中憧憬。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化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还记得初读这段话时难以抑制的内心的激动。“润泽的教室”是多少教师的憧憬,这样的教室是不会滋生暴躁、浮躁之气的,置身这样的教室中学生也会自然的拥有一份安全感。“润泽的教室”应该是一种境界吧,达到这样的境界单单拥有激情与教学的技术是不够的,佐藤学先生在“以‘对应’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和紧接其后的三节中用他的智慧借助一些真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多我们的今天的教学都是有指导意义的。不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还是有关“服装裁剪式教学”以及“交响乐团式的教学”都会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对“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的介绍,那种和学生息息相通,能够和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师是多少家长和孩子所渴望的?这让我想到了身边的几位同事和远方的几位朋友,生活在他们教室里的孩子是何其的幸福。“我认为,要让学校改变,至少需要三年……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好处……”三年虽然说并不漫长,但今天的社会、家长向教育要立竿见影的实效,谁会有耐心给我们改变的时间?那种生活在夹缝中的滋味相信有太多的人品尝过,不说也罢。

  “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相信佐藤学先生的阐述会让那些以“课堂是自己的私人空间”为借口拒绝别人走近他教室的人脸红。要想让那些虚掩着的教室的门“真正”的打开,形成一种“合作性同事关系”需要的是时间,也不单单是时间。

  《静悄悄的革命》对身处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意义是深远的,虽然两国的国情、教育传统不同,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对我们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佐藤学先生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批判会时时提醒我们引以为戒。最后我想说,如果你的案旁还没有这本书,就想办法找到它吧,它会使你获益匪浅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七:

  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互动观等;同时,作者也对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对课程的认识中所显现出来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并且,也为现代学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深刻的建议。我下面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学先生向现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而这些质疑对我们反思正在进行的新的课程改革也可以说是很有帮助的。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而在这四个要素中,我们以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学生都要服从教师的安排,这是我们现在所摈弃的观点,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这是好的改变,可是现在好像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学生身上,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己解决”、“自己决定”等,这是与我们所推行的课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挥出他们的主体性了吗,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要让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千方百计的促进交往,并且从“學”这一繁体字的结构,说明了学习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就是和文化遗产的交往,就是教师或家长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一字体体现了对以孩子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所以在我们的教室里,正是要构筑这样的一种关系,即学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能触发和支持这种关系的人就是教师。为了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积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室的引导下,班里的孩子互相学习,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成为佐藤学先生所提倡的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八:

  在学校领导的推荐下,周末我在网上阅读了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虽然只是粗略的浅读,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点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注重倾听,打造实效课堂。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后,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观察我们的许多课堂,很多时候教师看似倾听,其实是听而不闻,或者是用点头、微笑与发出声响来表示自己在听,但却是无心应对。佐藤学先生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课堂对话,好比师生在进行棒球的投球练习。如果学生投偏了、差了的球老师依然能准确、漂亮地接住,那么学生就会力求下一次投得更好。左教授还说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因此,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投球”纷纷落地的确是不为过的。……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甚至还会讨厌他们自己。结果,仅仅只有那些擅长事先了解教师捧球手套状况的学生,才会瞄准教师准备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过去。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将自己的课成功与否的衡量定位于“顺利与不顺利”,即一切按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的课、学生发言“正中教师下怀”的课、铃声响时正好完成教学计划的课。因此在上课时,我们总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来听学生的意见,意见好的我们给予表扬;但是与我们思路岔开的“异向交往”由于是我们难以了解的发言,所以特别容易被忽视。这真是一语言中,深有体会。记得06年刚调入六中,一次上新调入教师汇报课时,再讲转战陕北时,让学生根据课本图片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有的说转战陕北的时间、有的说原因、军队、领导人有的说结果、战术。这时有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学生站起来说“为什么毛泽东骑马,而其他人走着呢?”话语一落,整个班级哄堂大笑,听课的老师也是如此,我呢,也是很恼火,这不是故意让我下不来台吗。但在当时,我只是微笑着让其坐下,却不知如何引领。现在想来,其实当时学生就是那样想的,只不过是没在我的设计思路之内,学生投得这个偏球我没能好好的接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该生就不在积极回答问题了。其实这种与我们岔开思路的“异响交往”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就像我们组在谈到听课的感受时说,听了这么多课,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那节汇报课“为什么毛泽东骑马?”是啊,平时讲课我们教师在提问时,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在寻找一个个学生说出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当学生说出的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心里可是有些着急与恼怒的,教学任务那么重,你怎么还说出些不着边际的话啊,你听讲没啊。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先会考虑,老师想要我们说什么?然后投其所好,把球投稳,这样也就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那就是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同学,他的考试成绩往往不如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同学的成绩。按道理来说,如果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说明学生能专心听讲而且对问题有了见解,他的成绩应该是优秀的,左教授对于“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让我茅塞顿开。他让我知道了“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究竟怎样才能打造以听为中心的课堂,让教学有实效呢?左老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的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其次,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反应,应能慎重的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在此基础上,我想还可以通过有趣的人物故事等途径,努力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实效。

  二、互惠合作的研讨是教师提高之法宝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时,他也指出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会想到先生在书中提到学校改革的第一步是“相互开放教室”,教师之间形成“合作式同事”的关系。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同课异构、名校联研、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行团队创优的量化考核,让每一个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一轮上课前我们初二历史组的三位老师都要集体备课,拿出最佳方案去教学生。这些充分体现了我们学校一直在很好地贯彻左教授的“开放的课堂”“合作性同事”理论。通过开放课堂,让教师的教学研讨变得有意思,有深度,有动力,让教学研讨变成每位教师所积极地期待的,而不是拒绝和倦怠。让教师在互惠合作的研讨中不断提高。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和借鉴的方法吗?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作为教师,我们要耐心、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一堂倾听的课堂,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润泽的教室,让我们在静悄悄的课改大环境中共同促进新课改的成功与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九:

  非常之敬仰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阅读《静悄悄的革命》,给我带来最大的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是守望者。

  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二、教师是倾听者。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我们就认为是好课堂。因此我们常常埋怨孩子们不配合老师,不回答问题。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相比起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那些善于倾听的学生但不多言的学生更优秀。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师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

  三、教师是导演者。

  《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书中还有很多精辟的语言,但我想,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作为一名教师,《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课堂做起,从多读书坐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十:

  暑假我认真拜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一言一语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

  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于教师与学校之中,与教师交流、探讨,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

  在细细地品读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认真扎实的研究态度,敬佩他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敬佩他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

  这本书没有大哲理,没有大理论,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所谓“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

  一、教给方法、鼓励倾听。

  佐藤学先生说:课堂上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这样的精辟之言让我耳目一新,值得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呢?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

  殊不知,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其实我们老师更是如此,应该学会倾听,更要善于倾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虽然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完整,但是他们所说的代表了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少一些激昂陈词,多一些热情鼓励,少一些明确表态,多一些真诚倾听。

  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

  二、互惠合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

  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心情久久难已平静,它也许不是一本能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疑问的书,但应该是一本能引起不满足于操作化教学的教师们心中共鸣的书。

  书中用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

  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