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一: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希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现在看完整本书,却起了希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来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应该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现在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积极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通过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责任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面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择自由、选择尊重事实、选择重新学习爱的能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考虑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这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助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希望成熟、希望进步和提高的童鞋们~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二:
人的信仰都来自于其文化环境,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来自于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和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加对世界的认识,我们要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自己的地图。信仰和世界观理应从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有了自己的信仰才会有成熟的心灵。
心灵的力量不断地聚集还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孤独感。心智的成熟度接近顶峰的人,他们不可能推卸责任和过错,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办?他们没有跟自己处境和感受相同的人,以便容许自己释放压力发泄痛苦。那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冷清,是孤独前行的寂寞,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所有走在最前面的人,所有走的最远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孤独,心智的成熟必定和孤独相伴。
爱是那么自律的原动力。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没有努力和进步的字眼,只想不费吹灰之力就到得到别人的爱和照顾。
导致依赖性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
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要容许他拥有独立的思维和意识,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的爱不单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督促。容许他们自重自爱学会自我照顾。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不为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的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
爱是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悉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可多数人不懂得如何倾听?大部分时间是在听别人说话。我们应该倾听每一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倾听者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三是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衰退的过程,选择的生活和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做永远的伴侣,想象他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无法永远体会生命的宏大。
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但很多人都无法忍受自律带来的压力。
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爱只能基于少数特定的对象,超出能力的限制,到头来事与愿违,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妻子的意义和价值,是尽可能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尽可能使他的心智获得成熟,这不仅对我有好处,也是为了他本人。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交换原则,你放弃多少,你就会有得到多少,你放弃的痛苦有多大,你得到的收获就会有多大,问题就是一般人放弃不了的。所谓的成功者就是放弃了一般人放弃不了的东西,所以他得到了一般人,得不到的东。
首先我们要对人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人生是充满了苦难。人生充满了问题,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的成长,心智也会不断的成熟。
问题是我们,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也就不会对人生苦难耿耿于怀了。其实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某些方面自律你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你才能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问题。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那有4个原则第一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就是有责任感,保持平衡。
自律的来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第二,父母的爱。很多孩子未必有这样的运气?他们从小就遭受父母的遗弃忽略欧洲打或者威胁,还有溺爱。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我们应该用开放,和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新问题,
放弃某种心爱的事物至少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必然会带来痛苦,但这也是心智成熟所必须的,
你获得的永远要比放弃的多,放弃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死亡的痛苦和诞生的痛苦是同一回事,生死好比1枚硬币的两面。
我们是否有可能完全避免心灵的痛苦呢?答案就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说他是肯定的是,因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同时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这样大部分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此时痛苦就不成为痛苦。所以大部分心智成熟的人,感到的是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
从否定的来说,心智成熟的人,他需要更强的自律,而这种自律,拥有强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的拥有是要经历更多的痛苦。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作出决策的能力。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三:
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可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1、”轻视异性”
能够“轻视”异性,不把异性当回事,这是成熟的标志,所以把它放在第一条,因为它是人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能够不把异性当回事,这对于人们、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困难的,唯其难,所以它才成为一种成熟的象征。
这里说“轻视异性”,不是指性别歧视,它既指男人不要把女人当回事,也指女人不要把男人当回事。肤浅的人可能会有肤浅的疑问:不把异性当回事,这,这能行吗,这不是太无情了吗?其实,这里说“轻视异性”,主要是指能够用一种平和、健康、冷静的心态理解和交往异性(读后感www.name2012.com)。轻视,不是拒绝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情,而是拒绝见到异性就心惊肉跳骨头软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
少男少女天真单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神秘感,而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一天你会明白男人不过如此,女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可以对异性怀有好感,而不必好奇神秘。这神秘感好奇感将导致人们情绪的起起伏伏,为之欢欣鼓舞,为之痛不欲生,为之幸福,为之痛苦。也许恋爱中的人们不能保持应有的清醒,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也能常常见到人们在异性面前的种种失态。不把异性当回事,不是让你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少一些失望,少一些伤害,以及能够表现得自然和从容。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否定自己
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动,是出于对真理和对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妄自菲薄和自轻自贱。否定自己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触景生情”。只要你时时地反省和面对自己,你就会时时地否定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否定自己同样困难,人最容易自以为是和固执已见。
在真理面前,没有谁有资格自负。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最需要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最坚持的东西。可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把傲慢当作成熟,把固执当作个性,最后只能是“追悔莫及”。其实人们的认识本就浅薄,再加上一切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你们如何能够不改变?事物在变化,时局在变化,真理也在变化,这就要你们不断在改变自己原来的认识,否定自己曾坚持的东西。
3、学会宽容
宽容不仅象征成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幼稚的心从来不会宽容,他们偏激、暴怒、盲目行动、“疾恶如仇”,而且自己却屡犯不可“宽容”的错误,他们追求完美,却并不明白自身所存在的缺憾。另外,暴君和强权也从不宽容,他们心胸狭隘、噬血如命、杀人无数,最后,愚蠢只能导致他们的覆灭。
盲目追求抽象的正义,使“敌人”的观念在人们心里得到强化。实际上,没有谁是天生的敌人。记得哪位作家说过,一片落叶不经过全树的允许,是掉落不下来的。同样,一个人所以沦为了罪犯,并不仅仅是个人之过,整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况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所以敌人、罪犯都不过是权势强加的人为的定性,而并不是根据正义的标准。
宽容不是容忍,因为容忍仍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这种并不明智的情绪其实是暗暗跟自己过不去。生活的阅历、生命的体悟,构成了宽容的前提与基础。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这体现了对人性缺陷的包容和理解,因此,宽容不但是一种成熟,也是智慧。其实,这“不宽容”也是值得宽容的,因为他们的幼稚。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4、重视简单
从思考能力的角度讲,成熟的标志就是对“简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简单看作简单,或者说,不再轻视简单。真理就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真理就是在平常的朴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从简单处寻找和发现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
无知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什么都不瞧在眼里。无知的人以及少年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懂、我知道、这太简单了,如此等等。在一个有思想和有探求精神的人那里,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尽管他们能够举重若轻。一个苹果的落地,科学家能够思考到天体运行的规律,一粒简单的沙子,哲学家可以通过它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理论学术的建立,是在简单、原始概念之上的;思想的产生和深入,也是来源于人们对朴素世界、简单问题的深入思考。恩格斯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好,他说哲学的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哲学(深刻的思维)就是来自对于简单事物和朴素世界的思考。如果真正懂得了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复杂。
因此,你若想寻找真理,就不要轻视那些你所轻视的简单的事物,就要善于从寻常的生活、习见的事件中领会和获得并不寻常的道理。
我知道很多人看了之后,却不知从何下手,因为大家还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那么,我还建议大家看一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这是一本经典之作,必读之书。
它的中文版序: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我们的一生只是追求心智成熟的一个过程)。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逃避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你是老板,你一定会知道你的手下有几人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你是父母,一定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躲躲闪闪;你是公务员,你一定会知道,面临问题时,你是在积极主动解决,还是在消极回避……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熟的人、一个因拒绝成熟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吧!只要你有勇气翻开这本书,你就一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只要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四:
那天世界读书日,犹豫不决该买什么书,机缘巧合微博好友花花提到了这本书,于是好奇地咨询,很快得到细致回复,不仅完全符合我的现状,也是我一直期待出现的一种渠道,来解决存于我心的困惑,就像书中阐述的恩典,或许这种种过程就是最好的恩典,引领我前行。
本书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就像去年读书日买给自己的书副标题为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同样惊喜的让我获益匪浅。关于心智的主题,向来引起我的在意,因为长期以来都属于慢半拍的节奏,心智显然不够成熟,要打破局面,必须寻求一种途径,生活中的高人明显没有到来,或者我还没意识到,而这本书很好地充当一个灯塔。就像书中所说,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作者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的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对于前一个阶段的我,简直无地自容,完完全全逃避自己的责任,但是已经成为过去,好好把握这个崭新的阶段。
书中分为四大主题: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一翻开书籍正中要害,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不自律导致的。我的问题总结起来是急功近利,没有责任心,拖延成疾,不在乎事实,平衡性崩盘。而文中恰如其分讲述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我还能说什么呢?唯有服从指导,让心灵接受洗礼。第二个主题是爱,对于精神贯注与各种风险的提及对我帮助很大。要想自尊自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爱好至关重要,而我自认为在早睡早起,坚持读书与跑步,严格遵循平衡饮食习惯等方面还可以。付出了爱,就不怕产生冲突,会独立,也不怕失落,用无与伦比的爱,走过人生每一个阶段。第三个主题是成长与信仰,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爱和人生经验一并增长,我们逐渐形成坚定的信仰和世界观。不要少看意识层面的见解,在儿时植入我们身心的某些信仰,或许正是问题的根源而不自知,只有解开谜团,才能拨云见日,重现光明。最后一点是恩典,再次产生强烈共鸣。存在我们内心的潜意识,需要挖掘,创造进化的奇迹,哪怕是邪恶,那也是必然的过程,历经了苦楚,更能珍惜甘甜的宝贵。相信雨后彩虹的精彩!
最后,踩着上天给予我们的恩典,大踏步的迈出你的脚,哪怕现在真的一无所有,你要坚定信念,在漫长的人生探索中,必定二有所无!忠心感谢带给我成长的每一个人。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五:
21世纪,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变快,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心理问题增多。可能是学习压力,也可能是工作压力,总之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压力,有的人内心强大就会自己解决而不至于做出极端的事,有的人并不能,就选择各种逃避的方式,例如自杀。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这本书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虽然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但是我们的却是需要这些帮助我们是自己成熟起来。
因此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六: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七:
忽然很想像小学生一样把自己以后所有的看过的书都总结一下!将来某一天想起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人生忽然要有所转变的时候找到了这本书,或许是很重大的转变亦或是和过往一样的路过。
不过怎么说它给了我这颗惴惴不安的心一点点的自信。
人生总是遇到困难,有多少人会正视我们实际上是在不断的困难中成长的呢?拒绝困难,拒绝成熟,逃避问题。所以永远只是一个样子!中国人总是这个样子,或许说我们总是这个样子,不断的逃避自己所害怕的。实际上是不敢让自己有所成长。
我承认我也是逃避了的,赤裸裸的逃避!专科升本科的那会就是很好的证明。我不是很喜欢工作,只是想在大学的校园里再多一些的惬意!但是我也没有放多少的心在上面,所以我狠狠的失败了!但是今天我才明白我是不想当白痴的人,不想让自己在30岁回味的时候脑袋中什么也没有!所以今天我想考研究生,不是为别的,就像风雨哈佛路的主角说的我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想当个白痴!
好了说到这本书,心里学上很简单的书!实际上心里上的很多东西或许我们是知道的,只是自己总是在怀疑!它告诉我们要学会肯定!还是那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必须要正视我们的失败!就像所有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时候不能有所逃避!有问题是好的,关键是如何的解决问题!这是这本书的前半部分!
关于后半部分,和我本人的想法比较的切合!我觉得孩子的性格成因和家庭父母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任何一个亲戚不可以替代的。家庭是否和睦从孩子身上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是父母的模仿者,而父母是孩子的被模仿对象。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想了解,因为知道被模仿的同时给被模仿者一种无形中的压力告诉我们,自律是多么重要一个习惯!
还有涉及到的人最难理解却不得不懂得的东西-爱!有多少人能告诉我我是真正懂得了爱的。爱这个东西得到的同时我们必要要学会给予,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系,微妙的平衡极其的难以掌握!在这里我还要说一下关于家庭父母之间给孩子的爱,孩子感受到的爱,整整支配着它将来的情商!我们如何学会去管理我们周围的爱,在小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潜移默化的了。所以作为父母的责任我们要学会自律要学会去爱自己的孩子!
通书看了一遍后,才知觉自己没有看的很仔细!如果有机会绝对要回头再看一遍!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八: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
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缘分的牵引,爱恋的错觉及无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许痛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必须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孩童的说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刻意追求成熟而摈弃幼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内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无依,另一方面却又跃跃欲试。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极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助。我们必须接纳这种流浪、迷失和无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生长,甚至必须后退,因为‘小孩’本来就意味着没有长大。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
我们不应该把人体视为机器,把思想视为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结合,把人类世界视为人类智力与科技创造的奇迹,事实上,人的身体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我们应该体会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内心中的意象与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聆听身体与心灵的节奏、音调、和声与不和谐的音符,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这种聆听,我们应该将身体从‘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与心灵融为一体。”看到这种观点,其实让我感觉很焦虑,现在的医生都已经演变成直接把患者的症状输入电脑,从数据库中搜寻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终得出可能的结论。如果让病人花钱买药更加有赚头,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励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获得更自然的康复,这种状态与“关怀心灵”差得太远了
“
探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但科学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他们也希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因此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和其它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科学本身也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分清科学的领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应时代需求做出的一个无意识反应则是,将政府、科学和宗教的势力范围按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划分,正是这个划分,在确定科学和宗教的本质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问题是,这项不成为的社会契约在今天已经毫无意义了,相反它成为了一种可怕的分裂工具,将我们的社会拆得七零八落。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非常杰出的能力,他们能够把相互关联的事物分割在各个密闭的空间里,使它们彼此无法接近,结果导致巨大的麻烦。而联合,就是要求我们勇敢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压力。所以,当我们综合考虑问题,并愿意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时,我们就应该经常问自己:我忽视了什么?或早或晚,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最后这句话,我到一直都很赞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九:
《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第一句便是“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坦白说,这种类似的观点我早就接触过了,所以感触并不深。但这却是我第一次记录成文字,因为我喜欢这简单的六个字,我认为简单才是硬道理。我经常会烦恼:很想做事却觉得事情太多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做,想学习时突然会有朋友来“拜访”会有班级工作要处理,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看到自己的劣势甚至放大自己的劣势,做事总是不能持之以恒。
其实,这就是生活。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生活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既然不可能,那么我为什么不接受它呢?改变现状的前提应该是接受现状。很多人都说想要改变现状,问题是如果我们首先不从心里接受现状,那改变如何谈起呢?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十: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书,很多时候它让我不舒服,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会让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欢这句话。
平心而论,我是个害怕麻烦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响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会选择视而不见,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决的时候。至于,别人口中所说的热心的帮助别人如何如何,基本与我无缘。我得承认很多时候,我是个冷漠的人。为了躲避很多无谓的麻烦,我会尽量避免跟别人有更进一步的接触。就我工作的环境而言,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你不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有时候话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难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许,我该尝试着去改变一下,多和别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别人善意的邀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帮助别人,甚至,偶尔去请求一下别人的帮助。
当我选择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的时候,大脑就会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压力,潜意识里SWOT分析法就会运作,自动选择一条针对当前环境下的最佳答案。当动力战胜惰性行动起来的时候心里更加有底。久之,自信就会回来,而当精、气、神都有的时候,人离好运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