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一:
最近能静下心读的书就是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了。其实看他的书已经有很多年,从刚开始的《三重门》,尖锐讽刺,锋芒毕露,在我那个年纪看来,写得还是很大快人心的,因为批判了应试教育。到后来《通稿2003》,《毒》,《草》到《可爱的洪水猛兽》,《青春》,到今天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其实他的文笔在不断的进步和成熟,眼光也越来越开阔,近年来关注到了社会的很多问题,也在不断的反思自己写过说过的那些话。《南方周末》采访韩寒的时候,有一句话写得很好: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少年终于走向青年。那个恃才傲物,无礼冒犯的韩寒,和那个一路漂泊,勇敢向前的韩寒终于握手言和。
以上只是对韩寒的一些看法,虽然喜欢他,但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韩迷。去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的题目是《韩寒》,其实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韩寒到底代表了什么,还有一个也不断被提及的郭敬明又代表了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两人一直被推在风口浪尖,被无数少男少女追捧,无论有怎样的丑闻还是炒作,大家分来分去,还是两派,好像我们的青春里,只能是非郭即韩一样。看韩寒的书,我总是会在想一个问题,到底青春是什么,到底这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做些什么,但答案总是很难讲清楚。在中国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好像是很难去追逐什么远大的梦想,或者是过分关心政治,就好像《我所理解的生活》里,反复的提及到体制,民生问题,但杂文写得再好也经不起悲剧的一再重复。多少人在这段年少里,可能踌躇满志,想要为国家、社会做些什么,甚至挥斥方遒,但又在现实面前感到无力,想要收起一腔热诚,过点安逸小资的生活,内心又总是不安和迷茫,好像无论是韩寒还是郭敬明,我们都做不了,也学得不对。
人生最邪恶的事就是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所以还是认认真真做好自己就够了。记得一篇文章中曾经写过:我们都渴望在年少时吐出惊艳世界的箴言,却从来都没看破过迷眼乱花。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写的文字,都有青涩的梦想,但大概从来就见不得光。但是那又怎样,如张国荣的歌里唱到,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并不敢说是要让每个人勇敢的去追梦,但最起码,在这段仅有的青春里,我们要试着去多做一些无悔的事,对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多一点坚持,对那些看起来遥远冒险的事,多一点尝试。等到将来,我可以告诉自己,我当初坚持一些事情,绝对不是因为我当时幼稚不懂事。因为青春就是这样,它是酸,少年强说愁,但它也无限强大,有无数希望,有以后再也看不到的青草繁花。就像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春萍,我做到了》一样,当终于拿到年度拉力赛总冠军的韩寒对着当初打死也不相信他会成功的春萍说“我做到了”的时候,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这句“我做到了”,我明白并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我们的青春,青春无悔而骄傲。
真的很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青春里不留遗憾的奔跑,永远保持一颗炽热的心,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二: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2013年1月韩寒上市的最新著作,在此新作中当然少不了韩寒一如往常的针砭时弊的风格了,例如书中的《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什邡的释放》、《我和官员的故事》等文章都很明显的体现了韩寒的文风。在这本被韩寒本人称为“第一次深入剖析自己”的书中收录了著名的韩三篇——讨论革命、民主、自由的文章。与此同时,此书中也谈及到了韩寒的感情、家庭、教育,也分享了一些他的个人经历和收录了一些他的专访语录。
《我所理解的生活》一书中省略号随处可见,韩寒在《我的2011》中给出了关于省略号的答案——“至于写作,在新年里,我希望我能写的只让我自己更喜闻乐见,不再讨好除了我女儿以外的任何人,想写就写,不想写的就一个省略号。”是啊,一个作家要能够写出自己的风格要的不就是一颗随心所欲地心吗?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迎合的笑脸到处都是,“喜新厌旧“的人们不就渴望能够看到这样真实的面目吗?不然,韩寒也不会有“他是现今中国唯一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的称号了。
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这样写道: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它一切东西……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我想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追求吧,在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随心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此书中《写给每一个自己》这篇文章,喜欢这句“红灯永远不能照亮你的前程,照亮你的前程的,是你的才能。”不管你身处何处,身从何职,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让自己足够优秀。然后,任这个世界腥风血雨,淡然处之。
《碎片》是由韩寒监制的“一个”的开篇语,看到“要知道我小时候光看着星空就能呆坐两个小时,而现在未必有看两秒的心境”不知道你是不是感同身受,但生活的确如此。在这样物欲横流的年代,谁有时间仰望星空波然不惊地去思考呢?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吧。是的,这个世界在翻天覆地地改变,惊动了心底的静湖泛起涟漪。为了生活,或者是更直截了当的说是为了生存吧,我们开始陪这个世界胡闹,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哪怕“我们知道的、得到的总是越来越多。”
读一本书,其实也是在读一个人,读一颗心,一个用文字表达的人总会情不自禁的将自己表达出来。这是韩寒所理解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三:
韩寒近日低调地推出了他的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地收录了韩寒引起广泛讨论的三篇文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简称“韩三篇”。
去豆瓣,读书首页推荐意外的没有出现这本书的影子,搜索中却能轻而易举的搜出本书的页面。看了看目录,毫无意外是去年一年中看过的博客杂文合集。书店宣传海报上印着那张无数80后熟悉的、看来毫不激进甚至有些谦逊的笑靥,韩寒照片底下赫然写着“这是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删减幅度最小的一本。引发广泛讨论的'韩三篇'一字未删!”
2012年,对于韩寒来说应该是除了他辍学成为少年畅销作家那年之后最惹人争议的一年吧。,“方韩大战”造成了韩寒情绪低谷相当长一段时间。“他知道父亲的话是对的(不应去回应)。但是还是忍不住反击。……其实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做不到豁达的不在乎。”
我们习惯了看到韩寒抡起他引以为傲的、也让我们深深喜爱的如刺刀快狠准的文笔去针砭时弊、调侃批判官场作风和腐朽制度。却难以忍受他浪费自己的才华和时间去和污蔑他的人打笔仗、口水战。这纠缠着、放不下的姿态有些难看。总感觉这个人不是当年那个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不管不顾执意辍学从文/赛车、快意恩仇的少年了。他开始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在乎的东西越多,其实越是走向了“不自由”。窦文涛在评论这个事件(方韩大战)时说,他至今没有见过一个人,能够从默默无闻到变得万众瞩目的时候心态不发生变化,这件事说明了韩寒终究也只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不完美,我们不应神化了这个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韩寒在《独唱团》停刊后,先后发布电子杂志《一个》的App版和安卓版,并将自己的《青春》推向了海外,由美国主流出版公司西蒙舒斯特出版。在新书里,他总结说,“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并向记者表示不会通过文字取悦人,因为“我取悦不过来,我只想对他们说‘你们有眼光”。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四:
其实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韩寒的书一上市就涌去书店买下来,相反,在很久之前我已经去他的博客把这本书的内容看完。心里并没有感觉像大海般波澜壮阔的,细细读完之后觉得很温暖。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本杂文书,全部取材于他的博客。他在序中写道:“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多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每一个人的初衷。但有人会说这太理想主义了,这不存在。我反倒理解这是一个人内心的阔达程度而导致的理解范围。心有多大,所理解的生活就有多不同。当你把心打开,根本不难理解这一句话。书中收集了大部分的博文,其中还包括了引人热议的“韩三篇”,即《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他花了很多的篇幅来表达他对国民素质的悲观,诸如“最关键是就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以及“现今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可能有革命的国家,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急需要改革的国家。如果你硬要问我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革命的好时机,我只能说,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而这样的国家,也不需要革命了,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到了那个份上,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很贴切的比喻,很直观地道出中国的现状和需求。
看完了这一本书所涵盖的内容,我更喜爱韩寒的文字了,不管他有无代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下的这些文字影响了我三年,从第一本《三重门》开始。书中有一篇杂文《就是要做一个“臭公知”》很确切的反映了韩寒为何要坚持去揭发去讽刺还不完满的中国式的社会。其实现今社会很需要一个鲁迅,尽管韩寒无法媲美鲁迅的成就,但他在社会上的的确确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就算他写出来的文字被批判甚至他这个人被批斗都好,他的文字确确实实被人们所看到,他这个人所造成的社会波动,足以让人们反思,自律,我是认为这是人文社会进步的体现,最终也会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仅此共勉。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五:
寒假无聊,上次去书店看到韩寒这本《我所理解的生活》。高中一直太规矩,没有想去读韩寒的作品,只是知道他写过《三重门》、《他的国》,还退了学等。到大学发现他的博客很多人关注、阅读,点击量惊人,很奇怪,想看看韩寒到底厉害在哪里,遂买了这本书。
韩寒的生活,赛车、写作、家庭。赛车、写作都是他喜欢的行业,他说,赚的再少十倍我也愿意,真好。在书中,他好像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女儿,贤惠的妻子,令人羡慕。“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最让我关心的还是他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讽刺。特权、腐败、造谣,糟糕的政府,愚蠢的群众,不过这些。一个下午读下来,感觉没啥收获。但是仔细想想,问问自己,又觉得自己就这样也写不出来。
韩寒,好在哪里?我想以前可能好在他的特立独行,好在他的批判,好在他的观点。不过现在呢,观点,已经过时了。或者说,读者已经审美疲劳了。这些年,一直这些问题,韩寒苦口婆心的说着,我们听着听着,内心烦躁,怎么总是前篇一律啊。这不怪韩寒,怪这世道,怪这过度求稳的世道,怪这想改革却又畏首畏尾的世道。不过,我们要等,要耐心的等。
那韩寒除了观点之后,还有什么可取的嘛?为什么别人同样写就没他写的成功呢?针砭时弊,韩寒总是批判发在他身边的事,比如某某市长请他吃饭,某某领导请他写书,家乡的变化,微博网络上的喧闹等等,都是具体生动的例子。文字下的真实,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真实的问题,真实的社会。很多人写,或者写不真实的,或者描述不出真实……
我想,韩寒于我,就以上两点。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六:
我所理解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韩寒
《我所理解的生活》作为一本杂文能够在上市三天,即登上当当、京东、卓越三大网店新书热卖榜,日销量超过诺奖得主莫言的作品,实属不易,肯定有不少值得人思考,引人共鸣的地方,下面来说说我的见解。
有很多人不喜欢韩寒,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不顾一切的追寻着他的脚步,所谓“不受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韩寒是我喜爱的作者之一,也是文学界少有的敢于针砭时弊的奇才。他时常在书里写一些热点事件并掺杂着一些自己的看法,例如此书中提到的“什邡事件”。他还把自己去台湾后的感慨,对90后的新看法,还有回答不同地方媒体记者的问题融入书中。总之,它是一本杂文,因此我无法过多的总结它的中心思想,我只能跟随这韩寒的脚步,去阐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觉得留有遗憾是一种缺憾美,相比之下,干砸了倒是一种美。我就最讨厌听见有人这么说,要是我去干这事,一定比某某某干得好。滚。你在台面上看见我成功一次,我在台面下就干砸十次,那又如何,我又没死,不停地干就行了,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那一次。哪天若要死了,遗憾这事没干,那事没干,还不如自吹这事干成了,自嘲那事干砸了。”
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理论,韩寒又一次深深戳中了我的“笑点”。我好像也说过“要是我去干这事,一定比某某某干得好”,现在想来真是讨厌至极。有本事的人会去干,干不成就寻找下一个目标,接着用尽全力的干,干成了再来轻描淡写的告知身边的人,而不是天天幻想自己的某种根本不存在的“才能”。百家讲坛上有位教授曾经说过,但一个人已经过的很幸福的时候,他会在很多时候选择退让与放弃。因为他已经拥有足够了,没必要再去冒险。我很佩服韩寒,他在他已经在文学界拥有名利与财富的时候,转而去追寻儿时的赛车梦,这是一次华丽的冒险,他成功了。按照他所说的,他肯定还尝试过很多其他的事情,不怎么成功,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我想象着当韩寒老了,在病床上跟人调侃自己以前做过的糗事,炫耀自己曾获得的成功,是多么一幅有趣的画面,这令我羡慕不已。
韩寒在该书中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谈及感情、家庭、偶像。第一次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真实的韩寒,以及他对生活的具体理解。作为80后代表作家,韩寒诚恳地袒露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此书中,韩寒议政论政的文章毫无保留,一字未删,引起公众热烈讨论。
与其听我在这里吹嘘这本书有多好多好,不如看看原著吧,或许你会找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七:
早就在亚马逊的书刊排行榜上看到过这本书,但一直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没有读,最近决定看一下这本书……
第一次看韩寒的作品,这与韩寒与郭敬明的“战争”无关,我不是一个偶像崇拜者,而且,说实话,除了看过郭敬明导演的由他写的《小时代》电影外,我也没看过他的作品。那么,既然他们的作品早就出现在我生活的视听范围内,我为什么没有看过、或早些看过他们的作品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关注不多吧,出现的时间不对,而且,这也不是我要写的主要内容……
看了这本书,我好像看到了作者本人,如此的真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作为包装,完全是,生活。韩寒是位作家,同时是位赛车手,这是他的生活。为了作者的自由,他放弃了学业;为了玩赛车,他选择了奔波与不安定。是的,他完全按照了他的兴趣去过他的生活,试问,现在有多少人会想他那样“冲动”,我们暂且称他的行为是冲动,因为我想我没有勇气放弃安定纯粹地追求兴趣,太不成熟了。也许因此会失去那种青春的感觉吧。从韩寒的文字中,我看到了生活的柴米油盐,路途的坎坷与艰辛,生活不是童话故事,这是个事实,但很多人不愿承认,就奢望啊奢望啊……但韩寒的经历无情的打破了这种奢望——第一辆赛车的败绩并不会因第二辆更好的赛车的到来而出现完美的转弯,奇迹不会因为失败的过多或者祈祷而施舍给任何人。直面惨淡的人生,并时刻保持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坚守自己的原则。如果你担心你所做的一切没有见证者,那么,放心,生活看在眼里,感在心里,一切的果,皆有因,不要抱怨。
同时,我貌似明白了韩寒与郭敬明的“战因”。他们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念与原则。韩寒注重的是真实的生活,他所做的就是他喜欢的,毫不掩饰。他揭露罪恶,表达愿望,他只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现在的不足,并行动起来,为了更好的生活。而郭敬明追求的是生活,他是作家,又不仅仅是作家,他是人们追梦的领导者,他带领人们前往的是富丽堂皇的未来,也许其本质和韩寒是一样的,对现状的不满,因此要逃离,去往更美好的新世界;他是导演,又不仅仅是导演,他努力把这种富丽堂皇的幻想变为现实,哪怕只是两个小时;他是老板,他追求着他想要的生活。郭敬明的作品言辞是华丽的吧,那是他创造的世界,华丽的、奢侈的世界,他梦想的世界。而韩寒选择站在了土地上,直面生活。
两种人生、两种态度,各有所爱,无须强求,追求、亦是。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八:
从学校的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泛读后对于韩寒这位颇受争议的新锐,我才总算是对韩寒有了一个比较具体全面的了解。早些年的韩寒盛气凌人,目中无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我不喜欢,相信也有人和我一样,但这属于年少轻狂,可以理解。现在的韩寒,理智了、成熟了许多,可能“三十而立”后,多少有些棱角被磨灭了些,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成长,隐约可以看出作者随着时间的蜕变。但透过他的文字,我还是感觉他感性色彩浓于理性,毕竟他只是个文人,不是个学者。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这么“迷恋”他吧!
我喜欢作者对于青春的解读,青春就是一场远行,远离童真的旅行,去哪里不重要,体会旅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无论悲喜获得什么样的体会和认知尤为重要。或许原来认知的世界和社会背离自己的理想,唯一让自己活着觉得还有点意义的方式——“找寻自己热爱的一切。”我的理解,人生也是一种旅行,如果没有得到什么,那就一定要学到什么……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呢?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已经误入歧途,或者说是本来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我不曾想取悦他人,我不曾想逃离这个社会,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里,我不曾……但我只是一个小屌丝,逆袭指数为一。
世界不是只有黑白两色,即便在灰色地带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灰色,只是你如何看待而已。社会就是如此的不公平,只是在不公平的环境中,如何让自己活的更精彩尤为重要。真理道德,舆论与辩驳,懒得浪费口舌争个是非对错,因为你不值得为他们浪费精力。对于那些挫折和排挤,面带微笑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变强大,即便自己一无所有,也可以由零开始。
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治安还算不错。在我们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赖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就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我们渺小的生命,以一场睡眠圆满落幕。”
我常常想,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造物主造就了我们的序曲和终章,留下漫长而短暂的中间部分让我们谱写。如果说,一切在你战胜了数亿对手的一刻就已决定,为何又留下了那么多的不确定?
生命的意义何在不是现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有全新的感悟,也许经历了时间纷扰之后,我能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诠释。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九:
读书,对于我来说,算是遥远的事,因为不怎么读书,所以文笔也不好。这次借着学校里的读书活动,我读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说实话,也是选了一本比较薄的书吧,呵呵。
韩寒,在电视里一直听到和看到这个人的名字,知道他是个作家,是个很有个性的作家,还有个身份是赛车手,这让我觉得还蛮酷的。但是我从来没看过他写的书,这是第一次。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序”,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哇,这位先生真的是很有个性,心里想的是什么就写什么,字里行间又不失幽默,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表达了自己对一些所谓的形式的不认同,也直指我的内心,我顿时感受到了大家普遍对他文字的评价--“犀利”。
而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来,带你在长安街上调个头》,这篇文章论述的并不是国家,矛头指向了我们自己。我们总爱在路边的小酒馆里大声地对我们的国家评头论足,对我们的生活抱怨连天。虽然现实的残酷的确值得抱怨,但就如韩寒所说的那样:“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文章讲述了作者在20岁时,朋友带他在本不可调头的长安街上调了头的经历。其中一段说道:“没有人能控制自己不会凌驾在他人和法律之上,哪怕他再好再温厚。体制赋予特殊个体的特权是无法靠自我修行来美化和消解的。就算你知道,那些没有特权的人正在对你唾骂和鄙视,不存丝毫的敬意,你也无法停止享用这些。”韩寒的文章讨人喜爱之处便在于此,行文看似粗鲁,但总会细腻到戳入你的软坎。在长安街调个头得到的不只是快捷和便利,更重要的是享受那一瞬别人的瞩目,那一刻你的特权带给你的虚荣,即使你明知这只能换来憎恨。对于每个人来说,虚荣总是难免的。确实,如果我的权力够大的话,为什么不使用我的“特权”呢?这样的想法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这就是社会,这个就是生活,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品尝乐趣,接受虚荣。。。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段落都让我感触颇深,就是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听从心灵的选择。他很随心,对于自己与公众人物形象极为不符的心理活动也毫不掩饰地说了出来,或许多于他来说这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勇气,因为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但对于我来说,这是需要努力的,因为我总是想太多,总是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束缚,其实细想想,人生不过如此,起点和终点已定,不论你怎么努力结局也不过是个死,与其费尽心机追求那些浮云般的东西,倒不如听从内心,做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当然这个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也需要费些气力寻找,因为它总是被纷繁复杂的东西所掩盖,希望我也能找到“我所理解的生活”吧!
我所理解的生活后感十:
韩寒文章有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力量——愤世嫉俗,他调动起了众多的粉丝追随。
我们必须认清韩寒的本质,他首先是一个政客,意见领袖也是政客;其次是一个作家;再次是一个车手。他的利益获取也是通过政治积累人气开道,促进社会活动和书籍销售,车手是体力劳动岗位,平稳挣工资奖金。
因此,韩寒这种声嘶力竭的呼喊很可能是一种表演,这也许是伪装的,是在商业包装下迎合网民的假愤怒。我们不能说韩寒的思想是虚假的,但是他一定是屈从于他的“利益”诉求的。事实上韩寒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在作出咆哮抱怨社会不公时,也许正在偷偷数钱暗笑这帮傻粉呢。
《我理解的生活》整篇文章几乎没有什么故事内容,主要体现了几个意思:
一是暗示自己没有包装,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造型师。也许自己不在意(或者就要这个劲儿),但是韩寒背后的商业利益相关者(书商、厂商)能不在乎?这可是关系到一个品牌的商业价值。即使韩寒自己也不能否认,品牌做到一定程度就已经身不由己了。各种商业活动、访问、演讲、发行等活动必须有一个商业团队支持,这个团队必须对韩寒形象进行包装和修饰。仅从睡姿上去暗示自己的随性和自然,只能去欺骗痴迷且无知的粉丝。
二是表达自己很直率,没有隐藏。嘿嘿,这需要去问自己的良心,事实上韩寒到今日也仅有反对,反对这个,反对那个。也有几次试图去寻找几个“中国向何处去”的命题,但是一看网上风评不佳,迅速掉头,绝口不提什么“韩三篇”的相似内容,又恢复了熟练扮演的口中充满谩骂的愤怒青年角色。这也许就是韩寒最直率地迎合商业的本质,角色扮演多了,其实自己也相信了。
三是宣扬自己跟着感觉走,这倒是极具韩寒性格特点的。看看与方舟子意气风发的决战时分,能够看出韩寒的冲动性格特点;可是形势比人强,稍后几天,在看清形势后什么“做喜欢的事”和“与喜欢人一起”都输给了“利益”,愤怒青年在利益的牵动下,当然选择要做的就是缩头乌龟,这一定是商业团队策划的行动路线,韩寒最初的豪气干云哪里去了,完全输给了利益的取向。“韩寒方舟子”时间渐平息时,韩寒又展开一系列的危机公关,又拉帮结派,与深圳等地教授为伍,形成共同的战斗堡垒和同盟军,而共同的敌人居然不是天天漱口的“社会制度”,是向自己质疑的方舟子。所以这个团队就有点奇怪了,既有倡导言论自由、针砭时弊的意见领袖,又有科学精神为先的教授学者,这时就会发现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韩寒不是视“权贵、权威”如草芥,他们不是算个屁吗,怎么也有一天与“屁”为伍了,难道这就是与“与喜欢的人”同行?
其实,韩寒包装不是一个政治人、文学人、体育人必须拒绝的事情,包装不可耻,美国总统竞选还需要包装呢。但是,韩寒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指着自己挂满各种商业标签的外套说,这就是我的皮肤,这就是最真实的我,这个贞洁牌坊树得有点突兀!
表演总有一个结束,韩寒是该退场休息一会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