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荒凉的日子,那些繁华的流年,都在不知不觉中从指缝间溜走,长沙的冬天一直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惬意,但也总能带来意想不到惊喜。燃一支烛,翻翻散文随笔也算追了回童年,读小学的时候,北方的冬天天亮的比较晚,每个早上都是天不亮就坐在教室背课文了,想一想才发现我自打小就好学!今天就让name2012网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小学五年级童年的发现读后感)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童年的发现》这一课。作者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幼稚、天真、富于幻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从梦中飞行而进一步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自己童年的发现令现在已进入高年级时的自己不禁大笑起来。但正因为此,使作者体会到了:每个重大发现一开始总是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甚至要受到落后的传统势力的驱逐、反对与迫害,但新生事物那旺盛的生命力是不会被战胜的。
谈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了我儿时的重大发现。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可笑!
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趁着放暑假的时间,回到了姥姥家,一家人聚在了一起蚂蚁都被,真是其乐融融!
一天中午,用过午餐之后,我和两个弟弟一起爬到山上去玩,忽然看到许多蚂蚁,于是有了捉蚂蚁的念头,很快,许多蚂蚁就落在了我们的饮料瓶子里。
回到小院里,把蚂蚁统统倒了出来。一只只小我们戏弄、折腾死了,只剩下几只蚂蚁了,于是我们决定做解剖实验。
当我们用小刀把蚂蚁的触角割掉后,我们三个同时发现,没了触角的蚂蚁极像一只被缩小的蜘蛛。于是,我们断定:蜘蛛是由蚂蚁进化而成的。这个很幼稚的秘密一直藏在我的心中……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金色的时光。虽然有时很幼稚,但是却像一朵娇嫩的水仙永远释放着耀眼的光芒!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二:
每个周三下午几乎都是满满的,今天也不另外。下午本是作文课,由于复试课时间紧张,加上第一单元的作文上周已经讲解完。因此,今天下午我给孩子们教学了第八课《童年的发现》。
本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八课,作者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去年也教过一次,但那个时候感觉自己完全是对照教参上的教案来照本宣科的,一丝一毫没有自己去思考过。教学开始,我问了孩子们童年有没有过什么发现,孩子们一个个都摇头,意味着在她们的脑海里压根没有这类事情。诚然,我自己也是,童年也没有过发现,不说重大发现,小的发现也没有了。因此,问完这个问题后,顿时感觉教室里似乎陷入了僵局。于是,我笑着告诉孩子们,大家有没有看到在大寒冷的冬天里,狗狗伸出舌头呢?孩子们摇头,我接着又问,那夏天呢?此时,教室里开始沸腾起来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于是,我在想,是不是中国的教育在给与孩子们对于生活上的思考力很缺乏了呢?我们每天接触的是课本知识,孩子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思考相关的习题。那面对生活上的相关现象,面对每天接触的人,接触的事物,孩子们有没有认真的去观察,积极的去思考,有没有更深入一步的去钻研和探究呢?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涯当中,作为我们老师,该如何去引导孩子们去认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生活,去积极发现问题,努力探讨和钻研问题的答案呢?
小班就四个五年级的小女生。问他们预习完课文后有什么疑问。一个问,作者发现了什么?一个问,作者为什么直呼自己的老师的名字?一个问,明明是十月怀胎,可是课文却说是九月怀胎?一个问,人明明是由猴子进化来的,作者的老师为什么给他们的解释涉及到了草履虫,鱼和青蛙呢?让孩子们预习课文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做法,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自己的疑问之处也是我慢慢总结必须要去落实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我还是很赞同“提出问题远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孩子们只有自己去寻找疑问,才有可能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只有自己大胆提出疑问,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才能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去认真的听课,去深入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培养出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从这几个孩子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也许还不太仔细,更多的有很多带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那么如何教会孩子们在阅读的时候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呢?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当然,不得不承认孩子们能够联系生活实践来思考课文里的细节部分还是值得提倡和表扬的。作者的老师回答他们的是,人最初是从草履虫进化到鱼,青蛙,到猴子再到人,这位老师的向孩子们的解释就是很科学的吗?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的确是十月怀胎啊,为什么课文作者说的是九月呢?难道是早产?从小爸妈,老师就教我们要尊师重道,要有文明,讲礼貌。可是,作者怎能直呼自己老师的姓名?难道在外国就是这么所谓的“平等”?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童年的发现》。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每天夜里做梦时都会飞行,他的同学也如此。他和同学一起去问老师,为什么夜里做梦时会飞行?老师只告诉了他们一点点人类的进化,并说上了高年级就会学到这个知识。乡下小孩都知道,母亲怀胎9个月就会生下婴儿,“我”绞尽脑汁地思考为什么是9个月。终于想出了眉目。上了高年级,上课时老师在讲进化论时,“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发现,禁不住笑出来声音,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文中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布鲁诺,布鲁诺不畏火刑,坚定不屈地同教会、神学作斗争,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32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被活活烧死,他的“罪名”就是违背圣经的教义,论证地球呈球状,在另一个半球上也有人类存在。从这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
篇文章我还体会到了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的孩子。我也有一些发现如:早上摘的花比下午摘的花早枯萎;玻璃是由很多个薄片构成的(从我家的用玻璃做的茶几的侧面就可以看见)。寒假时我种了一个蘑菇,由于我没有多问几个问题,把蘑菇种在了水里,后来蘑菇烂了,这也让我知道了问为什么的重要性。
学问学问,就是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拥有学问。古人称学习为做“学问”,它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增长智慧的阶梯。一切知识,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
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愉快,只要我们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四:
听了郑瑾老师《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我感觉颇佳。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全神贯注的凝听的课堂表现中,,我知道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课下反思,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和学习。
第一点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了整个课堂。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读课文,如:齐读、指明读、小组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而且学生的读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读出了主人公的好奇心,想象力,自豪感。这种感悟是教师讲不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读悟出来的。教师巧妙地采用这一手段化难为易,突破了难点。
第二点是教师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课前进行胚胎发育规律这方面的资料搜集,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点,在课堂上,教师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将课文内容具体化,围绕内容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开头导入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时学生说出的发现多是用眼睛看到的,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让他们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是用什么发现的,从而让他们知道发现可以是用眼睛看,还可以用耳朵听,甚至可以用脑子想。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是多角度的,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将很有作用。
第三点是资料的适时引用为课堂锦上添花。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教师让学生搜集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资料,学生听得都入迷了,从他们那一双双痴迷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的情感火花正在脑际闪现……
不过,再完美的课堂,也是有瑕疵的,如师生交流“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时,教师只让一个孩子说了个人的看法,就急着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允许其他学生有更多的独到的见解,要让学生的说替代教师的讲。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建高效课堂,迫在眉睫。但愿我们加强教研,大胆改革,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课改的春风吹醒每个教师,吹遍每个校园,吹绿整个垣曲这块教育的沃土。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五:
今天,我读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首先写了“我”发现了什么,然后就写了“我”是如何发现的。“我”的发现源于梦中的一次飞行。于是“我”去问老师,老师给了“我”一个很奇幻的答案,这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后来,“我”又开始想为什么胚胎要发育九个月,所以“我”就又开始绞尽脑汁地想,最后居然让“我”想到了!“我”结合了老师以前给的答案,想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答案。
我最喜欢文中因为“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而在课堂上笑出声来的那一段。我觉得,文中的我真好笑,居然觉得自己歪打正着的答案很了不起,居然在课上笑出了声。可是,“我”在被惩罚的时候,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也面临着受到驱逐的危险。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既读懂了文章,又体会到了蕴含在文章中的心情,还懂得了一条道理,我受益匪浅,这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六:
今天,我读了第8课《童年的发现》。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费奥多罗夫在小的时候,晚上做梦总梦见自己会飞,会滑翔,于是,他就耗尽了心思,把这个道理弄“懂”了。后来,他明白了婴儿在妈妈肚子里得待上九个月才能出世,于是,他的脑子里涌出了许许多多的疑问,带着这个疑问,他又刻苦研究了很长时间,生物课上,当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暗自窃笑时,被年轻漂亮的女老师“请”出了教室——罚站。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悟到了:费奥多罗夫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聪明好学的人,他遇到问题刻苦钻研,还有自己的想法,不把问题搞清楚就不罢休。由他我想到了我自己,平时我做事总是没做完,就放到一边半途而废,爸爸妈妈好话歹话都说尽了,我才不情不愿的爬起来重做。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哪儿跌倒就从那儿爬起来,”在看完这篇文章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学习费奥多罗夫身上那种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的精神。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七:
今天,我们学习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重点叙述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作者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惊人的想象力读后我很受启发。他之所以在童年就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大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神秘的。小时候,我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还经常跟在爸爸、妈妈身后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么是原子弹?为什么一年要分春夏秋冬?这些问题常常使爸爸、妈妈都目瞪口呆,他们被我问住了答不上来时显得很狼狈,有时就胡乱编个答案搪塞过去,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相信了他们。
通过学习《童年的发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曾经听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曾看过着名生物学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才知道人类的远祖到底是森林古猿还是海猿,至今还是一个谜呢!我想,长大后,我一定接过这根科学的魔棒,象费奥多罗夫那样弄清究竟谁是我们的老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