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今天就让name2012网小编搜集了一些关于(莫高窟读后感)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莫高窟历史沿革: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莫高窟读后感一:
公元2008年春,怀着轻松\喜悦\憧憬和满心的向往周一一大早在北京城西拥堵到中国美术馆,纵然当时满腹埋怨,却变成了现在的回忆.
对我而言,一直都是很想去的,叔叔一直在邀请着全家,可是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亲身去体验一下沙漠中的美景!今天单位组织不管有多远有多忙我都会积极的前往,也是我对它一直以来的神奇而牵引着.
短短的二个小时,让我对莫高窟有了认识,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寺。说到石窟呢,它实际上是佛教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而石窟寺一般是开凿于河谷崖壁或山谷断壁上,以表现和反映佛教内容和题材,并用于僧俗礼拜供养的艺术,包括佛教塑像、雕像、壁画等表现形式,各地有别。在石质较好的石灰岩地区主要是雕像艺术,而在石质差的,如砂岩地区则主要是壁画和塑像艺术。因此,佛教石窟寺的历史本身便是一部形象的佛教史。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的也相当广泛,莫高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它位于今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临三危山,分为南北两区:南窟开凿于前秦建元2年(公元366年),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全长1600余米,现存洞窟492个,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身;北窟长约700余米,保存了历代洞窟243个及原编莫高窟第461—465窟,基本都是生活作用的洞窟。
莫高窟从366年始建起,439年进入北魏时代,577年进入北周时代,618年为唐时代,此后781年、1036年、1227年分别为吐蕃统治时期、西夏时代、蒙古元时代,一直经历了一千多年。这期间,无论是战乱的破坏,还是后人依照自己的审美对前代壁画的私自修改,亦或是外国人连骗带蒙的揭取壁画、带走经卷,都对莫高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总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理应后人去保护.
由于它卓越的壁画艺术和彩塑艺术所带来的巨大美学意义,和作为佛教洞窟对研究佛教历史的非凡作用,因而使它享誉世界,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1届全体会议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父亲去年到敦煌后就不想回来了,说退休后有时间一定还要在去那里!当时我有点不理解!有那么好,此时,我想我会同行.
莫高窟读后感二:
记忆中的莫高窟是那精美绝伦、幻妙神秘的飞天壁画。因而对莫高窟增添了无限向往。今年“五一”终于有机会来到敦煌,一定要调动每个细胞去欣赏、记忆那美妙的壁画。我这样盘算着。
怀着对佛及其修炼者的无比敬畏,走入莫高窟。那些经历了一、两千年风风雨雨的塑像与壁画一定承载着太多的静寂与安谧。
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已有了很多的为参观游览和保护壁画而设置的热闹与嘈杂。莫高窟已不是当年那个修炼拜佛胜地。
进得洞窟,顿觉凉爽宜人。黑暗中,在讲解员手电筒的指引下,极尽所有感官之能事欣赏一幅幅壁画,参拜一尊尊佛像,观看一个个历史遗迹。
恍惚间,我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仿佛与面前作品的创造者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35米高大伟岸的佛像,我仰视都不可观其全貌,他那宽厚宁静的表情,坦然大度的动作,安抚着我内心的浮躁。我听到了自己的心安静跳动的声音。
佛啊,你经过了几多修炼,忍受了多少寂寞,经受了无数磨难,但你心中理想丝毫未曾改变,那该是怎样的执着!而那壁画则用尽天下丹青线条之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篇篇生动而寓意深远的佛经故事不仅向后人展示着各朝各代的历史文化,更表达了修炼者对美好人性、幸福生活向往的佛教之最高境界的追求。
我不懂佛教,可我在这清凉黑暗的洞窟之中分明感受着久远年代前在此修炼者的那份对佛的敬仰与虔诚,对自己理想的执着与迷恋。
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见到书中,电视画面中那些绚丽的壁画。岁月减退了壁画色彩的绚丽,时光暗淡了佛像身上的光芒,可无法消逝的是人们心中的那份执着,那份虔诚,那份安宁……而震撼我的不是壁画的美丽,却是这安静与执着。
不忍打扰这里的宁静与清凉,我们匆匆走了。我在问自己:前人留给了我们这份宝贵的遗产,虽然它最终会不可避免的消失在时光中,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浮躁的人们,留给后人的将会是什么呢?
莫高窟读后感三:
今天学习了《莫高窟》一课后,我了解到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位于甘肃省的三危山和乌沙山之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其中的第194窟是一尊力士,这是属于盛唐的作品。他满身肌肉,很发达,后面有一把大刀;面部很肥,眼睛凶神恶煞;上身半裸。看起来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样。
我想,这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啊!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用石头、铁凿、锤子,认认真真的雕刻、打磨出来,如果是稍有不慎,可能雕塑就会毁掉。雕塑一尊雕像,需要坚定的信念、高超的技艺,还有一生辛勤的劳作及几代人的努力。
多少远去的马匹,落在尘封的路途,依稀听见"哒哒"的马蹄和嘶吼声。
多少醒着的灵魂,在敦煌无尽的苍穹,任由我想象,在圣地的石窟,我紧紧地攥住飞天的梦想。
课文中的敦煌,不禁让我在心底惊呼,这才是艺术,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而这种信号充满了敦煌,这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而保持平静。
这样的敦煌,不朽于中华大地的敦煌,东方的艺术圣地,如此壮阔,如此庄严,如此神圣,如同我的祖国,如此的令我骄傲。
莫高窟读后感四:
学了《莫高窟》一课后,我深深的震撼着。莫高窟的存在价值?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不能够做出资深的回答的。也许,莫高窟是历史、宗教、道德与美的结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许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价值……
“色流”在文章后的解释中他就是一个很生动形象的词。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里“色流”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绎。
北魏时期的色流“青褐浑厚、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战争,在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儿女作的画自然多了一分强悍,少了一分温柔。
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的色流却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战乱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涌现,人们不在满足于过去的粗布衣服,毫无生气。于是“衣服和图案都变的华丽”那这时的色流当然就是“开始畅快柔美”了。
唐朝盛世,盛世唐朝。他比北魏少了些凶悍,多了些文雅。但是,又不缺豪迈。比隋朝少了些温柔,多了些激情,但是又不乏华丽。宫中歌舞升平,朝廷官员其乐融融;街上喜气洋洋,天下百姓载笑载言;山间豪气升天,文人才子赋诗连连。在这样一个盛世,色流当然是“猛的一下涡旋卷涌”。
唐代已成为过去,五代已经到来,他已没有唐代的雄风,而是变得温柔了。于是“精细”成了这个时代的色流。色流中少了鲜明的色彩,变得有点灰暗了。那一定是宋代了,国破家亡的滋味有谁尝过呢?在这个战乱多于太平的年代哪里还回有欢快的整体气象呢?
作者能够如此仔细的观赏莫高窟,从着一方水土中看出一千年的生命来;看出莫高窟存在的价值来,这实在是令人惊叹呀,想一想自己游览名胜古迹时马马虎虎,匆匆而过的情景真是惭愧呀!只有用动情的眼光,真挚的心才能够看得明明白白!
莫高窟读后感五: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是《莫高窟》,我们的语文老师得我们讲了莫高窟的故事。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含知道了莫高窟在我国的甘肃省,莫高窟里边有彩塑、壁画、藏经洞等,我还知道藏经洞有许多文物,如经书、文书、帛画、铜像等六万多件。
莫高窟不仅有塑像,还有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我觉得我过得古代人民使用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听到了我国的莫高窟许多文物,但是许多文物都被帝国主义分子抢走了我们听到了这个,很生气,许多的文物被抢走。莫高窟里有492个洞窟,来说对我们说,第19个就是藏经洞,还有许多的洞窟有塑像、壁画等。
莫高窟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他的藏经洞里有数也数不清的经卷、绣画和法器,并在墙上画了精美的壁画。由于王道士的无知和我们国家的贫弱,导致帝国主义的盗宝分子都接二连三的来到莫高窟拿走了许许多多的文物。被盗的文物都是我们祖国的无价之宝,却就这样被外国人拿走。
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作者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
我国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这每一尊彩塑、每一副壁画,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读了这篇文章,为旧中国的贫弱感到可惜,为新中国的强大感到自豪!我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来保卫我国的文化遗产,让我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