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狂人日记读后感

围观: 归属:读后感 时间:2017-01-12 12:08

  总觉得鲁迅先生是超出我理解能力的人。回想起来,《药》也好,《故乡》也好,《藤野先生》也好,没有中学时代那种反反复复的咀嚼,我大概是读不懂的。而自己看的那些,比如《狂人日记》,比如《伤逝》,却没有勇气去看第二遍,因为看了难受。似乎这个年代仍旧不缺子君呢。没有强大的心脏,也会影响智商。所以今天就让name2012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阅读一下关于《狂人日记》的读后感吧。

狂人日记读后感

  第一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狂人日记》,初中时就曾被老师要求读过,但那时尚小,不曾懂得鲁迅先生的意图。头一回看的时候,都觉得背后阴阴阵阵,有一种看《十宗罪》的感觉,上了高中,再读此文,感觉自己读懂了一部分。

  我觉得小说主人公“狂人”,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来,他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害怕,多疑。用现在的医学术语来说,也叫作“迫害妄想症”患者。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认为那是把他养肥好吃肉。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只是个心理变态。然而,鲁迅先生并不是在写一个精神病人的犯病史。“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一个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这些才是“狂人”形象的真正内涵。

  据鲁迅先生说,这篇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何为“弊害”?乃在“吃人”。对于这篇文章,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先生的构思,竟能想出用“吃人”来表现封建制度的害人之处。也确实,那时候的社会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黑暗笼罩,人们整天惶恐不安,他们无法起来反抗,因为在日夜不停的恐吓下,双腿早已发软,内心也丧失了站起来反抗的勇气,只能顺从地任人宰割,什么时候,自己的肉被吃完了,血也被喝光了,骨头都没剩下多少,才是一种解脱。

  其实,回过头来再想“狂人”的“狂”,在那个变态的社会中,反而是真正的不“狂”。鲁迅先生只不过想借“狂人”的“狂”来唤醒沉睡的人来推翻那个充满血腥味的社会而已。

  最后,借用一下某教材书上的话来作为我的结尾,“犀利的思想与凝炼老辣的语言融为一体,撕开其潜意识里面的自私,冷漠,懦弱等变态性的劣根心理,使他们在惶惶不安之中受到灵魂的折磨。”

  第二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初次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候好像是为了满足下虚荣心,以此来告诉大家自己已经在读大家的作品了。由于《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文,我读的懵懵懂懂的,并不知道鲁迅先生具体描写了些什么,只是依稀懂得他描绘了一个恐怖的、吃人的世界。

  这种恐怖在我初二的时候显得更加强烈。那个“五一”,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绍兴柯岩风景区,那时,鲁镇已经仿造完成。印象最深的就是狂人日记馆了,一张血盆大口,通道的墙壁是红红的口腔,通道两侧是人的骷髅、骨头、正在吃人的人……正是这样的旅游经历,让我对鲁迅先生笔下人吃人的社会的那种恐怖氛围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每读一遍,都有更深的感悟,也就不再仅仅停留在“恐怖”这一层了。鲁迅先生用一个虚构的世界挖掘了当时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他笔下的狂人似乎就是一个疯子,他不断的猜测着人们对他的态度,“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交头接耳的议论我”,甚至,在他眼里,连狗都不怀好意,让人感觉似乎他有意想症。然而,那个社会里只有他才是正常人,他想推翻封建的传统礼制,“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作者觉得封建礼制是吃人,在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是吃人的人或者被人吃的人,因此,作者批判的是传统的礼数。《狂人日记》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份子。

  在作品中,还有一个情节描写的特别详细:主人公的哥哥也要吃他,吃他妹妹。或许,封建礼制可以被废除,但是人类这种互相残杀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驱除的。联系到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不难想到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地位去牺牲他人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人吃人吗?鲁迅先生在文章最后的“救救孩子”的呼喊是多么绝望,他要救的不是一代人,而是整个世界。或许,只有当人类和谐相处的时候才能真正解放自己了。

  第三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是出自鲁迅之手的著名白话小说,他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自己所想的内容。

  狂人是一个迫害症患者,惧恐多疑,逻辑思维不健全。鲁迅通过对一个迫害症患者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不是为了拍出下层劳动人民受到的迫害,也不是写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无知愚昧,哀叹民族的黑暗堕落。

  鲁迅抨击了当时吃人的社会现实。他巧妙地借用“我”这一角色,描绘了人性的丑恶与社会的残缺。实在的说,文章色彩过于晦暗,当着晦暗中又透着逼人的灼光。“吃人”,真的是吃人么?鲁迅这样说,只不过是在说明在社会现实的无情压迫和吞噬下,人性一点点泯灭。他说“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谁部位兄弟啊?所以,这里的“我”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适能觉醒,何时能认清??鲁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发泄着愤懑。但是,社会的黑暗之深之广,湮灭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残守缺,向着苍天不断地发泄着。

  小说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笔墨写出了当时没有友谊、没有关爱、没有亲情,唯有戒备之心的社会现实。那时的人们在腐化的社会环境下,不会互相合作,不知道奋发图强,也不知道怎么叫“团结友爱”,跟不会去帮助别人,怎么会懂得团结起来推翻那个腐败的社会?

  鲁迅在文后借狂人之口发慨“救救孩子...”最后的省略号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长。也许这只是“我”无助的呼喊,但“我”代表着一类人,代表着内心充满着对美好社会向往的一类人。那些无忧无虑生活的孩子们,原来可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儿现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开始变得冷酷无情,他们肮脏的心灵再也洗涤不清,无法再回到以前纯真的模样。

  但是!他这一声“救救孩子...”的呼唤,让我们看到鲁迅那宁可燃烧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给孩子的企盼!因为那不仅仅是孩子,不仅仅是生命,更是希望!

  第四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载于1918年5月15日的《新青年》月刊,是鲁迅第一次用白话写成的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被称为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包括小序和正文两部分,小序用文言文交代了创作的原因,正文则是一个疯子的日记。《狂人日记》描绘了一个疯子的思想世界,满篇都是疯子的话在跳跃着前进,这正体现了狂人的思维特性和独特的心理特征。

  狂人看到的世界和普通人看到的不一样。狂人看到了那个封建社会的本质——吃人,所以他是一个战士。狂人时时提防着想吃他的人,先是怀疑赵贵翁和街上的男男女女要吃他,后来疑心连大哥也要吃他,还猜测他的妹妹也许就是大哥他们吃掉了,最后狂人自己怀疑自己无意间也吃了妹妹几片肉。从外人到亲人,到自己,疑惧层层深入,所有的人都成了吃人的人。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下,谁人不吃人,谁人不被吃呢?

  我们从狂人的眼里看世界,吃人的世界真实可感,芒刺在背。我们从别人的眼里看狂人,又觉得他是个“迫害狂”患者,一切都是病态的心理。亦实亦虚,亦真亦幻,使我们在狂人疯癫的言语中发现,他不是疯子,他为现实的封建社会所不容,他是反抗吃人礼教的先行者。

  第五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这段话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狂人日记》。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封建士大夫的出身,使他深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与压迫,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患病期间,认定现实中的世界是“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发现历史上所谓的“仁义道德”其实就是“吃人”。在日记的最后,他终于在绝望中发出呼吁:“救救孩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www.name2012.com读后感。但由于鲁迅的文章过于晦涩难懂,所以我只能就文章的表层意义做研究。我认为鲁迅的这篇文章,首先内容新颖,而且富有感染力。本文的述说者是一位狂人,但事实上这个狂人把平日别人不敢想、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所谓的狂人,指的就是思想上的异类。世上的狂人有两种:一种是扰乱社会安宁的,另一种则是思想的革新者。显然,文中的狂人属于后者。当时的孙中山在搞革命时也被称为“疯人”,可现在为什么不呢?因为这种思想上的革新者,从世俗的眼光看是狂人,从掀起思想革命狂潮的角度看是伟人。鲁迅恰恰想表现“狂人看似狂,是则不狂”的感觉,这个意义就比较深远了。

  小说的最后,狂人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决心与其他有识之士,共同唤起民族的觉醒。他希望未来的孩子们,再也不要受封建社会的压迫,而是勇敢地拿起知识的武器,推动思想的革命。

  在我看来,鲁迅的文章作为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很出色。但鲁迅先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我想,是由于他对旧时期中国国民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呐喊》这本书,与其说它是“对封建制度下愚昧人民的呐喊”,还不如说它是“灵魂的呐喊”。想到这里,我恍然大悟:鲁迅的文章之所以晦涩难懂,恰恰因为他把封建社会,陈旧、迂腐的社会风气,刻画成恶毒的形象。他写的文章,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坚决推翻封建社会的灵魂。

  当我们再读一读鲁迅的文章,会发现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民族的革命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难怪鲁迅先生一生的志向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六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小说中以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狂人位主人公。虽然他神志不清,但已经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传统吃人的历史,暴露出封建传统思想,指责愚昧无知的诗人民族。

  狂人“晚上总是睡不着”,回想着人们奇怪的眼色,神志不清地想出“合伙吃我”。面对一碗蒸鱼,也能“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他整天以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毫无逻辑的心理进行幻想,让自己整日感到紧张,对任何人的一言一行敏感万分,都能涉及到“吃人”活动,对世间万事万物充满了怀疑与恐惧。这也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让人感到不安,人们遭受着封建宗法制度与礼教思想的压迫。对于赵家的狗为何看他两眼,他也怕得有理:面对“赵贵翁的眼色便怪”,“教我怕,叫我纳罕而且伤心”,“吃死肉”和“海乙那”联在一块,“狼”和“狗”是一家,“大哥”和“医生”合伙吃人,这些都使他恐惧的幻想。他歪曲无比的心态,混乱无章的联想,充分表现出一位迫害狂的病态。同时折射出当时的人们内心的扭曲。狂人翻看中国历史,看到整页的“仁义道德”,但也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二字。当然这只是他的一种变态的幻想,可以从中看出狂人皆受着封建传统思想的教育。在“仁义道德”为标榜的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的统治下,让狂人觉得周围人人都在吃人。他时时都有被吃的危险,迫使他迫害而狂。作者利用狂人的形象否定了数千年中国封建历史,反对封建统治。面对传统的束缚,作者提倡国人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开放的西方思想,先进的社会制度,倡导人间自由。

  书中狂人周围的兄弟邻居都有“吃人”的爱好,充分表现出当时的无知与麻木。“哥哥”吃“弟弟”,这是一个没有亲情,毫无知识的混乱社会。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残害,已经浸入国人的骨髓,内心与身体受到毒害,使他们思想麻木,只知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没有自己应有的自由思想,没有应有的智慧与开放。

  没错,“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我们要“救救孩子”。作者大声呼吁全国人民,让所有受害的群众觉醒,反封建,反传统,真正接受新思想,新文化。

  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处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但是我们在面对历史是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有优有劣,我们在学习时要懂得选择,不要像狂人一样只看到历史的黑暗。在当今世界开放的背景下也要像作者提出的一样,接受优秀的外来文化。在传统和外来中,弃其糟粕,择其精华,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升华。

  第七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虽然这篇文章是有关“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没有血腥的画面,而是从一个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阵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就引来了大家对我的厌恶和想吃掉“我”的恶毒心灵。即使是“我”的哥哥,也与他们有勾结,想吃掉“我”,可以看出在自己的利益(只是一个可以壮胆的鬼话)面前,亲情已不复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处,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历史上的易牙为了使齐桓公的“从未吃过婴儿肉,想尝尝鲜”这一愿望,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君王吃,可以看见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复存在,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文中提到的“徐锡林”先生,为了攻占军械局,让混乱的清末得到改变,被卫队发现,心和肝被他们拿来炒食。都是中国人啊!本是同根生,为何还这么惨绝人寰!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做出这么侮辱人类的事,是中国人的耻辱!封建社会竟还有这样愚蠢,令人唾弃的事,是必须让我们知道的!

  “大哥”对别人说“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时是否想到“我”还是一直尊敬他的弟弟?!他们是觉得用一个莫须有的名目称呼“我”,然后顺理成章就可以吃人了吗?还好,“我”站出来了,用激昂的声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声呼喊,想让他们觉醒。但是,在更早的封建统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这种“欺负”所跪下?!有多少人为了自己让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受害?!现在是该反抗了!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像“我”一样不怕他们,大声的呼唤,想改变他们的心灵呢?

  但是……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儿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无意中,你受到的一点小恩小惠,但最后,你还是会被他人拿来当利益的。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人,终究会被人知道,收到应当的惩罚。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现在的社会,看似没有以前的封建统治,却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为了中国的未来,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体吧……

  第八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有着入木三分的揭露。《狂人日记》要“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你莫笑“狂人”的疯傻怪诞,他在疯狂中却有着时人中难得的清醒。兄弟邻居固然不会吃他,然而封建礼教却能杀人于无形。礼教杀人不是以人的生理功能的衰竭为表现,而是以人性被扼杀,人“或为奴隶,或为奴隶而不得”,人不成其为人为标志。而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十博士极为推崇的孔孟之道。

  我们的近邻日本,曾经是顶礼膜拜虔诚学习中华文化的好学生。然而,中日战争期间的日本军队是一支野蛮暴虐的兽军,可与历史上满清入关、张献忠屠四川相提并论,为现代史上所罕有,所到之处给中国百姓留下痛苦的回忆,至今无法忘怀。当年的日本人经受了明治维新后的普及教育,很多士兵都是高中毕业生,应该是文明人,但在那次战争中,在中国的土地上表现得却像一群披着人皮的畜牲。

  日本东北大学的大西仁教授对此残暴行为的解释是:“那时的日本人虽然接受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可以造出飞机大炮,但在骨子里却还是‘君君臣臣’那一套东方文化的底蕴,没有虚心学习西方的文化,特别是没有形成现代人权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那时的日本人,上级可以随便殴打下级,老师可以殴打学生,丈夫可以殴打老婆;这样的人在敌对国的土地上凌辱虐待残害俘虏和平民,自然也就毫不稀奇了。同时,因为缺乏人道主义思想,国家把人民视为工具;当领导给他们灌输了一种所谓的‘崇高事业’和‘伟大理想’时,他们就会像疯子一样抛头颅洒热血,更会把别人的生命视为草芥,想杀就杀。”

  “把别人的生命视为草芥”的现象至今没有灭绝。2006年12月20日,四川一辆奔驰车将一名3岁的男孩撞倒拖行数米,孩子母亲哭喊着叫停肇事车,不料车上两名男子下车看了看,然后就上车启动车子,倒退着再次从男孩身上碾过……血腥现场5米长的血迹触目惊心。2006年4月4日上午8点40分左右,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双江丹桂花苑小区发生了一幕惨剧,64岁的小区居民陈冬香老人散步时,在离小区门口约5米的地方,突然被一辆正在倒车的白色“帕萨特”轿车飞快撞倒,送医院后死亡。而小区监控录像清晰显示,“帕萨特”反复碾压了老人五次。2006年元旦前一天下午,成都一辆红旗轿车交通违法,交警曾云盛执法时被突然加速的红旗车拖行500多米。随后红旗车又将在三环路辅道骑车的夏大爷撞倒,随后逃逸。一位目击者说:“那个交警伤得那样厉害,躺在救护车上动都动不了。”2006年4月29日,一堆骨头和碎肉出现在107国道良乡路段肖庄路口南侧。附近居民猜测死者是遭遇车祸后被往来车辆碾压成肉酱的。

  残酷血腥的人狼行为不仅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家庭暴力上升趋势亦很明显。根据妇联和相关部门统计,致伤致残致死的严重家庭暴力事件非常普遍。其中,妇女受害者占97%,老人和儿童占3%;对女方施暴的男性的文化程度从小学到研究生都有,学历越低,施暴越凶;农村的家庭暴力远远超过城市。单就文化影响而言,城市居民和高学历者受西风吹拂较多,农村居民和低学历者保留传统的中华文化较多。但能否因此而得出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有更少的人性,我不得而知。但我确实知道,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胡适发起组织“怕太太协会”,主张新时代的男人要“三从四德”,一辈子反对暴力;而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刘海洋往黑熊身上泼硫酸、马加爵连杀四位同窗好友、卢刚被公派出国留学却连杀多名世界级天文学家,却绝非良善之辈。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以北大学人为首的知识分子发出“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今天却有北大清华等名校十博士发起抵制圣诞节,认为“拒斥西方文化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命题和必要工作”,要求“国人自觉回归传统,弘和光大孔孟之道,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确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在国人心目中和日用中、以及在国家政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位性。”

  什么是人性?谁对谁错?我在此不作任何评论,事实是最鲜明的证据。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教育已经很普及,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为什么人们依然如此麻木不仁呢?是教育的失败吗?还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学者扭曲的学习的本质?把读书考学当做一种手段,学历很高,专业知识非常了得,但是思想素质却非常缺乏,这样的人才能对社会做出多少贡献?我期待着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期待着中国真正的富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