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名句赏析
1、《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象传》
3、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4、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5、心静如止水,志刚如磐石,静默守星月之变,怀志付诸行日月乾坤之朗朗。日行千里不言其路之遥,夜跃八百不语其道之艰。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人之本也,学,士之利也。自强而德厚,君子之大宗也。故为君子,当以优学服人,志坚傲人,耐苦强人,高德威人。自强而不息,厚德以载物,是可大成也。
6、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7、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卦·彖传》
8、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9、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10、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11、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12、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3、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14、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1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文言》、《坤》
16、子曰、“老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系辞上》
17、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困·象传》
18、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19、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20、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21、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2、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23、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24、不妄取,不妄求,不妄想,不妄求。
2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
26、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
27、物无 妄然,必有其理。
28、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29、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30、《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1、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系辞下》
32、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3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3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37、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8、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39、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40、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41、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42、要,唯变所适。《系辞下》
4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44、元、亨、利、贞。《乾》
45、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46、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47、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系辞上》
4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49、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5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系辞上》
51、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52、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5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54、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大过.象传》
55、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谦》
56、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
57、“君子伺机而作,不俟终日。”
5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文言》、《乾》
59、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60、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传》
61、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62、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传》
6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64、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
65、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66、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67、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
68、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69、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70、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书籍介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被囚安阳(羑里)时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自春秋以上,中国学术总于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后之时,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所以自孔子赞易起,中国易学开始分为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