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一:《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900字)
暑假,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目里有一本《风筝下的少年》,我原以为是个描写一个阳光少年放着风筝奔跑在沙滩上的故事,没想到却是少年顺风遭遇人生突变,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从漫长的黑暗走进阳光,一个少年惊心动魄的成长经历!
顺风和小伙伴们最后一次的捉迷藏是那么的开心,那么的疯张和顽皮,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战争将会带给他们的是怎样的一个人间地狱。顺风的爸爸是军官,为了保护他们的城市战死在了战场上。他和妈妈逃难到了难民营,所谓的“安全区”并不能保护他们,妈妈被日本人带走了,顺风为了寻找妈妈溜出了难民营,却从屋顶上摔了下来,被开照相馆的江孝国所救。然而,这个好心人的地方也不安全,在日本人的追捕下,小顺风又一次开始了逃亡。他从暗室的下水道,那个狭窄湿臭的洞里向前爬,寂静,黑暗,恐惧,好像他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所以,当他摸到平时会把他吓得魂飞魄散的老鼠时,他感觉到的竟是一丝宽慰和温暖,毕竟在阳光下见了那么多的死亡,经历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这些老鼠就根本不算什么了。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也止不住,心里充满了悲苦。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都充满了阳光,关爱,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我们是天空下自由成长的花朵。不安,危险,孤独这些感觉离得我们好远,还以为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甜蜜,而顺风,我的同龄人,他都在经历什么?饥饿,恐惧,逃命,看到的是杀戮,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我的心好像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后来,顺风在他大舅和其他几个受尸人的收留下活了下来。经历了那么多的仇恨,顺风变得成熟坚强起来,虽然五名收尸人为了保护他,为了不让代表日本鬼子的菊花和剑的风筝张扬在我们中国的天空上,英雄们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保住了少年便保住了我们祖国的明天。长大后的顺风参加了新四军,取出了当年江孝国藏在暗室夹层里记录着日本人罪行的照片,让那些战犯被国际法庭处以了绞刑。故事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来自不易,不知是用多少英雄前辈的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来珍惜,用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逆境,让自己变得坚强,自信,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
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二: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1082字)
假期里,我读了很多书,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红色少年经典系列中的《风筝下的少年》。
《风筝下的少年》是一部儿童小说,讲述了日本人攻占了南京,在南京展开大屠杀。少年韩顺风的父亲是国民党南京守军的一位旅长,当日军进逼南京时,他坚持不执行撤离,战死城楼。顺风母子躲进了金陵大学难民救济所。可是,母亲和其他难民一道被日军带走了。顺风为了寻找母亲偷偷溜出难民营,见到了人间地狱。他从下水道逃生,被一群收尸人收留,他被大家藏在地洞里保护起来。在收尸队的日子里顺风迅速成长,变得成熟起来,懂得了怎么去做个真正的中国人。这是南京大屠杀时期一个少年惊心动魄的成长经历,也是中国人在屠戮与压迫中的觉醒和爆发的悲壮之歌!
当我读到“江边乱糟糟的。大量的难民还有无人指挥溃逃的士兵早已把那些木船一抢而空,江岸挤满了蜂拥而至的军人和市民,有人喊着哭着叫着,那时候顺风就更哭不出了。远处,日本人的巡逻艇在江面梭,架起机枪向着那些大小不一的木船和江岸扫射着。江里船翻人落,江岸上也有人中枪倒地。到处都是死人,昏天黑地的。”我的眼前浮现日军进占南京城时,南京市民争抢逃命的画面。江边挤满了逃难的市民,头顶呼啸的炮火阻挡了人们的脚步。
当菊花与剑的风筝布满了南京的天空,少年从漫长的黑暗中走入阳光,仰望空中的奇观。他没想到这些风筝的结局,“残菊钝剑”纷纷坠地;也没想到为了让他走出死神的魔爪,几个收尸人做出了怎样的谋划。
直到日本宣布投降,韩顺风“找到江国孝照相馆的那间暗室,在那面夹墙里取出那只匣子,匣子里被油布裹缠着的照片竟然保存完好。战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及其他重要战犯时,这些照片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攻占南京的日军最高指挥官的松井石根等二十余名战犯被国际法庭处以绞刑。”
读完这部小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又上网搜集了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20XX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日军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据调查,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繁华的南京城被丧心病狂的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它不仅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作为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我们每一个人、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
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三: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1307字)
我行走在喧嚣的街道,人们忙碌着、奔走着;
我猛然间跑到了荒无人烟的地界,勾勾画画。
上
有那么一种生灵,比任何人都向往着自由。世界上没有事物能动摇他坚定的信念。除了它,也只有它。是什么呢,你会哑然失笑,紧紧是一根算不上崭新的风筝线。
我才看到他哭到如此伤心,本能映照蓝天的蓝、碧草的绿的眸子前,就这么被模糊的雨珠清晰了视线。他望不见灿烂的星河,他找不到缤纷的华年。茫然了,无措的像个孩子——在人们的视野里,这是一个多么俊朗的半熟的孩子,不知是谁先说了一句:“是少年啊。”
是少年啊。是凡尘中受不得一丝污垢的少年啊。
他们孤傲,不羁。有清醒的头脑,有善于观察的眼睛。科学角度来说,这个年龄太过美丽,有时间、有精力去投入任何一件让他们为之幸福的故事里去;客观角度评价,这个年龄又过于张狂,有定力、有倔强去坚定任何一件让他们为之深信不疑的结论中去。对立面吗?是“少年”两个大字刻在岁月的铭文上;对立面吗?面对这般清澈的双眸,又有谁,愿意与之针锋相对呢?
他们,在与自己较劲。他们,就拿这青葱赌下了一生的成败。
下
始终为这年华赞美着、歌颂着、神往着。我从不否认。
可却清清楚楚听到时光老人一字一句,用微浅的语气说着:“这些孩子们啊,就像罂粟花的欣赏者。一旦被折服,一旦真心投入,会被伤害、会对世界充满疑问、会昏昏沉沉……”末了,我听出了语气中的怜悯又加无奈。是吗,真的如此吗?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叫少年入秋。或许是自己也是少年吧,为那并不真切的故事流下眼泪。少年,明明和秋天格格不入,他们是蓬勃的春呐,两者之间相隔了三个月啊。但分明是读到了心底,但分明是插画上悲伤的背影。他们是最张狂的赌徒,与青春为伴、与命运为敌,以为有大把的时光可以去挥霍、可以去酣畅淋漓,以为我还年少,可以和世界拼个十年二十年。
上帝的恶作剧。它偏偏不告诉少年们,这样做的后果。
末
最后的最后,你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别惊讶你的所见,此刻的少年已是暮色鬓角发白。我打赌你的泪如雨下,我们分明看到了眉眼中还透露着的英气,我们分明看到了他和岁月搏击所留下的伤口和痕迹。
他笑了。苍苍凉凉。像是看透、又像是琢磨。半遮面的隐忍,半遮面的活脱。这是少年的潇洒,这是少年时代种下的树苗,长出了翠绿的枝杈……
我们相拥而泣,喜极而泣。
让世界深爱着的少年。
深深的,晚安。
记
故事的结局,淡在一片世界上最灿烂的星河里。我在抒写的途中,有那么多似曾相识的画面。因为和“少年”这两个字相伴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忘了它的存在感、忘了它如秋的伤感。
把这篇文章发给某人,某人说没读懂我所想表达的。那么既然这般,就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娓娓道来吧。
你是少年。无论现今是坐在办公桌前整日批改文件的你,或是在教室里听着无关紧要课程打瞌睡的你。在生命的轨道里,总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一首歌、甚至一个名词指代,被搁置在心底。它在浅睡眠,安然的像个孩子,于是我们在整日的忙碌里渐渐淡忘了它、迷失了它。
别忘了,你是少年。少年时代的倔强有希望,少年时代贯穿了生命的整个春秋冬夏。我想说的仅此而已,或说是纪念,纪念一段少年青葱的纪年。
少年追逐着他梦的风筝,少年不容许风筝断线。
思来想去,给这个句点一个完满的结局。就叫它《风筝少年》。
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四:读《追风筝的人》有感(729字)
一本书的美好,最好能让人想到童年。
在我们都是孩子的时侯,在大家以一种无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来的时侯,在我们一天天自豪地长成大人的时侯,总有一些事不容我们忘记。那些美好的不负责任的错误和自以为是的小纠纠,无论多久,都尾随成长,永不相忘。
还记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确仗着自己已能说会道而邻居家的孩子还不能利落说话而硬说不是自己,并以为真得能瞒天过海。还记得一次两个小朋友闹翻了打架被老师训斥,我违心的告诉老师是那个比我小的孩子的错,原因是我也害怕那个大个子的孩子日后找我麻烦。而不顾那个小朋友哭着离开。还记得妈妈说和我一起张大的小孩有很严重的病而不让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总是拿很多的好吃的来唤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会不耐烦的说,你走吧,我不要和你这个病人玩耍。然后我看着他迟疑着慢慢离开我家的小院,出门的时侯抹了一把眼泪。
后来,因为读书的关系,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穷乡僻壤,来到了城市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渐淡忘了家乡和那些一起玩耍的伙伴。远离了童年的无知。
这就是小时侯的简单直白的自私和毫无顾及的伤害。多年以后,早已是相隔遥远,只是我依然不能释怀,依然不能原谅。虽然他们可能已忙碌的忘了这些,再次见面后是完全与以前的隔离。我们毕竟不是当初的彼此。
追风筝的人讲述一个善良,惭愧,自救,安心的故事。复杂的让人不相信的现实,在喀布尔长久笼罩的混乱中,发生着动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难中提升的至为保贵的美。
追风筝的人也许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当我们已长大,足以面对一前的时侯,在U个人学会自我省悟的时侯,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为了灵魂的安宁,我们应该去找回,应该去挽救。
那么,有理由相信,作者确是给了我们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要我们去求赎。
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五:《风筝下的少年》读后感(896字)
暑假,我终于顺利的把《风筝下的少年》看完,这本书,我曾经看了四遍,前面三遍,总是在匆匆开头后放下了,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至最后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车上也舍不得放手。
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却偏偏掺杂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纷纷交杂纠缠在一起,在那兵荒马乱的社会中,抽丝拨茧般的将人性一层层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被社会认可的阿米尔,拥有继承父亲一切的权利,财富荣誉诸如此类,但与此相伴却也承担了父亲的愧疚,在父亲疼爱的同时,也被父亲所嫌恶,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全心疼爱,却又对父亲充满敬畏,于是他嫉妒,胆怯。不被社会认可的哈桑,以仆人的身份与阿米尔一同长大,受到老爷的格外疼爱,也始终最是忠诚的陪伴着阿米尔,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尔背叛,也依旧可以为阿米尔挺身而出。他单纯,诚恳,始终有一颗赤子之心。于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终日惶惶不愿与哈桑在一起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尔少爷一直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己的原谅;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为阿米尔付出的哈桑,纵然一生忐忑,却始终活的真诚。
直至数十年后,阿米尔才从父亲的好友口中知道真相,为什么父亲对自己时有厌恶,为什么父亲总是格外疼爱哈桑,只因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样一个弥天大谎,是父亲对自己对阿里,对哈桑无言的愧疚,却成为了阿米尔自我救赎的一个转折点,而当知道哈桑为了保护父亲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倾注了父亲的精力,承载了他们所有欢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枪下,哈桑的孩子成为孤儿流落的时候,阿米尔终于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整本书以阿富汗的战争为背景,温暖舒缓的笔触却数次让人忍不住落泪。
突然想起一句古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一生,或许会犯很多错,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选择和恐惧,我们唯一所能做的是让自己的心勇敢地面对,纵使伤痕累累,也要问心无愧。
心疼哈桑,也万分的敬佩这个始终诚挚的男孩。而阿米尔,却总让人觉得可怜和心酸,而及到最后他为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当他为哈桑的孩子去追风筝,说道:为你,千千万万次的时候,却又忍不住想为他祝福。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佩服他。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