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观后感一:
从前看过觉得不懂,最近想起来这部电影又拿出来看了一遍,大致有如下理解:
1、 余虹是非常激烈的文艺青年,追求感情中两个人灵魂的纯粹,可以从一开始看到周伟就觉得“我们是站在世界的另一边的”等片段得出这个结论。然而周伟是一个正常人,他对余虹也爱,但是这种爱纯粹是正常男人对正常女人的爱,所以导致两个人矛盾不断升级最后离开对方。周伟爱余虹,但是他并不希望余虹是如此激烈如此恣肆的展现自己的欲望。余虹对周伟的爱,几乎大半是建筑在把自己对理想爱人的想象投射到周伟身上的。
2、印象深刻的一场戏,余虹和李缇在女生宿舍走廊边走边聊,李缇说周伟说你是疯子,我说余虹心里敞亮着呢。然后余虹停下来开始倚着墙大哭。李缇这个角色才是真正敞亮的人,她才是和余虹站在世界的同一边的人。她同余虹一样为了心中的欲念置世界的规则不顾,用最大的激情燃烧青春。而且她比余虹懂周伟,她爱的周伟就是真真正正周伟的样子,可惜周伟还是放不下余虹,于是李缇觉得没意思觉得绝望就淡定自杀。
3、周伟同余虹的不同,是周伟在和别人一起的时候会想念余虹,而余虹因为想念周伟而和别人在一起。
4、若古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说,李缇不想被人爱因为爱人就会收到伤害心中结痂然后就不爱了。李缇这样说,她也一直在爱中受伤(爱余虹与周伟)。而若古简直就是克制感情的范本,是相反化的余虹(或许这也是让他选择去德国的原因?)。
5、余虹和收信员(啊忘了名字)的感情那段真是点睛之笔。最后余虹说自己发现从前高估了自己对物质贫乏的容忍程度,简直就是当代知识分子的通病。余虹说在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渴望撞击惧怕消磨。
6、周伟后来的女朋友温柔懂事又平庸,就是李缇说的周伟喜欢女生的样子。李缇既没有得到周伟的爱,也不是周伟会选择的人。
7、喜欢周伟和波兰女孩聊天那场戏。不懂最后两个人的这段感情在两个人心中的位置。比较倾向于周伟最后见面是为了埋葬这段感情,而对于余虹来说与周伟见与不见没有太大区别,周伟已经成为她脑海中一个开机自启的程序。
颐和园观后感二:
第一次看的时候,不懂那时候的背景(64),冲着小时候的偶像郝蕾的裸戏来的,十三姨的胸好小啊,让年少的我大失所望,但是那时候的男欢女爱都是那么的真实,打破羞涩内敛只需要一个宿舍或出租屋,一把把你拎进来,任我风云。只是这一切都是偷偷摸摸的,不可见光的,不像现在有的男女在微博大秀艳照,以及逐渐开放的性文化。其实这也影射了当时的政治风云,东欧剧变和国内(TAM89)带来的学生潮流。
第二次看的时候,已经了解了那时候的文化时代背景(TAM89),结合着当时的背景,能大致看懂整个剧情。因为敏感因素(性爱和政治)成了禁片,但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赤裸的记录。相比高晓松等人的美化和避讳敏感,这部电影从小角度和细节都在影射整个时代的缓慢巨变。
这是一部诠释“青春、时代、爱情”的影片,只可惜,最真实的,往往都被藏匿深处,就像你身处颐和园内不知园外事的感觉一样。总需要有人去打破这种思想文化的禁锢,或许顺应时代随波逐流,或许挣扎反抗宁死不屈。
据说导演因为拍这片子被禁止拍戏五年,而且郝蕾也因为这部片子跟邓超(孙俪的丈夫)分手,没办法,邓超无法接纳一个拍ML戏的女人做自己的老婆,这就是《颐和园》与传统观念的冲击碰撞,《颐和园》甚至影响了参影里部分人的事业发展。
如今,互联网的开放已经不能阻止天朝子民对真相的好奇和追溯,一个种子一个迅雷便能窥到那段历史,天朝的那道柏林墙也早已翻越无障碍。
如今,郝蕾为人妻为人母,双胞胎、好丈夫以及金马奖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这已经是上天对她最好的馈赠与认可。
而《颐和园》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有窥视那个时代真实的机会,而是如何让我们更能客观包容的去接受正视那个我们出生的年代。
向敢于记录真实的电影人致敬,向郝蕾致敬,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他们一样勇敢的为艺术献身,哪怕犀利霸气的范爷、国际章,你们敢么?
颐和园观后感三:
借爱情和时代,写虚无,情绪是片中唯一有真实感的东西。
在我看来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与政治关系不大,片中的大段政治斗争的慌乱场面不在于描述一个背景或影射社会现实,它的目的在于渲染氛围,加重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催化观影者的情绪,用晃动的镜头带来一种和片中人物一样的不安定和不真实的悬空感,用背景音乐带动观影者情绪的变化,从《青春舞曲》到《Don't break my heart》,电影将我们逐渐代入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政治斗争片段只是为了渲染情绪不得不描述的一个事情,片中裸露场面也是起到这个作用。而正因为这两点,颐和园才被禁吧。
余虹倒在游泳池里,狰狞的蜷缩起来,或者她在念自己日记的时候,你并不能确切明白这令人喘不过气的场景和这拗口的独白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可能她自己也并不能够向别人解释清楚她的日记究竟是什么意思,看起来她说自己在深爱周伟中挣扎,但或许并没有,她只是在自己的情绪中挣扎,这种情绪被她称为绝望。日记是描述情绪的只言片语,活在虚无中,情感和感觉并不十分真实,她试图落地,于是抓住一些漂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现状。
全片都是类似上述的描写,没有人能说明白这些到底是在讲什么,或者分析清楚每一个细节。只是让人沉浸在人物或自己的情绪中,给人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但这的确是真实的,“情绪”,换种说法,“感觉”,是片中人物和观影者自己生命中最大的真实。
私以为,支配一个人行为的最根源的动机就是“感觉”,不论这个行为当时为你带来了正面还是负面的感受,其最深远的意义都是“自己想要的感觉”,这个“感觉”可能是“幸福”,可能是“充满希望”,可能是“承担责任”带来的“满足感”,可能是“痛苦”带来的更深处的“自我感动”。有些人很入世,他们的“感觉”产生作用的方式比较隐蔽,有些人是靠感觉来直接支配的,比如余虹,比如李缇。
电影在讲述和夸大这些情绪,让我们看到自己。我们自己所谓的理想,只是在“感觉”统治下应运而生的。所有的我们以为的真实,换种方式来说都是虚假的。反而是某些捉摸不透的东西,是真实永恒存在的。
就像人们知道相对论之后,才发现牛顿定律并不普适,那只是在自己没有完全认识世界的时候建立的一个规则,一个规则而已,是为了方便的认识世界,但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正确。而光这种无处不在但很难意识到的事物,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
小编观后总结:看了这部电影不知怎么想到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余虹和松子也许是两种相反的性质,一个没有安全感也让人没有安全感,一个简单地爱并且投入,但她们又有些像,都主动地热情地投入自己的生活,有过很多男人,以爱为生,她们都是让人觉得有一点可爱但不愿意成为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