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

围观: 归属:作文大全 时间:2016-04-06 10:2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一: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二:

  这句话是孔子教导子贡的,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一句话概括了人生修养之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道。南怀瑾先生提到恕道就是推己及人,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想到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同时,我认为,要想到,自己喜欢的,别人也是喜欢的,做人不能自私自利,凡事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想问题。

  说到这,我又想起一个心理学的理论,说是一个人评价别人是以别人和自己的相符度为标准,即别人和自己越像,那么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越好。所谓好坏,就是和自己像不像。这种心理是有违恕道的,我们不应该去强迫别人变得更“好”,尽管这种“好”是己所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如果每个人都变成一样的,整个社会就像是由批量生产的机器人构成的。放到我们教师的角度讲,我们不能强迫每一个学生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去成长,只是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就像我们学校所提倡的”尊生命,扬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孩子们的个性,小学阶段是孩子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也是个性形成的阶段,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去克隆40个像自己一样的孩子是可怕的,是不可取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去引导自己的学生变得更好,教会他们是非曲直,忠奸善恶,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但是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不能去强加要求。拿我的信息技术课来说有的孩子就是打字好,喜欢打字,那么他会主动要求练字,而有的孩子拼音都学不好,遑论让他们打好字了,这种情况,我就需要适当的放低对他们的要求,人无完人,何况一个小学生呢。还有的学生对逻辑思维感兴趣,logo语言学得好,我布置一个任务,他们会下课都和我讨论思路,而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很差,基本上就不能理解程序,那么我就要求他们能根据小组编写的程序,完成任务即可,现在只是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种语言,等到他们哪天有了兴趣,可以再去研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学问,几个字,我们可以思考很多,也可以指导我们去做很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三: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连千百年前的老祖宗都知道这个道理,然而文明的现代人确是如此的“糊涂”。

  九月份是我的生日,一个朋友非要说请我吃饭,我想醉翁之意不在酒也罢,真想强我吃饭也好,自己过生日干嘛要别人请吃饭呢,于是就答应他我请他吃饭。其实,我从小到大一次生日都没有过过,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日就是父母的受难日,自己和朋友在外面过生日大吃二喝真的对不起生我养我的父母,所以我对过生日特别反感,真的有意义的生日我觉得是等自己有能力了给爸爸妈妈买件礼物,生日的主体是爸爸妈妈而不是我们自己,父母的苦难换得了我们的降临人间,他们才是我们的应该谢谢的人,才是我们生命里程碑要看望的人。然而今年我却碍于所谓的面子答应了同学去吃饭,真的很内疚。

  眼看12月份就要到了,这个同朋友的生日就要到了,我告诉他要给他过生日,他挺爱热闹的一个人,他却说他不喜欢几个人一大帮子去吃饭过生日什么的一大堆逻辑,我真的是想不明白了,当时劝我怎么劝的,还叫了几个人一起去,如果不是我准备的钱多估计就要借钱了,以至于那个月我的生活捉襟见肘,而且我也没有收到你的生日礼物,看来我真他妈的犯贱了。没有经得起所谓的“朋友”的诱惑,这个人将永远从我的朋友的名单中消失。

  以后再也不过跟朋友一起生日了,也不参加别人的生日会了。以后再过生日一定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过生日,否者再也不过生日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明白理解还要回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五:

  初次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时候,我只是单纯的理解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给别人。在一次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对我提到了这句话,按朋友的意思理解就成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和研究一下的兴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卫灵公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文六:

  我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恪守的信条,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以己度人。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然而,这句话真的关注了他人吗?

  最近读了赵汀阳的《坏世界研究》,使我对这句名言又有深刻的认识。关键的问题是在于主体观点和他者观点,在理论上有不同境界。在圣经和儒家文本中的普世原则相似,一般称为金规则:“若想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准则除了其主体视野的局限以外看来天衣无缝。毫无疑问,它充满善意,但其主体观点决定了,只有“我”才拥有决定事物好坏、正误乃至真假的权威,虽然“我”愿意对他人好,但价值标准和游戏规则要有“我”来定。这是精神霸权,他者被剥夺了参与制定价值、精神和规则的权利。为了尊重他者的精神权利,普世金规则应该为:“别人不希望你怎样对待他,就不要那样对待他”;“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改写,采取了他者视角,充分考虑了他者的权利。把金规则改写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虽一字之差,境界天上地下。在“由己及人”的主体方法论中,可能眼界只有一个,即“我”的眼界,而“由人至人”的他者方法论则包含了所有可能眼界,这样才是尊重每个人。“以你同意的方式对待你;你以我同意的方式对待我”,对话与交流,彼此达成共识。

  总的说来,给别人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是否愿意接受,而不能依据自己的标准来考虑是否给别人。